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合理用藥 七個我們常見的用藥誤區

合理用藥 七個我們常見的用藥誤區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07 09:44:53

  我們在生活中有時候會因為一些小病而服藥一些藥物,可是,我們卻不知道這些藥物服藥的正确方法,所以我們便經常會出現一些服藥藥物的誤區。甚至有些人因為服藥錯誤而導緻身體出了問題。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進行服藥呢?服藥有哪些誤區呢?下面小編來為大家解答。

  七個常見的用藥誤區

  現象一:亂服止痛藥,容易掩蓋病情

  很多網友不了解長期服用止痛片有可能産生的不良反應。中國藥學會專家指出,痛覺作為機體受到傷害的一種警告,可以作為某些疾病診斷的依據。止痛類藥物容易掩蓋疾病本身的症狀、延誤針對病因的治療。遇到疼痛後簡單地尋求止痛藥的幫助,可能會錯過對疾病最佳的診治時間。因此,在遇到某些不知原因的疼痛時,患者要積極就醫查找病因,切不可盲目依賴止痛藥。如果需要使用止疼藥物,每次服用時間最好也不要超過3天;服用時若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并及時前往醫院治療。

  長期服用止痛藥會讓人體對藥物産生依賴,如此長期服用下去,就會對人的身體産生損害,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控制藥物的食用量。過度的服用止痛藥會嚴重傷害到心血管系統及肝腎的功能,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好用藥原則。

  現象二:服用過量維生素,良藥變毒藥

  許多人每天都會服用大量維生素,但大部分網友卻不了解維生素一般服用方法。專家指出,服用維生素前提條件是掌握“适合”與“适度”兩個原則。所謂“适合”是指應根據個人情況不同來定制補充方案。

  如感冒患者可适當補充維生素C;經常喝酒的人可适當補充維生素B6,因維生素B6在脂肪及蛋白質的吸收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作為預防脂肪肝的輔助成分;喜歡運動的人可适當補充維生素B1和維生素C,以補充由于出汗過多而引起的消耗;

  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因機體容易缺乏日常膳食中含量很少的維生素D,可适當補充一些。而“适度”強調的是不要認為維生素是人體中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就盲目補充。其實人體對維生素的需求是有一定量的,攝入過量的維生素會引起中毒。

  比如人體攝入過量的維生素A可引起的中毒綜合征,導緻煩躁、頭痛、嘔吐、皮膚瘙癢、視物不清、肝髒腫大。嬰幼兒服用維生素A,如一次劑量超過30萬國際單位,可引起急性中毒,長期服用5萬~10萬國際單位,6個月左右可發生慢性中毒;除維生素A外,維生素D過量會造成多髒器點狀鈣化和多尿;維生素E過多會導緻出血傾向。因此,維生素不能吃得過多,也最好不要空腹服用。

  現象三:自行調快輸液滴速,嚴重可緻死亡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現象,在打點滴的時候,覺得點滴的速度太慢了,于是自己将點滴速度調到最快,根據網上調查,基本上所有打過點滴的人都有過這樣的行為,然而這樣的行為對我們的身體很不好,如果強行加快點滴速度,很有可能讓我們出現昏厥現象。

  中國藥學會專家指出,首先,不贊成遇到發燒、感冒、腹瀉等就去醫院輸液。公衆用藥要遵循“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輸液”的原則。其次,如果需要輸液治療,一定要謹遵醫囑,切不可自行調節輸液的速度。一般情況下,成年人輸液速度為40~60滴/分鐘。

  兒童、老年人由于器官發育不完全或功能降低,輸液速度應減慢,兒童的輸液速度為20~40滴/分鐘,老年人輸液速度不應超過40滴/分鐘。一些特殊患者,如患有心髒病(尤其是心功能不全)或肺部疾病者,輸液速度應控制在30~40滴/分鐘為宜。

  輸液速度過快,易加重心髒負擔,引起心衰或肺水腫等後果。如硝普鈉在滴注時需嚴格控制滴速,過快可使血壓急劇下降;硝酸甘油、單硝酸異山梨酯滴注速度應8~15滴/分鐘,過快則可引起血壓下降、心率加快,甚至昏厥;鉀劑滴速過快可能引起高鉀血症,表現為四肢無力、手腳口唇發麻、呼吸乏力及呼吸困難、心率減慢、心律紊亂,甚至心髒停搏;過快輸注氨基酸、脂肪乳等腸外營養藥物,可引起面紅、發熱、惡心、嘔吐、心悸、胸悶等不适。

  中國藥學會專家提示公衆:如果在輸液過程中遇到了心悸、心慌等現象,一定要及時向護士和醫生報告,切不可自行調整或隐瞞,導緻身體受到損害。

  現象四:潤喉片當零食,長期口含反傷喉

  潤喉片種類繁多,但潤喉片畢竟是藥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清涼的薄荷有收縮口腔黏膜血管、減輕炎症水腫和疼痛的功效,但口咽并無炎症也經常含服的話,口腔黏膜血管因經常收縮,易緻幹燥破損,形成口腔潰瘍。大部分中藥制劑潤喉片含有冰片,冰片能清熱解毒、抗菌消炎止痛,但易造成滑胎、流産,孕婦在服用潤喉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此外,潤喉片通常還含有碘,雖然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對口腔黏膜刺激性也大,長期使用可能導緻菌群失調而誘發口腔潰瘍。

  很多人服用潤喉片都沒有用正确的方法,我們在食用潤喉片的時候,一定要把藥片放在我們的舌根部,不要咬碎,更不要給咽下去,就讓它在那自行消化。含藥片的時候應該盡量少說話,最好不要吃東西,也不要喝水。

  現象五:小小創口貼,亂用有風險

  部分網友反映在皮膚受傷後第一選擇就是使用創口貼,其實,創口貼使用不當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對于不同的創傷,使用創口貼方式不能一概而論。中國藥學會專家強調:首先,對于出血較多的傷口不宜用創口貼,而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其次,小而深的傷口也不宜用創口貼,因為不易清洗幹淨,容易遺留異物和被細菌污染,尤其較易感染破傷風杆菌等厭氧菌,若再貼上創口貼,會加重感染;對于動物咬傷、蜇傷造成的傷口,切忌使用創口貼,以免毒汁和病菌在傷口内蓄積或擴散;對于各種皮膚疖腫不能使用創口貼,因為創口貼吸水性及透氣性較差,不利于膿液吸收和引流,反而有利于細菌生長繁殖。此外,其他污染較重的傷口,已發生感染的傷口,較重或創面較寬的皮膚擦傷、燒傷和燙傷的創面,皮膚病創面等,均不宜使用創口貼。

  在使用創口貼前應檢查創傷面是否遺留玻璃屑、泥土等污物。如有污物,需用清水或0.9%氯化鈉溶液沖洗幹淨,再貼敷創口貼。創口貼也要每日更換1次,以防感染。

  現象六:“藥駕”賽“酒駕”,忽視危害大

  很多網友不了解哪些藥物會對駕駛産生影響。其實,“藥駕”危害并不比“酒駕”小。中國藥學會專家指出:一些感冒藥、抗過敏藥、鎮靜催眠藥、抗偏頭痛藥,可引起駕駛員嗜睡;一些鎮咳藥、解熱鎮痛藥、抗病毒藥,能導緻駕駛員出現眩暈或幻覺;某些解熱鎮痛藥、解除胃痙攣藥、擴張血管藥、抗心絞痛藥、抗癫痫藥,可以引起駕駛員視物模糊或辨色困難;某些鎮痛藥、抑酸藥、避孕藥,可使駕駛員出現定向力障礙。

  專家強調,駕駛員需要注意服用的藥物是否含有對駕駛能力有影響的成分。一般情況下,對駕車有影響的藥物應在開車前4小時慎用,或服用後休息6小時再開車。若必須在駕駛前服藥,可選擇替代藥物,如過敏時盡量選用對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小的抗過敏藥,感冒時選用不含鎮定和抗過敏成分的藥物;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島素和服用降糖藥後稍事休息,或少量進食以防血糖過低。

  現象七:補鈣過量,反而影響兒童發育

  各種補鈣産品充當了廣告界的“寵兒”,從孩子到成年人再到老年人都在不停地補鈣,但是對于不同階段人們每日鈣攝入量标準,許多網友不甚了解。中國藥學會專家指出: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表》,人體對鈣的需求量因年齡的不同而各異。

  對于兒童來說:0到6個月的嬰兒每日鈣攝入量需300~400毫克;1~4歲兒童每日需要600~800毫克,4~14歲每日800~1000毫克。如果兒童補鈣過量,可能會導緻身體浮腫、多汗、厭食、惡心、便秘、消化不良,嚴重的還容易引起高鈣尿症。同時,兒童補鈣過量還可能限制大腦發育,反而影響正常發育。因此,兒童補鈣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成人的鈣推薦攝入量為每天不多于2000毫克,攝入鈣過多可能幹擾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還可能導緻患腎結石病等。老年人因肝腎功能減退,導緻機體對藥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謝等能力減退,所以在補鈣時更要格外注意。

  推薦老年人補鈣應以食補為主,重視營養合理配餐,選擇含鈣量較高而又購買方便的食品,同時要與鍛煉身體相結合,補鈣的劑量掌控在每日1200~1500毫克為宜。

  健康用藥小常識

  健康用藥的基本原則概括地講就是安全、有效、經濟、适當地使用藥物,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用藥有效。具體包括以下7條:

  1.正确的診斷。

  2.注意病史和用藥史。

  3.注意個體化用藥。

  4.嚴格掌握适應證。

  5.注意藥物相互作用。

  6.注意不良反應。

  7.全面深入地了解藥物的藥動學和藥效學特點,注意藥物的選擇(療效高、毒性低)和用法(合理的療程和合理的停藥)。

  用藥首先強調的是安全性,隻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談合理用藥。安全的意義在于用最小的治療風險讓患者獲得最大的治療效果。

  其次是藥物的有效性,這是使用藥物的關鍵。如果沒有療效,就失去了藥物本身的意義。臨床上不同的藥物其有效性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根除病源治愈疾病、延緩疾病進程、緩解臨床症狀、預防疾病發生、避免不良反應、調節人體生理機能等。

  再次,在藥物使用安全有效過程中,還應該考慮是否經濟,患者能否承受得起。如果一種藥品既安全又有效但價格昂貴,患者用不起,也談不上合理。

  最後是适當,适當包括7個方面

  1.适當的藥物。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在同類藥物中,選擇最為适當的藥物,在需要多種藥物聯合作用的情況下,還必須注意适當的合并用藥。

  2.适當的劑量。嚴格遵照醫囑或說明書規定的劑量服藥。不要憑自我感覺随意增減藥物劑量。

  3.适當的時間。根據藥物在體内作用的規律,設計給藥時間和間隔。最合理的給藥方案是設計出适當的劑量和間隔時間。有的藥物需要飯前服用,有的需要飯後服用,有的要在兩餐之間服用。如果不遵守服用方法,随意服用,就會影響效果或對胃造成刺激。

  4.适當的途徑。是指綜合考慮用藥的目的、藥物性質、病人身體狀況以及安全經濟、簡便等因素。患者适合用口服的藥物,就盡量不要采用靜脈給藥。現在提倡一種序貫療法,即輸液控制症狀之後,改換口服藥物進行鞏固治療。

  5.适當的病人。同樣一種病發生在兩個人身上,由于個體間的差異,即使适合用同一種藥物,也要進行全面權衡,一個治療方案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人。

  6.适當的療程。延長給藥時間,容易産生蓄積中毒、細菌耐藥性、藥物依賴性等不良反應的出現,而症狀一得到控制就停藥,往往又不能徹底治愈疾病,隻有把握好周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益。如治療結核病要打持久戰,至少需要服藥半年以上,而治療痢疾則需速戰速決,一般采用3~5天療法。

  7.适當的治療目标。病人往往希望藥到病除,徹底根治,或者不切實際地要求使用沒有毒副作用的藥物。醫患雙方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積極、正确、客觀的态度,達成共識。

  總結: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容易就會出現一些小病,而出現這些小病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不值得往醫院跑一趟,于是就會自行吃藥。可是吃藥也要吃的對,不能盲目的進行服藥,文章中叙述了我們常見的服藥誤區,希望大家能夠記住,謹防自己也出現這種現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