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新華大健康戰略

新華大健康戰略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1-10 06:47:39

  新華社北京6月23日電(記者王小波)《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中國中醫科學院獲悉,該院去年以1.5億元價格轉讓抗疫“三方”之一的“化濕敗毒顆粒”成果,款項已全部到位。這一成果轉讓收益,将全部用于中醫藥人才培養,包括支持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籌建等。

  最近與此相關的新聞,不止一條。3月初,包括化濕敗毒顆粒在内的抗疫“三方”,作為中藥注冊分類改革後首次獲批的新藥獲準上市。4月22日,蘇州市人民政府與中國中醫科學院正式簽約,共建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而此前一天的4月2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餘豔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明一行,專門赴中國中醫科學院調研座談,詳細了解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進展及存在困難,積極支持大學建設。

  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這所繼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之後,又一所以國字号科研院所命名的重量級大學,離人們越來越近了。

  中國中醫科學院為什麼要辦大學?為何會有1.5億元成果轉讓費參與支持大學建設?有衆多城市争取,大學為何最終落戶蘇州……帶着這些問題,《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走訪了中國中醫科學院。

  新華大健康戰略(新華健康三個為什麼)(1)

  圖為2020年9月,中國中醫科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第一屆屠呦呦班新生見面會。(中國中醫科學院供圖)

  為什麼要建這所“新型大學”

  全國已有二十多所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為何還要建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有關負責人表示,一方面,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速度,遠遠滿足不了對中醫藥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全國尚沒有“中國”字頭的中醫藥大學。

  另一方面,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路徑、質量水平等,仍有待進一步提升。自古以來,家傳師承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在人口急劇膨脹的近現代,家傳師承雖能保證人才個體質量,但總體效率太低,因此院校教育逐步取代家傳師承成為主流。但院校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弊端也日漸凸顯,如中醫思維弱化,教學科研與臨床分離等。中醫藥院校教育亟須創新升級。

  2019年10月份召開的全國中醫藥大會,提出了“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中醫思維培養”“擴大中醫學9年制招生規模”等要求。緊接着,2019年11月初,中國中醫科學院先後召開大學建設可行性論證會和建設工作彙報會,探索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培養新模式。2020年9月,經教育部批準的中國中醫科學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培養的第一屆屠呦呦班,15名九年制直博生順利入學,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邁出了紮實的一步。2020年12月,中國中醫科學院黨委書記查德忠、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在《中國中醫藥報》發表聯合署名文章指出,持續推進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按照“寬知識、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培養目标,采用“5 4”序貫式培養方式,培養複合型人才,在具有中醫思維、深厚的理論基礎和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的同時,還具有良好的中華傳統文化素養和寬廣的國際視野,獨立的科研能力和較高的中醫臨床診療水平。

  據悉,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将設置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三個主幹學科,以全日制研究生學曆教育為主體,以全日制本科學曆教育為基礎。根據規劃,大學總體需滿足至少5000名在校生學習、生活需求。“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要建成一所‘新型大學’,即中醫藥特色鮮明、全國一流、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相關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具體“新”在何處?中國中醫科學院有關負責人表示,首先是建立院校師承等融合發展的辦學模式,吸引醫學世家學子來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攻讀,建立具有濃郁學習氛圍的中醫藥高等學府。參考家傳與師承教育的培養經驗,采用九年一體化長學制培養模式,構建貫穿本科至研究生教育全教學周期的“導師制”培養模式,将本科、碩士、博士三個教育層次的内容融為一體,實現“早跟師、早臨床、早科研”。

  其次是開拓“經典-臨床-科技”三位一體教學模式,注重教學督導,強化教師“經典”意識,從經典出發,從臨床出發,并引入訓诂學、漢語言文學等文科知識教學,深入培養學子的中醫思維和國學素養。同時,學習一定比例的現代醫學知識和科研基礎知識,注重培養學子的科研思維,博古通今、中西融合。

  最後是規劃“複合型-傳承型-科研型”三位一體人才産出模式,根據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多學科交叉和個性化發展路徑,強化臨床技能培養,注重能力提升,開展分段式人才培養,實現“醫教研協同、醫工理文融合、臨床實踐與科研創新同步”的一體連貫式個性化拔尖人才培養新途徑。

  對于中國中醫科學院而言,大學落戶蘇州,有利于撬動長三角地區的優質資源,探索打造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人才“新高地”。4月22日,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建光、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程純,專程出席了蘇州市政府與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簽約儀式。而在2020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就已攜手上海中醫藥大學開辦中醫學本碩博連讀“屠呦呦班”,與南京中醫藥大學開展中藥學本碩博連讀“屠呦呦班”。“雖然目前隻完成了第一屆招生,但生源質量相當好。”中國中醫科學院相關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為何用抗疫成果支持大學建設

  中國中醫科學院相關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以1.5億元價格轉讓“化濕敗毒顆粒”成果的收益使用,初步考慮,援鄂抗疫中醫醫療隊成員子女考入各省市中醫院校,拟給予本科階段第一學年學費資助;考入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的學生,拟給予本科階段學費資助。

  據了解,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1月25日(大年初一),由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和廣安門醫院等組建的第一批國家中醫醫療隊,在黃璐琦院士帶領下奔赴武漢。醫療隊和後方科研組繼承古代先賢智慧,邊救治、邊研究、邊總結,反複實驗并仔細分析數據,研制出防治新冠肺炎确有療效的中藥創新藥物——化濕敗毒顆粒。2020年3月中旬,化濕敗毒顆粒獲國家藥監局臨床試驗批件,這是我國首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治療新冠肺炎的中藥臨床批件。當時,一直積極調配物資設備、支援武漢抗疫的中國中藥控股有限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廣東一方制藥獲悉後,立即聯系協調批件轉讓事宜。同年3月底,中國中醫科學院與廣東一方制藥簽署技術轉讓合同,以1.5億元的價格将化濕敗毒顆粒臨床試驗批件、專利及藥品注冊證書轉讓給一方制藥。随即,參與化濕敗毒顆粒研發的中醫科學院國家中醫醫療隊全體隊員、後方科研攻關組等一緻決定:将成果轉讓收益用于中醫藥人才培養,設立“中國中醫科學院人才培養專項”,鼓勵更多人學習中醫藥、培養選拔中醫藥高素質人才,包括支持赴湖北抗疫中醫醫療隊隊員的子女學習中醫藥,支持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籌建等。

  為什麼校址花落蘇州

  2020年8月底,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命名暫行辦法》,規定高校校名原則上不得冠以“中國”字樣。可見,任何一個地區,如能擁有“國字頭”大學,就等于擁有了極為稀缺的資源。從公開報道看,山東、浙江等多省市都加入到了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選址争奪戰”中。為何最終花落蘇州?

  首先,蘇州具有區位和曆史人文優勢。蘇州地處“長江經濟帶”和“沿海經濟帶”交彙處,是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之一,曆史文化底蘊深厚,自古名醫輩出。從漢代至民國兩千年間,江蘇見于著錄的醫家就有4000餘人,其中蘇州有1000餘位,素有“吳中名醫甲天下,孟河名醫冠吳中”的美譽,尤以明清為盛。1982年衛生部曾下達中醫古籍整理計劃,所列592種書目中吳醫古籍58部,占近十分之一。蘇州中藥行業曆史悠久,如著名中藥老字号“雷允上”至今已近300年曆史。

  當然,僅有“先天優勢”是不夠的。近現代吳門醫派與北派中醫之間的交融,尤其是與中國中醫科學院的不解之緣,為蘇州加分不少。

  先有中醫界資源的“南水北調”。如,京城“四大名醫”汪逢春出身于吳門望族,1908年北上京城創辦了近現代中醫發展史上著名的“國醫講習會”,堪稱中醫南北融合的先驅與典範。1954年,毛主席指示成立中醫研究機構。1955年,由中央衛生部直接領導的中醫研究院(後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從各地征選32位頂級名醫入京。首批奉調者中有5位來自江蘇,此後多批吳門醫派佼佼者接連入京,解決了中國中醫科學院建院之初的燃眉之急。如錢伯煊推動了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婦科的發展;喉科世家耿鑒庭調入中國中醫科學院後專攻耳鼻喉科;兒科聖手金昭文補充完善了中國中醫科學院兒科體系等。

  再有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北電南供”。2013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在江蘇建立分院,是在全國範圍内設立的首家分院。通過整合北京優質的科研、臨床資源,調派強大的科研人員前赴江蘇組建适合區域中醫藥發展的人才隊伍,聯合承擔國家重大、重點科技項目,同時聘任分院符合條件的人員為客座研究員,拓展研究生南北聯合培養模式。

  蘇州方面為了吸引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落戶,也是下了不小的“本錢”:将吳中區臨湖鎮園博園約610畝地塊劃撥作為大學建設用地;除部委核撥經費外,根據學校建設發展需要,投資運營平台經費(包括開辦費、運營費等)納入政府财政預算,蘇州方面負責全額承擔,保障大學建設費用;大學投入運營後,蘇州方面承諾,将在前5年給予足夠的運行資金支持,5年後資金支持額度由雙方另行商定。此外,在相關人才引進政策以及人才公寓、周邊商業醫療交通配套、教職工子女入學入托等都給予支持。

  中國中醫科學院也将進一步向蘇州投入“重磅”資源,包括引入國家重點科研平台、院士工作站、國醫大師工作站、岐黃學者等人才資源,在項目、人才、技術、體制機制等方面為大學建設提供全方位支持,扶持蘇州市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全力支持國家中醫區域醫療中心(心血管)落戶蘇州等。

  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的誕生,是中國中醫科學院乃至整個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步入新階段,呈現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醫認為,氣的升降、出入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證,人體生命活動是氣的升降與出入的和諧統一。如果說,氣的升降是内循環,那麼氣的出入則是外循環。上述“南水北調”和“北電南送”是中國中醫科學院高質量發展的内循環之路,有力地支撐了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而“引進來、走出去”的外循環之路,同樣值得稱道。

  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中醫科學院派遣醫療隊前往沙特、阿聯酋等海外抗疫前線,推廣運用中醫有效方藥和特色療法。其中,化濕敗毒顆粒的療效,獲阿聯酋衛生部認可,于2020年9月獲準以藥品身份正式進入該國市場。

  化濕敗毒顆粒獲阿聯酋衛生部批準上市的背後,則是2019年3月份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的正式成立。據了解,這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籌建的全球首家中醫藥領域循證醫學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是其主要建設單位。該中心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下,承擔全球傳統醫藥臨床試驗注冊平台的申請建設工作,搭建完成“中醫藥臨床試驗注冊平台”,并與國際臨床試驗注冊平台數據聯通。這一由我國主導、國際認可的循證中醫藥學科體系,不僅能進一步提升臨床診療水平,更可助力中醫藥學證明自身醫學價值、跻身于世界科學體系。

  此外,中國中醫科學院還牽頭發起并組織成立了“國際傳統醫學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聯盟”。中國中醫科學院有2個項目獲批外交部“瀾湄基金”,中國-奧地利中醫藥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正式獲批,這是中醫藥領域首個國家級“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

  當前,中醫藥事業産業高質量融合發展步入新階段。源自經方化裁而來的化濕敗毒顆粒等抗疫“三方”,經過抗疫一線實戰檢驗,成為國家中醫醫療隊的抗疫利器;以中國中藥、廣東一方制藥等為代表的中藥産業,依托在市場競争中積累的強大制造實力,為抗疫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化濕敗毒顆粒的市場價值,以企業支付成果轉讓費形式得以體現,進而反哺中醫藥人才培養,助力中醫藥事業振興。“事業引領産業繁榮,産業繁榮支撐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可以說,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的誕生,是中醫藥事業産業高質量融合發展的重要成果。”中國中醫科學院相關負責人說。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我們今天的成功道路——毫無疑問,在打造健康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中醫藥發揮着并将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和獨特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作為東部省份,緊緊圍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使命,積極打造健康中國的“江蘇樣本”,取得了顯著成效。去年江蘇全省GDP總額突破10萬億元大關,人均GDP居全國省區之首,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落戶蘇州,不僅将打造江蘇、長三角乃至全國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人才高地,更将強力助推打造健康中國的‘江蘇樣本’,在全國形成示範效應。”中國中醫科學院相關負責人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