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一線老師傾情寫作,帶你讀懂你的孩子。歡迎收藏和分享,也建議點擊右方關注按鈕,關注頭條号,每日一更新,内容真實不做作,有趣又有料。
不知為什麼家校矛盾,甚至學生和老師的矛盾愈演愈烈,尤其是在網絡上。
假如三者去辯論一番,你會發現婆說婆有理。
學生的成績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呢?
今天正好出了期末成績,也寄望這篇文章,能夠弱化彼此的相互埋怨甚至攻诘。
一 學生成績的計算公式 =學生×家長×學校
假如我們把孩子的努力進行評分,滿分10分。同樣把家長的努力也進行評分,我們把滿分設置為5分,學校滿分3分。都取整數。當然這個公式應該隻适合于小學階段。
先通過一組真實數據:
二 深度分析這個計算公式 學生成績 =學生×家長×學校。
我們把孩子十分認真自主學習,我們給它定義為10分滿分。
把沒有主動學習性,但是能夠被提醒後認真學習定義為5分。
把沒有學習主動性同時被提醒後,依然不學習定義為1分。
當然你也可以對你的孩子進行更細緻的打分。
這也解釋了,其實很多家長非常努力,但是效果依然不好,因為你不可能把家長的分無限地去升高。
同樣一些家長可能并不是非常關心孩子的成績,但是孩子的成績依然不錯,因為這一個失分項并不多。
同時,在學習階段随着學年越來越高,家長的分值會逐漸弱化。在孩子一二年級時,家長可能分值達到10分,但是到了三年級到六年級會降到5分,到了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學則降到為一分了。
事實上,我們應該弱化學校之間的區别,隻是現在社會上把這一個分數不斷地增加,實則是有失偏頗的。
滿分列式計算為。
10×5×3 =150
我們可以再對這三者進行适當的增加與減少。你會發現學生的成績會符合這條規律。
三 結合我班上的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看是否符合這條規律?
假如一個班級的話,那顯然我們學校或者老師這一個分數為一個固定值。
變量的話就是學生自己和學生的家長。
幾乎成績好的那肯定是孩子學習認真的,這個大家應該都不會質疑。反之成績差的往往沒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1分和10分是相差特别大的。
事實上,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整體符合5×5×3這個計算法則。從平均分角度來說,基本上農村小學三四年級都處于75分的平均分左右。
這個75的平均分就是大部分學生沒有學習主動性,在管教下能夠有所學習,但是整體家長是負責的,老師是負責的。
當然農村類學校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得5分,家長可能隻能得1分的情況,這也導緻了,即使學校再努力也得不了高分。
作為老師,我的觀點一直是我們應該弱化老師的價值,事實也是如此。
四 我的建議是小學階段的家長一定要對自己的孩子付出更多的時間,甚至給孩子講解題目。
這個觀點雖然與我此前的不管教的勇氣的觀點似乎有點相悖。
但是這個觀點是建立着大部分的學生,沒有一個讓我們滿意的學習主動性。這個時候學生不可能得到個人的滿分,孩子的成績的高低依然是由父母決定的。
還會有很多人觀點,你們老師隻顧着要求家長,那要你們老師幹什麼?
我隻能說這個觀點是對你自己的孩子不負責任的。
或者再退100步來說,假如小學階段對孩子的成績不關注,那到了初中高中,即使想關注也會關注不來了。
學習習慣的養成就是在小學階段,學生自己的個人分很多時候也是靠家長去刻意引導。
到了初中高中大部分的家長已經不能幫助孩子學習的,他同時到了初中高中孩子的成長進入叛逆期,你會發現家長的分值在不斷地弱化。
所以不要等到家長的分值弱化到沒有一點影響的時候才幡然悔悟,這也是我為什麼提出這個建議的最真實原因。
最後要提醒的是這個公式是連乘,而不是連加。很多家長用連加的思想去管教孩子是徒勞的,你替代不了你的孩子該有的努力。
結語:這篇文章我相信可以大概解釋孩子的成績到底是怎麼構成的,但是我依然對這篇文章的意義持有嚴重的懷疑甚至失望,因為每個人都會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不僅僅是家長老師甚至孩子也是如此,你會發現依然無解。
不知道看完文章的你,會有什麼感受?
如果覺得文章寫得不錯,請收藏或分享。也可以關注頭條号,以便接收到每天的更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