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溫了一遍三國,看到好多網友彈幕在說,諸葛亮七擒孟獲純屬浪費蜀軍兵士生命,多此一舉。
諸葛亮7擒孟獲的故事 -______ 蜀漢先主劉備在永安病勢越來越重.他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囑咐後事.他對諸葛亮說:“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夠把國家治理好.我的孩子阿鬥(太子劉禅的小名),您認為可以輔助,就輔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來做一鍋...
諸葛亮七擒孟獲,是抓了7次. 七擒孟獲是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将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中有提到,《三國演義》進行了大幅度的改編和虛構創造. 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過程中對南中豪強首領孟獲采取的攻心戰策略,目的是徹底地消除南中少數民族的反叛心理.東漢以來,南中屬于益州轄區之内,分置益州郡(即建甯郡)、牂柯郡、朱提郡與永昌郡四個行政區.
在此,我們應明白諸葛亮南征的目的所在,平定南方而非誅殺孟獲。南方是蜀國的大後方,而諸葛亮的畢生心願則是北伐,南方不穩則北伐不順。殺掉一個孟獲,而其他部族不服,則還會有第二個孟獲、第三個孟獲,蜀軍國力有限,次次南征,代價過大,倘若北方有戰事,那便是腹背受敵,疲于奔命。所以,諸葛亮的目的在于南方的長治久安,而非一時的鎮壓。
那諸葛亮對于孟獲的“七擒”究竟有何意義呢?以下則是筆者的幾點看法。
首先,七擒孟獲并不是為了收服一個孟獲,這裡的孟獲是南兵的一個縮影,三國時期,南兵之地,未有教化,崇尚武力。他們對于勝利的理解與三國之人是不同的,三國之人不僅僅是熱衷于武力,更是熱衷于智慧,這一時期,謀士輩出。三國之人的眼中,兵者詭道也,成王敗寇,而南兵則是以為勝之不武,就武力而言,未必會輸于蜀人,他們隻是敗給了蜀人的陰謀詭計。這點從孟獲被擒之後所說的話語便可得知。而諸葛亮的目的便是,把他們打怕了,打服了,打到對方不敢反,打到自己沒有後顧之憂。
其次,南兵之地,互相之間征伐不斷,在諸多部落之中,孟獲頗具威望,若孟獲死,則南方必定大亂,呈現各個部族争雄的局面,南方若亂,必定波及蜀國邊陲,戰亂之下,物資必定匮乏,加之南兵那時又是無人拘束,所以被搶掠的矛頭一定會是指向相對富庶的蜀地,那麼蜀軍必将面臨第二次平亂,但這次平亂将會更為複雜、麻煩,不同于第一次。孟獲是一進則全軍進,一退則全軍退,這對蜀軍來說是一場戰争,赢了問題也就得到了解決;但是沒有孟獲的南兵騷擾起來将是劫掠,來去如風,每次擊退他們也隻能是治标不治本,若如此則蜀軍必須要在南方大量屯兵,如此一來便過多分散了蜀國國力,不利于諸葛亮北伐大計。
最後,為何諸葛亮沒有将孟獲取代為蜀軍将領,使其治理南部?三國時期為農耕社會,農業生産與勞動力才是戰争的本錢,南部地區因環境問題難以實現大規模的農耕文明,哪怕是可以耕種,糧草運輸也多有不便。加之蜀人治理不如南人治理容易服人,南人治理可以有效地減少當地的反抗與排斥,更易于安定。所以綜上所述,諸葛亮之所以沒有用蜀将替代孟獲接管南部的原因還是在于人力物力等綜合方面的投入大于産出。
由此,我們說,七擒孟獲并非多此一舉,七擒七縱正是諸葛亮的智慧所在,所尋求的是北伐路上的一勞永逸,從長遠預測,可以說七擒孟獲是對蜀國南部問題處理的利益最大化。
諸葛亮七擒孟獲概括 -______ 蜀軍士壘土越牆得三江城.孔明計擒孟獲妻子祝融夫人,換回被俘蜀将.孔明驅敗巨獸孟獲,孟獲詐降欲擒孔明,被孔明識破後擒獲,六縱而去.孔明設計誘烏戈國之藤甲兵至盤蛇谷中盡燒之,孟獲被馬岱生擒活捉.孟獲拜服,孔明讓其自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