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中暑了怎麼辦 中醫治療中暑的六種藥

中暑了怎麼辦 中醫治療中暑的六種藥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24 03:36:34

  你是否有事會覺得高熱難耐,是否覺得頭暈、惡心等。如果你有以上現象,那麼你 有可能就中暑了。今天就和大家一同聊聊什麼是中暑,中暑的急救方法有哪些。同時我們一同了解一下中醫中治療中暑的藥物要哪些。大家平時肯知道的是藿香正氣水,但是除了這個還有什麼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目錄

  1、什麼是中暑 2、如何預防中暑

  3、中暑的急救措施 4、仁丹治療中暑

  5、十滴水治療中暑 6、六一散治療中暑

  7、清涼油治療中暑 8、薄荷錠治療中暑

  9、痧氣丸治療中暑

  什麼是中暑

  熱射病(中暑)是指因高溫引起的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體内熱量過度積蓄,從而引發神經器官受損。熱射病在中暑的分級中就是重症中暑,是一種緻命性疾病,病死率高。該病通常發生在夏季高溫同時伴有高濕的天氣。

  遇到高溫天氣,一旦出現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時,要注意降溫。如高溫下發生出現昏迷的現象,應立即将昏迷人員轉移至通風陰涼處,冷水反複擦拭皮膚,随後要持續監測體溫變化,若高溫持續應馬上送至醫院進行治療,千萬不可以為是普通中暑而小視,耽誤治療時間。

  病因對高溫環境适應不充分是緻病的主要原因。在大氣溫度升高(>32℃)、濕度較大(>60%)和無風的環境中,長時間工作或強體力勞動,又無充分防暑降溫措施時,缺乏對高熱環境适應者易發生熱射病。易發因素包括:①環境溫度過高 人體由外界環境獲取熱量。②人體産熱增加 如從事重體力勞動、發熱、甲狀腺功能亢進和應用某些藥物(苯丙胺)。③散熱障礙 如濕度較大、過度肥胖或穿透氣不良的衣服等。④汗腺功能障礙 見于系統硬化病、廣泛皮膚燒傷後瘢痕形成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患者。

  1.勞力性熱射病

  多在高溫、濕度大和無風天氣進行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體育運動時發病。患者多為平素健康的年輕人,在從事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數小時後發病,約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達160~180次/分鐘,脈壓增大。此種患者可發生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肝衰竭、彌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較高。

  2.非勞力性熱射病

  在高溫環境下,多見于居住擁擠和通風不良的城市老年體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癱或截癱患者。表現皮膚幹熱和發紅,84%~100%病例無汗,直腸溫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達46.5℃。病初表現行為異常或癫痫發作,繼而出現谵妄、昏迷和瞳孔對稱縮小,嚴重者可出現低血壓、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肺水腫和腦水腫。約5%病例發生急性腎衰竭,可有輕、中度DIC,常在發病後24小時左右死亡。

  如何預防中暑

  中暑是高溫環境下,人體産生的嚴重不良反應。正常人的體溫由大腦皮層、間腦、延髓及視丘腦下部的體溫調節中樞管理。人體産生的熱通過傳導、輻射、對流和蒸發而散失,從而維持适當的體溫。當外界溫度過高,長時間日曬、濕熱或空氣不流通的高溫環境等阻礙了散熱時,就會發生中暑。

  中暑是在高溫環境下由于熱平衡失常或水鹽代謝紊亂等因素引起的一種以中樞神經系統或心血管系統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通常天氣悶熱、氣溫過高、體質虛弱、不耐熱、勞動強度過大、過度疲勞等都易誘發中暑。

  九大方法預防中暑

  1、充足睡眠養足精神

  夏天中午,烈日當頭,酷暑炎炎,人們容易疲勞犯困。不僅晚上要睡好休息好,而且适當的午睡不僅可以避開高溫還可以養足精神, 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都得到放松, 既利于工作和學習, 也是預防中暑的好措施。

  2、适當飲水補充水分

  高溫酷暑的夏天,不論運動量大小都要及時補充水分;千萬不要等口渴時才飲水,因為口渴表示身體已經缺水了。

  小貼士:對于某些需要限制液體攝入量的病人,高溫時的飲水量應遵醫囑。

  3、補充鹽分和礦物質

  對于暴露在烈日下的工作人員,由于汗液的大量排出,可以通過飲用鹽開水或含有補充含有鉀、鎂等微量元素的運動型飲料補充鹽分和礦物質。

  小貼士:不用為了貪圖一時涼快而飲用冰凍飲料,以免造成胃部痙攣;酒精性飲料和高糖分飲料會使人體失去更多水分,在高溫時不宜飲用。

  4、健康飲食增強營養

  夏天為預防中暑,也應注意飲食,多吃清淡的食物少吃高油高脂食物,減少人體熱量攝入。夏季的營養膳食應是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A 、B1 、B2 和C。可多吃番茄湯、綠豆湯、豆漿、酸梅湯等。

  5、合适穿着輕薄、色淺

  夏天穿着的衣服應該選擇質地輕薄、寬松和淺色的衣物(如白色、灰色等)并戴上寬檐帽和墨鏡或遮陽傘,有條件的可以塗抹防曬值SpF 15及以上的UVA/UVB防曬霜。

  小貼士:如果你的衣服被汗水浸濕了,應盡快脫下換上幹淨的衣衫;以免汗水中的鹽分風幹後,影響衣服的透氣度。

  6、戶外活動攜帶防暑藥品

  據統計,夏季10時至16時在烈日下行走,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時的10倍。因此夏天出行應盡量避開中午前後時段,戶外活動應盡量選擇在陰涼處進行并攜帶防暑藥物,如人丹、清涼油等。若出現中暑症狀就可及時服用防暑藥品緩解病情。

  7、室内避暑适度降溫

  高溫酷暑,要盡可能待在家中避免外出,在家中要通過空調、電扇來降溫。如果氣溫達到35攝氏度以上,電扇已無助于調節人體的熱平衡,則可通過洗冷水澡或開空調等通過物理方式來進行人體降溫。

  小貼士;遇上停電可以去商場或圖書館等公共場所避暑。

  8、駕車出行注意控溫

  如高溫時駕車出行應注意車内溫度,不要為了省油而不開空調,離開停車場時切勿将兒童和寵物留在車内。

  9、特殊人群防暑降溫

  夏天高溫季節,對于老年人、孕婦、有慢(xing)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在高溫季節要不僅要盡可能地減少外出而且要給予特别關注,在室内必須控制合适的室溫,服用防暑飲品,及時觀察是否出現中暑征兆。

  常見症狀

  耐熱力降低,疲乏,皮膚幹燥,熱衰竭,出汗減少,熱痙攣。

  根據發病過程及輕重,将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1、先兆中暑的症狀為:大量出汗、口渴、明顯疲色、四肢無力、頭昏眼花、胸悶、 惡心、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發麻等,體溫正常或略高,一般不高于37.5℃。

  2、輕度中暑有面色潮紅、胸悶、皮膚幹熱等,或早期呼吸循環衰竭症狀,如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大量出汗、皮膚濕冷、 體溫升高到38℃以上、血壓下降、脈搏加快等。

  3、重度中暑除上述症狀外,如果還出現昏倒或痙攣,或皮膚幹燥無汗,體溫在40℃以上,說明中暑嚴重,應緊急處置,昏迷者針刺人中、十宣穴。在急救的同時,及時送醫院治療。

  診斷

  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分類法,中署有9種類型:熱射病、日射病、熱虛脫、熱痙攣、水中毒、因人體失水所緻的熱衰竭、全身脫水、對熱氣候無力反應(暫時性的熱疲勞)、足和小腿的熱浮腫。

  熱射病的典型臨床表現為高熱(41℃以上)、無汗和意識障礙。

  熱痙攣常發生在高溫環境中強體力勞動後。患者常先有大量出汗,然後四肢肌肉、腹壁肌肉,甚至胃腸道平滑肌發生陣發性痙攣和疼痛。

  熱衰竭常發生在患者對熱不适應,體内常無過量熱蓄積。

  日射病:是指因陽光直接照射對人體的強烈或持久影響而引起的熱射病。日射病的臨床症狀和發病機理與熱射病類似。

  它們的差别隻在病因學方面:日射病時引起體内超過生理界限(600-1000千焦耳/小時)的熱蓄積的主要因素是,陽光的紅外線照射,以及高山沙漠地帶的地面土壤散熱,共次是周圍空氣的對流熱量。

  熱射病、熱痙攣和熱衰竭的主要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雖有所不一,但在臨床上可有二種或三種同時并存,不能截然區别。

  熱虛脫:是經常伴随熱射病的一種綜合征,并把它單獨分類為一種疾病類型。在輕症患者突然出現全身虛弱、頭暈、嘔吐、耳 鳴、兩眼發黑,有可能意識喪失。熱虛脫的很典型的症狀,是大量出汗,表皮蒼白,脈搏微弱,有動脈血壓降低。

  水中毒:在細胞外失水時又發生細胞内水分過多的情況下出現。在炎熱的氣候條件下,發生水中毒者是因為随着出汗丢失很多鹽,接着缺鹽,再加上由于過度飲水造成水負荷過多所緻。患者的全身情況,相對地還過得去。體溫正常或者略有升高,動脈血壓無變化。患者厭惡飲料和水飲用未加鹽的水引起惡心、嘔吐。本病特征是肌肉痙攣。神經精神性障礙有多種多樣:抑郁、意識錯亂或極端興奮、頭痛。

  全身脫水:其特征是全身狀态嚴重,體力衰弱。常出現澹妄、幻覺、低血壓,轉人虛脫。舌下垂,疼痛。其他臨床症狀,随着細胞内或細胞外失水誰占優勢而有所不同。

  對熱氣候的作用無力反應或暫時性熱癱勞:長時間停留在炎熱氣候中發生。除炎熱條件外,還有其他某些因素影響共發生:工作單調,飲食平淡,消息閉塞,缺乏生活設施等等。對于炎熱的神經反應表現為工作遲鈍、易激動、容易疲乏、恐俱、抑郁。未見體溫調節和水一鹽代謝發生障礙。

  小腿和足熱浮腫:在炎熱氣候條件下水鹽代謝有巾等程度、但長期障礙時發生。本症的發病機理是由于炎熱的影響發生繼發性高醛固酮增多症。水電解質平衡發生障礙并且由于鈉滋留發生血鈣過少性鹼中毒。在炎熱氣候中停留到第 3天時,可在足、踩和小腿部出現輕度浮腫。

  中暑的急救措施

  中暑是指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症狀的總稱。夏季是中暑的高發期,中暑後若不及時處理會引起不可預知的後果,必須及時治療。

  1. 中暑表現

  一般中暑表現的症狀有:皮溫超過39℃;脈搏快;夾皮紅、幹燥、皮溫高;癫病;瞳孔縮小;意識喪失;精神錯亂。

  嚴重中暑也稱熱衰竭,症狀表現為:皮膚涼;過度出汗;惡心、嘔吐;瞳孔放大;腹部或肢體痙攣;脈搏快;眩暈;頭痛;意識喪失。

  2. 一般中暑的處理方法

  處理一般中暑的措施:給患者降溫。應盡快将患者移至清涼的地方。用涼的濕毛巾敷前額和軀幹,或用濕的大毛巾床單等将患者包起來。用電風扇,有涼風的電吹風或扇子為其降溫。注意:不要用酒精擦拭其身體,不要讓其進食或喝水。

  3. 處理嚴重中暑的急救措施

  ①将患者移至清涼處。

  ②讓患者躺下或坐下,并擡高下肢。

  ③降溫。用涼的濕毛巾敷患者前額和軀幹,或用大的濕毛巾、濕的床單等把患者包起來。用電風扇、有涼風的電吹風等促其降溫。注意不要用酒精擦拭患者的身體。

  ④讓神志清楚的患者喝清涼的飲料,如果患者神志、呼吸及吞咽均無困難,可以讓他喝鹽水(每100毫升加鹽0.9克),注意:不要喝酒或咖啡。

  ⑤如果患者病情無好轉,應送醫院急救。

  4. 中暑四大禁忌

  ①過量飲水:中暑後須大量補充水分和鹽分,但過量飲用熱水會更加大汗淋漓,反而造成體内水分和鹽分進一步大量流失,嚴重時會引起抽風現象。如此便得不償失。正确的方法應是少量多次,每次飲水量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

  ②過量進食:不能吃油膩腥味的食物,過多地食用會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腸,而輸送到大腦的血液便相對減少,營養物質也不能被充分吸收,所以應盡量多吃一些清淡爽口的東西,以适應夏季的消化能力。

  ③偏食辣椒:夏季陽浮于外、陰液不足,而辛辣燥熱的食物隻會助熱卻陽,而且它還使你的肌膚上蹦出幾顆不小疙瘩。因而,應盡量少吃或不吃辛辣食物。

  ④冷食傷身:身體幹渴的時候,冷飲和瓜果類食物常讓人愛不釋口,但中暑後這兩樣東西也不能多吃,涼性食品會損傷你的脾陽。

  仁丹治療中暑

  仁丹是日本的森下仁丹株式會社所販售的一種口服成藥,外觀為直徑約2毫米的銀色小珠,氣味芳香,味道清涼,有提神醒腦、消毒殺菌的功效,常數百粒一起服食,用來清新口氣、消除宿醉、治療搭乘交通工具所引起的惡心、暈眩等等。

  仁丹的曆史相當悠久,自1905年便販售至今。其大禮服的商标設計非常具有特色,并随着廣告宣傳的成功與仁丹的暢銷,成為深植日本人心的一種标志。

  成分

  甘草、甘草萃取粉末、阿仙藥、桂皮、和桂皮、桂皮油、茴香、生姜、丁字、丁字油、縮砂、益智、木香、薄荷腦、甘茶、香料。

  曆史

  森下博于1893年在大阪創辦森下南陽堂藥房不久後便應召入伍,并在1895年甲午戰争後随軍入駐從清朝割讓而來的台灣。駐台期間,森下博注意到台灣人會含着一種清涼的藥丸,而且可能由于此故降低了感染疾病的機會。回到日本後,森下博使用笹川三男三醫學博士所開發的配方,于1900年推出治療梅毒的新藥“毒滅”,并借由全日本的廣告宣傳一舉打響森下南陽堂的名氣,獲得十分可觀的成功與收益。與此同時,森下博也注冊了構思已久的“仁丹”二字商标。

  在台灣的見聞讓森下博一直苦心思索開發以“預防”為目的的新藥,為此森下博曾數度前往日本的藥學之鄉富山學習,據說甚至曾遠赴中國大陸探尋藥草。後來森下博結合當時藥學權威千葉藥專的三輪德寬與井上善次郎博士協同開發,終于完成了仁丹的配方。同時考慮到作為随身常備藥品的攜帶性與保存性,特别将藥丸塗布上暗紅色外皮,并制作一次可倒出一粒的小盒,這就是第一代的仁丹,通稱“赤大粒仁丹”。

  仁丹于1905年2月11日上市,配合着非常創新而成功的廣告宣傳與行銷,僅僅兩年便登上日本銷售第一的寶座,并蟬聯數載。仁丹不隻在日本暢銷,還輸出到中國、東南亞、印度、非洲、美洲等地,可以說是寫下成藥銷售紀錄的産品。也由于此故,仁丹在當時的民間仿佛變成無所不能的萬靈藥,所以有人譽之為“日本的阿斯匹林”(和ピリン),也有人誇稱為“神丹”(日語發音與仁丹相同)。

  第二代仁丹“赤小粒仁丹”于1927年發售,第三代仁丹“銀粒仁丹”則在兩年後的1929年問世,延續迄今,期間僅偶有增加新口味而已。

  注意事項

  1.飲食宜清淡。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成藥。

  3.有高血壓、心髒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孕婦或正在接受其它治療的患者,均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4.服藥一天,症狀無改善,應去醫院就診。

  5.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兒、年老體虛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6.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7.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8.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9.請将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師或藥師。

  十滴水治療中暑

  十滴水,健胃,祛暑。用于因中暑而引起的頭暈、惡心、腹痛、胃腸不适。

  成份樟腦、幹姜、大黃、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輔料為乙醇。

  性狀本品為棕紅色或棕褐色的澄清液體;氣芳香,味辛辣。

  十滴水注意事項

  1.飲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3.有高血壓、心髒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4.兒童、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駕駛員、高空作業者慎用。

  6.嚴格按用法用量服用,該藥品不宜長期服用。

  7.服藥3天症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

  8.對該藥品及酒精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9.該藥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10.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11.請将該藥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該藥品前請咨詢醫師或藥師。

  十滴水禁忌:孕婦忌服

  外用

  十滴水的那些内服外用的常用功效 除痱子防蚊蟲 十滴水的外用功效 家庭常備藥十滴水 去痱防蚊 緩解燙傷改善凍傷 十滴水不為人知的特殊功效

  夏天常用到的功效

  一、除痱子

  很多小孩子在夏季容易出痱子,此時可先用溫水洗淨患處,擦幹後用十滴水輕輕塗搽,每天清洗1到2次,一般3天可有效緩解。也可取10至30毫升十滴水加入洗澡水裡給孩子擦洗,尤其是對初次出痱子的兒童,這種做法相當見效。

  二、緩解輕度燙傷

  此時要先觀察其燙傷程度,如果燙傷後皮膚無破損和水泡,隻是發紅,可先用大量清水沖洗、清潔燙傷面後,用消毒棉簽蘸十滴水外塗患部,能緩解疼痛。但如果燙傷後有水泡或破損嚴重,則不建議采取此方法。

  三、防蚊蟲叮咬

  取棉簽将十滴水塗在衣褲外裸露皮膚處,可一定程度上預防蚊蟲叮咬。但需注意的是,外傷部位不建議塗抹,有酒精過敏史者也應慎用。

  冬天常用到的功效: 改善凍瘡。

  除了在夏季使用,十滴水還可在冬季用于緩解凍瘡。剛開始發現凍瘡時,先用溫水将患處清洗幹淨,待幹後用十滴水輕輕擦拭,每天2次,連用3天就可以有所改善。但如果凍瘡已經破潰,則應及時就診,并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确用藥,不可自行解決敷衍了事。

  六一散治療中暑

  六一散,中藥方劑,出自《傷寒直格》,主治:感冒挾濕,暑濕下注。用于感受暑濕之身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或嘔吐洩瀉;亦治膀胱濕熱所緻的小便赤澀淋痛,以及砂淋等症。有清暑利濕之功。現代主要用于膀胱炎、尿道炎和急性腎盂腎炎等。

  性狀:本品為淺黃白色的粉末;具甘草甜味,手撚有潤滑感。

  作用類别:本品為中薯類非處方藥藥品。

  功能主治:清暑利濕。用于感受暑濕所緻的發熱、身倦、口渴、洩瀉、小便黃少;外用治痱子。

  六一散被譽為“凡人之仙藥”,是祛暑良方。因其價格便宜,效果顯着,也是夏季家庭必備的藥品之一。本期欄目中,武林藥店執業藥師施紅兒為大家詳細講解六一散的功效及服用方法。

  六一散制法簡單,由滑石六份加甘草一份組成,兩種藥藥量之比為六比一,故名六一散。“中暑”其實從中醫的角度看,也有“中濕”的成分。

  而六一散主治的病症就是暑濕症,因為滑石有清熱、利濕,改善口渴的功用,甘草有養陰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六一散呢?中暑後必然有體溫升高、發熱的症狀,或出現中醫所說的“上火”症狀,即熱象;而且由于人體津液損失,往往會伴有口渴喜飲的脫水症狀;以及小便量少、熱痛、顔色發黃甚至尿閉等症狀;如若暑濕傷及腸胃,還會出現嘔吐或腹瀉的症狀。

  當出現以上症狀中的三種就可考慮服用六一散。判斷關鍵在于是否兼有小便赤黃短澀之症,如若小便清而長(無色而量多易排出)則不宜用。一般以涼開水調服效果最好。

  此外,六一散中添加一些其他中藥,療效也很顯着。比如,心煩不安者,可加上朱砂少許調服,名為“益元散”;若兼目赤咽痛、口舌生瘡,可加青黛少許,名為“碧玉散”;如兼有輕微的外感(發熱、頭痛等)的症狀,可用鮮薄荷葉煎湯或搗汁少許同服,名為“雞蘇散”。這些方劑,都是夏季治療暑病的良方。民間還有一種用法是以六一散給小兒浴後塗撒,既可防止痱毒,又可預防濕疹。

  六一散的傳說

  相傳“六一散”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别号劉河間)所創。在公元1147年(金皇統元年)的仲夏,金熙宗晉尚書右丞相韓企先為濮王,賜宴三日。誰知,未出三天,韓企先卻得了一種怪病:發熱、口渴、煩躁不安、小便不暢、大便瀉痢。家人四處求醫,熙宗也派太醫前來診治,無奈近百劑藥下去,病勢有增無減,便在城門懸榜求醫。當時20歲的劉完素正在京城購置藥品,見了榜文,一則他初出茅廬,不知深淺;二則自認為對此病頗有把握:三則早聞韓企先博通經文典章,能仿宋律制定皇統新律,所以劉完素很想見見這位賢相。

  因此他揭了榜,入王府為韓企先診治。經過按脈察色後問道:“可有身熱、心煩、口渴、頭暈、少氣、多汗之症?”韓閉眼而微微點頭。“當有惡心洩瀉,胸悶納呆,倦怠身重。”劉完素言道。“對,對。”韓企先說,這時睜眼打量了一下劉完素的模樣。“此乃暑濕也,治暑不治濕,醫之過也!”“暑濕?”太醫忍不住說:“吾等豈不知暑濕之理?”劉完素說:“你們治暑祛濕,瀉熱不養陰,尤其小便不利、大便洩瀉,定然不敢使用寒涼之劑,故洽而無效。”韓企先挺起身子,睜大眼睛問:“你有何方?”劉完素思索有頃舉筆處方:滑石、甘草,共研細末。一旁韓夫人問:“此為何方?”劉指着方中“滑石六兩,甘草一兩”,脫口而出:“六一散”。

  他解釋道:“滑石能解肌清熱,滑竅行水而利濕,統治表裡上下三焦。加入甘草瀉火和中,便能清暑利濕。”“如何服法?”“每用三錢,和白蜜少許,冷開水或燈心湯調服,三日見效。”韓企先見他說得有理,就照方服了三貼,果然小便通而洩瀉止,不禁感慨萬分。韓企先找來劉完素,請他棄醫從政,但劉卻隻要求賜醫書若幹。此後仍然用心攻讀,終于成為一代名醫。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也颔首稱贊“六一散”。因此六一散被譽為“凡人之仙藥”。

  六一散的源流發展

  本方原名益元散,出自金•劉完素《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10,《傷寒标本心法類萃》卷下稱之為六一散,流傳至今。劉完素為金元四大家之首,他倡導火熱論,強調六氣皆能化火,善治火熱病。對于表證,認為固應汗解,但“怫熱郁結”于表,絕非辛熱藥所宜,唯有用辛涼或甘寒以解表,才能表解熱除。臨床具體施用中,本方為主方之一,如夏季外感,“以甘草、滑石、蔥、豉等發散為甚妙”(《素問玄機原病式》卷2);陽熱郁遏于表,用石膏、滑石、甘草、蔥、豉等開發郁結;表證兼有内熱,予表裡雙解,可用天水一涼膈半,或天水涼膈各半等。

  完素認為,本方能通九竅六腑,生津液,去留結,消蓄水,止渴,寬中,除煩熱;補益五髒,大養脾胃之氣;安魂定魄;明耳目,壯筋骨,通經脈,和血氣,消水谷,保元真,耐勞役饑渴,宣熱,久服強志,輕身,駐顔,延壽;能令遍身結滞宣通,氣和而愈。用于身熱,吐利洩瀉,腸澼,下痢赤白,癃閉淋痛,石淋,腸胃中積聚,寒熱,心躁,腹脹痛悶;内傷陰痿,五勞七傷,一切虛損,痫痙,驚悸,健忘,煩滿,短氣,髒傷咳嗽,飲食不下,肌肉疼痛;口瘡,牙齒疳蝕,百藥酒食邪毒,中外諸邪所傷,中暑,傷寒,疫疠,饑飽勞損,憂愁思慮,恚怒驚恐,汗後遺熱,勞複,兩感傷寒;婦人下乳催生,産後損益血衰,陰虛熱甚,一切熱證,吹奶乳癰,等等。可見,完素的學術思想,在本方中得到了高度體現。因此譽之為“神驗之仙藥”,“若以随證驗之,此熱證之仙藥也,不可阙之”(《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10)。

  完素自拟的衍化方,除益元散、雞蘇散和碧玉散以外,還有以本方加黃丹之紅玉散,“主療不殊,收效則一”(《傷寒直格》卷下),以及加入麻黃二兩的神白散(《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10)。後世六一散類方主要有二類:一類是加入溫熱補益之品,使扶正力量得到加強,主要用于嘔逆瀉利等證,如《丹溪心法》卷2之清六丸(又名清六散),以本方加炒紅曲活血健脾,卷5之溫清丸,加幹姜溫中降逆;《醫方考》卷2之溫六丸(又名溫六散)亦加幹姜,但三藥劑量與溫清丸稍異,卷4之茱萸六一散,加吳茱萸溫中下氣。

  《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之加味天水散,以本方加山藥滋陰固元。另一類加入苦寒清熱除濕之品,使祛邪的力量得到加強,主要用于淋證,如《濟陰綱目》卷91之加味益元散,以本方加車前子清熱利濕;《醫方考》卷4之三生益元散,加生側柏葉、生車前草、生藉節汁清熱涼血;《中醫方藥手冊》之滑石黃柏散,加黃柏清熱燥濕。另外,後世醫家,尤其是溫病學家,将本方加人他方中,廣泛用于濕熱諸病,并創立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劑。

  配伍意義

  本方為暑熱挾濕之證而設。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熱者寒之”和“濕淫于内,……以淡洩之”的治療原則,以清暑利濕立法。方中滑石,味甘淡性寒,質重而滑,甘以和胃氣,寒以散積熱,淡能滲水濕,質重下降,滑能利竅,以通水道,《本草通玄》卷4稱其能“利竅除熱,清三焦,涼六腑,化暑氣”;《本草再新》卷8謂其能“清火化痰,利濕消暑,通經活血,止瀉痢嘔吐,消水腫火毒”;“是為祛暑散熱利水除濕,消積滞,利下竅之要藥”(《本草經疏》卷3),既能清三焦,解暑熱,又能滲濕邪,利小便,故方中以之為君藥。甘草,甘緩性平,李呆稱其“生用則氣平,補脾胃不足,而大瀉心火”(錄自《中藥大辭典》),既可清熱瀉火和中,又可緩滑石之寒滑重墜太過,為佐使藥。二藥配伍,清熱解暑,利水通淋,使内蘊之濕從下而洩,則熱可退,渴可解,淋可通,利可止,正合“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明醫雜着》卷3)之意。

  本方的配伍特點在于,應用六份質重寒滑的滑石,與一份甘緩和中的甘草相配,清熱利水,甘寒生津,使清熱而不留濕,利水而不傷正。

  注意事項

  1、飲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3、外用時用畢洗手,切勿接觸眼睛,皮膚破潰處禁用。

  4、有高血壓、心髒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6、服藥3天症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

  7、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8、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9、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10、請将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師或藥師。

  清涼油治療中暑

  清涼油由薄荷腦、薄荷油、樟腦油、桉油、丁香油等藥物組成,具有清熱、醒腦提神、止癢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感冒頭痛、中暑、暈車及蚊蟲蟄咬等病症。用該藥治療中暑的方法是:将少量的清涼油肢解塗抹于患印堂穴(位于前額部,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的交點處)和太陽穴(位于耳廓的前面,前額的來兩側,兩眉梢後方的凹陷處),應避免使藥物進入眼中,若藥物入眼應迅速用清水沖洗。

  注意事項

  1、如使用後出現皮膚瘙癢、紅腫等過敏症狀,必須盡快用水清洗,有必要請咨詢醫師。

  2、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3、孕婦慎用。

  4、嬰幼兒須在成人或醫師指導下使用。

  5、皮膚破潰處禁用。

  6、眼睛、外陰等皮膚粘膜及破損處禁用。

  7、本品為外用藥,不可内服。

  8、藥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9、兒童必須在成人的監護下使用。

  10、請将此藥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使用禁忌

  專家提示:嬰幼兒不能用清涼油。

  專家表示,是清涼油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但毒副作用不會在正常人身上顯現。

  清涼油由薄荷腦、薄荷油、樟腦油、樟腦、桉油、丁香油等組成,具有活血消腫、鎮痛止癢、提神醒腦的作用,适用于蚊蟲叮咬、輕度燙傷、頭昏頭痛等。

  當人們遇到蚊蟲叮咬、皮膚瘙癢或者有輕度燙傷時,取萬金油塗抹患處,即能活血消腫、鎮痛止癢;此外,當傷風、頭痛時,取萬金油塗在印堂、太陽穴處,便有清涼緩解之效。

  嬰幼兒體内缺乏葡萄糖磷酸脫氫酶,樟腦可以透過新生兒嬌嫩的皮膚和黏膜滲入血液,使紅細胞溶解成膽紅素血液中的膽紅素含量過高,可引起新生兒黃疸症,出現全身發黃、口唇青紫、棕色小便、不吸奶、哭聲微弱、嗜睡等,甚至出現抽風、驚厥等腦細胞受損的症狀,即使經過治療也可能使嬰兒腦功能受損。

  防病治病

  1、小兒肛門紅腫,如不懂便會大驚小怪,小病大醫,其實很簡單,用清涼油就肛門處少許塗之,當日愈。此症因小兒火毒積于肝經而瘀于肛,用清涼油的辛涼解表和其對皮膚的刺激作用,既解毒消腫又使氣上行而化瘀。對大人的肛門紅腫,火毒積于肝經而瘀于肛,亦有很好的效用。故清涼油可醫痔瘘初、中期症狀。

  2、風濕引起的腰、腿、筋骨疼痛初起三、四日内,可用清涼油就疼痛處或近處關鍵穴位塗之而神效。此正是利用了清涼油的辛涼解表的袪濕氣作用。

  3、狐臭,清涼油頻塗之,久除根。此亦辛涼解表之用也。

  4、治單純性腹瀉:将清涼油在尾骨與肛門之間溝槽内塗抹,并來回搓擦,直到皮膚感到微熱為止。同時在肚臍上塗少量清涼油相配合,對單純性腹瀉有一定療效。清涼油塗抹于肚臍,用手掌搓熱後捂2~3分鐘,用于夏日受涼引起的腹瀉。

  5、清涼油塗抹于肚臍,可治療便秘。

  6、咽痛初起時,清涼油塗在頸部,用手掌反複推擦至皮膚發熱,1~2小時後緩解或消失。自身扁桃腺初感有恙,用清涼油磨擦扁桃腺位置的外部皮膚,直到發熱。一個回合至少連續塗抹3次,别舍不得用。早、中、晚時段,尤其是睡前效果最佳。當然,也可根據自身需要,再吃點消炎藥,一般次日見效。

  7、棉球蘸清涼油少許塗在病齒上可緩解疼痛。

  8、輕度燒燙傷,輕輕塗抹于患處,可緩解疼痛,避免水泡出現,處理越早效果越好。

  方法:被燒被燙3~5分鐘内(越快效果越好),用清涼油覆蓋患處,覆蓋厚度不低于1~2毫米(面積越大則需厚度越厚)。一般隻需敷用十幾分鐘至半小時,但面積越大需時愈長。

  感覺:敷用時感覺熱辣疼痛(因為正在化解其熱)。

  原理:冷熱相抵,也如吸熱拔熱。驗證效果:屢用皆爽。

  9、雞眼患者,可每天數次将清涼油塗在雞眼上,再用點燃的香煙将清涼油烤熔滲透到雞眼内。如此治療一段時間,雞眼會自行脫落,患者既不會感到痛苦,治愈後患處又不留痕迹。

  10、德國足球運動員還發現了龍虎清涼油的又一妙用:塗在胸口和小腿肚上後,劇烈奔跑時能減少胸悶感,而且小腿活血後跑起來更舒服。

  11、清涼油和風油精都具有辛涼解表和香串開竅的作用,對皮膚都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故可止癢、消炎、消腫、修複表皮細胞使其代謝正常,從而可使很多皮膚病久用之而痊愈;可按穴位用之而醫很多疾病,如在兩太陽穴、風池穴、山根、人中、前發際、等處塗之,可提神、醫頭痛、開竅等。

  薄荷錠治療中暑

  薄荷錠有薄荷腦制成,具有解郁理氣、散風清熱的功效,可用于治療風熱感冒、中暑頭痛等病症。用該藥治療中暑的方法是:有頭痛腦漲症狀的患者,可嗅吸少許的薄荷錠,或直接将薄荷錠搽抹與疼痛部位。幼兒應禁用該藥,以免發生過敏反應。

  功能主治

  散風,洩熱。用于風熱感冒頭痛。

  用法用量

  嗅吸或擦患處,用後密蓋。

  注意事項

  1.本品為外用藥,不可内服。

  2.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3.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4.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5.請将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6.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師或藥師。

  藿香正氣水治療中暑

  藿香正氣水,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用于外感風寒、内傷濕滞或夏傷暑濕所緻的感冒,症見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洩瀉;胃腸型感冒見上述證候者。

  成份蒼術、陳皮、厚樸(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輔料為乙醇。

  功能主治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用于外感風寒、内傷濕滞或夏傷暑濕所緻的感冒,症見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洩瀉;胃腸型感冒見上述證候者。

  注意事項

  1.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飲食宜清淡。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3.有高血壓、心髒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4.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吐瀉嚴重者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6.本品含乙醇(酒精)40%~50%,服藥後不得駕駛機、車、船、從事高空作業、機械作業及操作精密儀器。

  7.嚴格按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長期服用。

  8.服藥3天症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

  9.對本品及酒精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10.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11.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12.請将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3.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師或藥師。

  藿香正氣水的不良反應

  藿香正氣水是夏季常用解暑藥物,人們出門在外,尤其是從事高溫作業的人經常會随身攜帶一點藿香正氣水以備不時之需。藿香正氣水主要由藿香、蒼術、陳皮、厚樸、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紫蘇等中藥組成,具有散寒化濕、和中祛暑的作用,常用來治療脘腹脹痛、嘔吐腹瀉以及胃腸型感冒。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藿香正氣水也不例外,臨床報道表明,個别患者服用本品後出現過敏性皮疹、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紫癜以及心動過速等不良反應.雖然藿香正氣水屬于非處方藥,可以在藥店自行購買,但也要注意安全用藥的問題,特别是有過敏體質者,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本藥。 服用藿香正氣類感冒藥時,最好不要吃甜食,包括水果、飲料等。因為甜食有生濕作用,而藿香正氣類感冒藥是解濕的,兩者作用相互抵消,藥效會降低。

  藿香正氣水在制造工藝中采用酒精作為溶媒,其酒精含量常高達40%到50%,所以某些對酒精比較敏感的病人服用藿香正氣水後有可能出現醉酒的表現。如被交警檢測,就會查出乙醇超标,會誤認為是酒後駕駛。因此,服用藿香正氣水後至少半小時再駕車,并多張口呼吸,盡快使乙醇揮發。對于乙醇過敏的人群在服用了藿香正氣水會有不适的症狀,如全身發熱、心跳加速、皮膚潮紅、丘疹、瘙癢或是煩躁不安等不良症狀。有的會出現心動過速、機械性腸梗阻以及紫癜等情況。

  結語:炎炎夏季當氣溫高至38、39攝氏度時甚至40度,大家是否覺得高熱難耐,中暑情況就會經常發生,通過上面的文章我們知道了中暑的症狀有哪些,如何急救。同時我們也知道幾個中暑的中藥,平時在家的時候不僅要注意防暑降溫,同時要把治療和預防中暑的藥物準備着,以備不時隻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