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這麼多年的肉,我竟然最近才知道,原來東坡肉和紅燒肉不是同宗!
自小學蘇轼,打從知道蘇東坡起,就知道了東坡肉。
“淨洗铛,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摸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都說古人有才,這首作于黃州的《豬肉頌》,想必放在現代,怎麼也得在各大美食排行榜名列前茅。
東坡肉同樣誕生于黃州,同樣是水炖煮,先是炖肉,然後小火收汁。但不同在于它隻用上好的醬油和紹興黃酒,調味隻有冰糖和蔥姜,也不用一滴油,隻讓五花肉自身的油脂去慢慢自浸自潤,卯足火候,炖出肉皮金紅油亮、入口軟糯即化,讓你吃了還想吃。
有人在知乎上調侃道,如果,蘇轼穿越到現在,他會在朋友圈發這麼一條狀态:“一碗東坡肉,夠我吹一千年了。”
也對,一千年前如果有朋友圈,那麼蘇轼的朋友圈裡面,一定是飯香撲鼻,光看圖片就能讓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秀。
如果,有好事者從朋友圈了解一下東坡最愛,那麼東坡肉一定能列為前三甲。東坡肉是蘇轼能吹一輩子的驕傲。
而做紅燒肉,多半是先煎或者炸,鎖住水分,讓肉皮部分更有韌勁口感,再加水炖,複雜很多。
炖制的時候,調味料都是在湯裡邊慢慢入味,湯的溫度即便是在高壓的情況之下,也不一定比蒸汽的溫度高,蒸制的時候,五花肉裡邊的油脂出來的會更多。
因此,從健康的角度來說,東坡肉更為有益,紅燒肉則更适合當下飯菜。
但從制作工藝上來說,紅燒肉更容易推廣一些,東坡肉想要做好,需要的時間相對更長。
不過也有人說,東坡肉與紅燒肉屬于同宗同源。據傳東坡肉本就是紅燒肉,隻不過自從有了毛氏紅燒肉後,才把東坡肉與紅燒肉區分開來。
毛氏紅燒肉的特點,就是不加一滴醬油,完全依靠炒糖色(shai三聲)炒出來的。紅燒肉的皮該是外面稍稍有點硬,甜,肥肉能看到,但是吃起來不膩,越燒肉越入味,口感也越結實。
其實說了這麼多,我對于如今東坡肉與紅燒肉的區别方式主要就是:看大小。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過,東坡肉一般都是四四方方的一大塊,一般都是倒扣在盤裡,一眼望去,就像是顔色鮮豔的腐乳塊;
而紅燒肉,盡管也是四四方方的,但卻相對小了許多,兩種美食放在一起,感覺就是大頭兒子與小頭爸爸的結合。
不過不管怎麼說,這麼多年才發現它們不是一家子,我真的枉為吃貨!為了表達歉意,今天怎麼也要做上一鍋紅燒肉,來上個三碗大米飯!更多美食歡迎戳動下方“了解更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