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年前,中國少有人體重超标。随着社會發展、生活質量提高,肥胖人數也逐年上升。《中國-世衛組織國家合作戰略(2016~2020)》裡提到:2012 年,成年中國人肥胖率為 5.2%,比 10 年前上升了 2.3%。2016 年,頂級醫學學術雜志《柳葉刀(The Lancet)》的一篇文獻也顯示:中國的肥胖人口在數量上已經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圖片來源:《柳葉刀》
下面這張圖,則反映了全球 5~19 歲青少年的肥胖率。顔色越深的國家或地區,肥胖率越高。
圖片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可以看到,20 年來,中國版圖加深了很多。不管大人小孩,中國人的肥胖增長幅度都在高速上揚。
可能有人會說:我不在乎别人看我的眼光,不那麼注重身材。非要瘦,才算是美嗎?長胖是我的自由。審美當然應該有不同的觀點和标準。但是,超重肥胖并不單純涉及外貌身材的美醜。從健康角度來說,肥胖是個蠻嚴重的問題。
它會增加關節炎症、皮膚病、内分泌紊亂、心血管受損、腫瘤等多種病症風險,而且……肥胖本身就是一種疾病。
國際疾病分類中,肥胖有獨立的疾病編碼。
圖片來源: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11
1997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曾明确提出:肥胖是一種疾病。
2014 年,美國内分泌學會(TES)和美國臨床内分泌醫師協會(AACE)再次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個人、醫務工作者以及相關組織足夠重視,并強調肥胖可能導緻一系列健康問題。
比如:
肥胖傷關節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肥胖是骨關節炎的高危因素之一。最明顯的,大體重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更容易讓關節處的軟骨或磨損、或增生、或産生炎症。
還有研究發現,不僅是承重關節,胖子們的手腕、手掌這些非承重關節發病的可能性也會更高。
這可能跟肥胖帶來的糖耐量、尿酸血脂等代謝的改變有關,這些改變影響了關節軟骨的正常生理環境和代謝過程,從而誘發病症。
身材難瘦,關節跟着難受。
肥胖傷皮膚
皮下脂肪累積得太多,導緻皮膚拉伸,就出現了膨脹紋。看看自己的小肚子、大腿上、屁股上有沒有?
另外,蛋糕、餅幹、奶茶、冰激淩、巧克力等甜食容易讓人長胖,同時,也會引起胰島素分泌波動,刺激痘痘生長。
前一陣,網上還報道過這樣的新聞:
圖片來源:新聞截圖
黑棘皮病,就是脖子、腋下、指節等皮膚褶皺的地方出現黑褐色色素沉着。肥胖和這種皮膚病有密切的關聯,越胖的人越容易出現這種情況。黑棘皮病很可能和肥胖引起的胰島素抵抗等有關系。
這就引出了肥胖的又一個危害——
肥胖影響内分泌,糖尿病風險升高
目前,很多研究都明确:肥胖可導緻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症,增加糖尿病的發病幾率。80% 以上的 2 型糖尿病病例可以歸因于肥胖。
還有證據顯示,通過飲食和運動等方式減重後,糖尿病發病風險會降低,已經患病的人群,糖耐量、血糖控制情況也會改善很多。
除了升高血糖,肥胖對血管的損害也不容忽視。
肥胖傷血管
和脂肪一起纏上身的,還有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房顫動、卒中、靜脈血栓形成等都跟着一起到來。
肥胖者的血壓通常較高,那些肚子特别大的肥胖者,風險最高,尤其需要減一減重。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美國心髒協會(AHA)也早就把肥胖作為一個獨立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
最後,醫療科研人員還發現:
肥胖會增加癌症風險
2016 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就報告:肥胖和多達 13 類腫瘤有密切關系。
它們是:乳腺癌、結直腸癌、子宮内膜癌、食管癌、膽囊癌、腎髒腫瘤、肝髒腫瘤、腦膜瘤、多發性骨髓瘤、卵巢癌、胰腺癌、胃癌和甲狀腺腫瘤。
圖片來源:《臨床腫瘤雜志》
而就在 2018 年年末,腫瘤學領域的頂級學術雜志《臨床腫瘤雜志(CA)》發布的一篇綜述文獻提示,晚期前列腺癌、一些口腔咽喉處的癌症,可能也和肥胖相關。
想想看:這些腫瘤本身就是比較常見的類型,算上原有的發病率,肥胖人群的腫瘤潛在發病率還是很可觀的。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強調一個觀點:胖,真不是件好事。
那到底怎麼才算胖?
用體質指數(BMI)和腰圍判斷胖瘦,是最常用也最簡單的方式了。
量一下自己的體重、身高,用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算出的數,就是 BMI。
比如,體重 65 公斤,身高 1.7 米,那麼 BMI 就是 65÷1.72 = 22.5。
針對中國人的體型:
小于 18.5 為體重過低
18.5~23.9 為體重正常
24~27.9 為超重
28 以上為肥胖
如果是看腰圍的話,那就在軀幹上找到最細的位置,用卷尺水平繞一圈。
如果已經胖到找不到腰了的話……
找到肋骨最下端和胯骨最上端(髂嵴上緣),取中間位置,用卷尺水平繞一圈。
女性腰圍大于 80 厘米,男性腰圍大于 90 厘米,就診斷為「向心性肥胖」。
算一算、量一量,你胖不胖?
圖片來源:《臨床腫瘤雜志》
上面這張圖,是 1975 年~2016 年,全球範圍内,超重或肥胖的成年和青少年在人群中的比例。
這幾條上揚的曲線,讓人高興不起來。
幸運的是,盡管有上述種種不好,肥胖畢竟是種可以逆轉的風險因素。
減一減肥,不單純是為了漂亮輕盈。減一減肥,可以有更輕松的關節,更滑嫩的肌膚,更穩定的血糖血壓血脂,更少的血管損傷,更低的患癌風險。
不用追求完美的身材,但管住嘴、邁開腿,最大程度地保證身體健康,是對自己、也是對家人朋友的一種責任。
本文經由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内分泌科主治醫師 吳遠 審核
— 參考文獻 —
1. Global patterns in excess body weight and the associated cancer burden. Sung, H., Siegel, R., Torre, L., PearsonStuttard, J., Islami, F., Fedewa, S., Sauer, A., Shuval, K., Gapstur, S., Jacobs, E., Giovannucci, E. and Jemal, A. (2019). Doi.abs.10.3322.caac.21499
2. Trends in adult body-mass index in 200 countries from 1975 to 2014: a pooled analysis of 1698 population-based measurement studies with 19.2 million participants. (2016). The Lancet, 387(10026), pp.1377-1396.
3. 《中國-世衛組織國家合作戰略(2016-2020)》
4. 肥胖與骨關節炎關系的研究進展. 醫學綜述2010. Vol.16,No.4
5. UpToDate 肥胖、青少年肥胖.
6.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HO
來源 | 丁香醫生
圖片來源 | 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編輯 | 圓圓
廣東電視珠江頻道
微博:@珠江頻道
GDTVZJPD2013
給小珠子加雞腿,點這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