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讀萬卷書不一定 能懂得什麼

讀萬卷書不一定 能懂得什麼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24 12:23:05

讀萬卷書不一定 能懂得什麼(家藏萬卷書與讀書破萬卷之間)1

文|馮磊

唐代杜暹家裡藏書甚富,曾作文警示子孫:“清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聖道,鬻及借人為不孝。”

杜先生的這段文字,與唐代詩人杜兼的《題書卷後語》詩稍有不同。杜詩曰:“倩俸寫來手自校,汝曹讀之知聖道,墜之鬻之為不孝。”

書,非借不能讀也。這不僅是袁枚的觀點,俨然是讀書界的一種共識。而之所以如此,其實源于人類貪婪的劣根性。從别人手裡借來的東西,終究是他人的,多看一點賺一點,免費的嘛。一旦東西成了自己的,那書本就和珠玉寶器一樣,自以為是煮熟的鴨子,飛不了了。

人類的荒誕即在于此:哪怕是讀書人,也過于迷信物的力量。書本在手,似乎錦繡文章就成竹在胸了。

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人是内心警醒的。比如杜暹,或者杜兼,他們希望自己苦苦收羅的典籍能一代代傳下去。即使自己肉身消失,那些藏書也不要賣掉。不僅不能賣掉,借也不可以。

但是,他們的願望注定是要落空的。

讀萬卷書不一定 能懂得什麼(家藏萬卷書與讀書破萬卷之間)2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榮華富貴如此,詩書傳家又談何容易?那些嘗到過讀書甜頭的老人,一心期望孩子們在學業上有所建樹,而最終能夠如願的并不太多。

讀書也是一種人生的經營。平民子弟渴望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錦衣玉食的纨绔子弟自然沒有這種動力。家教好一些的,往往書香能夠傳個幾代。家教不好的,很快就敗落了。老一輩人收羅來的那些書籍,很快就通過各種渠道散落到别人家去了。

北宋的陳亞,經常和蔡襄一起唱和。傳說他家中藏書千卷、名畫一千餘軸。晚年,陳曾寫了一首詩提醒子孫:“滿室圖書雜典墳,華亭仙客岱雲根。他年若不和花賣,便是吾家好子孫。”他死了之後,滿屋子的圖書典籍和名畫,以及他愛不釋手的奇石、花卉,統統落入他人之手。

前人栽樹,總希望後人乘涼。前人收羅書籍,總希望能夠惠及子孫,助他們成為有用之才。大凡誰家有娃,從小聰穎伶俐,一家老少總是捧在手裡,認定其為文曲星下凡。倘若祖父、父輩有人肚裡也恰恰有些墨水,自然是無比欣慰,認為薪火傳遞,今有人也。

讀萬卷書不一定 能懂得什麼(家藏萬卷書與讀書破萬卷之間)3

龔自珍有子龔橙,是一位藏書家。龔橙為人放浪不羁,但性格孤僻。據說,他博覽群書,識見淵博。也有人說,當年英法聯軍進紫禁城,就是龔橙帶的路。當然,這一說法也被很多人駁斥過。

龔自珍年輕的時候看不起父親和叔叔的文筆,說叔叔的文字一竅不通,父親的文字“半通”。龔橙有樣學樣,龔自珍去世後,龔橙搬出來父親的著作,随意删改。每次修改,必然把父親的牌位搬出來,手裡拿着竹竿,每改一處,必敲打一下,口中念念有詞:“某句不通,某字不通。因為你是我的父親,我才為你改正,使你不緻欺蒙後人。”在放浪不羁這一點上,他确實繼承了乃父遺風。隻是,他過于特立獨行,不務實業。晚年一直靠别人接濟生活,最終混到了靠出售父親藏書和字畫糊口的地步,導緻家人反目,形影相吊。

子孫讀書讀到與現實格格不入,恐怕也是老一輩藏書人所沒有想到的吧。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