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錢 明
貴州之北,烏江之南,有個叫餘慶的地方,那地方,叫你去了就忘不了,隻要你去了,無論離開多久,青綠的豪邁與柔軟,都會叫你,夢繞!魂牽!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我沒考證餘慶這名字的來曆是不是源于此,但我甯願相信這名字,就是源于此。
初識餘慶,緣于餘慶一位姓劉的老師。當時,她在播州交流學習,因是文友,我們便不時小聚,不時小酌。席間,除了談詩說文,當然也會說到她的家鄉——餘慶。
餘慶,白泥,松煙,敖溪,花山,子營,大烏江,老林河,石家洞,回龍場……詩意的名字,優美的山水,厚重的文化,總在她的言談間栩栩如生,象她一樣的,楚楚動人。
想去餘慶的想法,逐漸的濃成一種迫切的願望,叫人,靜不下來。
幾經相約,2018年秋天終于成行,如願的,走進了餘慶那片水墨濡染的山水。
因我姓錢,途中,劉老師、泉哥、東哥都說先去“他山”看看,“他山”是明末清初四川巡撫錢幫芑(字開少)隐居的地方,顯然,他們做足了有關餘慶的功課。
松煙鋪柳湖,錢幫芑削發為僧,号大錯和尚。錢幫芑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義,命湖旁小山為“他山”。
“他山”離松煙鎮隻有幾公裡,陡立的石壁正楷直書“他山”二字,石壁右轉彎處豎刻"錢開少放歌處"。“他山”石刻筆力蒼勁,錢幫芑的文字功力和做人品格躍然石上,見字,如見人,讓見過他山石刻的人,對錢幫芑莫不景仰。
“大錯非無錯,他山非我山,望山山不老,對錯兩默然”。穿越曆史洪荒四句成韻,我内心頓生滿腔說不出的蒼涼。
詩意敖溪
敖溪是個有五六百戶人家的小鎮,曆史悠久,是黔北文化小鎮。
據餘慶縣志記載,唐乾符三年(876年),以白泥、餘慶(今敖溪)兩土司為校尉,是餘慶縣境有建置之始。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餘慶長官司為餘慶州,由此可見,餘慶之始,始于敖溪。
敖溪,居民多沿敖溪河兩岸居住。小青瓦、雕花窗、烽火牆,黔東風味的建築,沿溪成街,頗具特色。土司遺址、千年銀杏、招隐石刻等文化景觀散落小鎮,閑步小鎮,随時随地你都能感受幽幽的墨香滋味。
那一街青黝黝的石闆,仿佛橫行縱列的漢字,靜靜的訴說着敖溪的古幽,任你往曆史的深處,浪漫的解讀。
燈火闌珊,夜色如水,我們到敖溪已是入夜時分。
月明,星稀,你看,今夜,誰把月光潑在了敖溪水岸,你聽,今夜,誰讓敖溪河的水聲和秋聲悠悠如琴。
河濱路北段鳌魚晚釣食府,劉老師不光點了當地的狗肉、剔骨鴨、豆花讓我們品嘗,還開了瓶二十來年的茅河窖。
美食,好酒。我們一行人的興緻,頓時高了起來。
話題當然先從美食開始,劉老師滔滔不絕的說開了。
“敖溪,沙灘狗肉堪稱一絕,狗是專門飼養的家狗,狗殺後,用柏香丫煙火熏制存放,要吃時先将熏好的狗肉切片,用多種天然香料均拌焖熟,上桌吃時用特制的砂鍋炖煮,肉細嫩純香,連狗肉皮都是脆的,不像其他地方的狗肉,吃起來皮軟綿綿的”。
“敖溪豆花和其他地方的豆花也不一樣,用肥瘦豬肉混煮而成,又叫葷豆花,吃時配點涼菜,安逸得很。
剔骨鴨煮時剔掉骨頭,佐料有姜、花椒等,又叫姜子鴨,味道相當不錯”。
“酒倒好沒有,來,整,為餘慶之行,幹杯”。劉老師提議,我們舉起酒杯碰了碰,一飲而盡。
“安逸,安逸”。同行的冬哥和泉哥贊口不絕。
“唐二本姓唐,說個老闆娘,喊她納鞋底,她要納鞋幫”。酒興濃處,劉老師哼起了敖溪唐二花燈。
她說敖溪唐二花燈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貴州北路花燈代表。明萬曆二十七年(1559年)楊應龍起兵叛明,明王朝征兵平播,湖廣填四川,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敖溪唐二花燈,敖溪唐二花燈現在傳到了第五代,有四百多年的曆史。
她說講敖溪文化,不得不講拱辰山和招隐山。
拱辰山在敖溪北面,那座山正拱北辰,山上有千年古銀杏、五顯祠(廟)。據傳當年王爾調讀書其上,黎方聲、鄧士宏、王之翰等從遊。
招隐山在敖溪西面,不高,明末前賢彭維琨(彭玉房)讀書其間,傳說賢彭維琨常與隐士錢邦芑在那地方飲酒賦詩,有招隐山、嘯月、蒼壁、注酒峽、酌彼兕觥、洛穴所等古迹。
說道敖溪,她如數家珍。
是夜,我們枕着溪聲秋聲,聽風月光之上,細說敖溪流失的悠然歲月。
大美烏江
蒼山高遠,遠水空闊,第一次遇見大美烏江,大美的烏江,就給了我無限大美的感覺。
飛艇如箭,尾浪若雪,兩翼生風,騰躍水天,直撲蒼遠,直撲空茫,飛起來,飛起來了!隻有這樣的時刻,才會不知不覺的做到天人合一,我就是兩岸山,我就是一江水,我就是我,心無塵埃。
遊輪之上,閑依舷窗,山是你要的,水也是你要的,枯藤老樹,黑石白崖,水飛若煙霧,浪墜似雲雪,風浪嶺松,鳥啼岸樹。玉龍、煉鷹、赤壁、疊翠、姊妹峰、駱駝峰、鯉魚峰、玉龍山,一步一景,一山一畫,清江如帶拴着束着,豪邁的豪邁,清婉的清婉,任你在水的流淌中,悠悠漫讀。
大江東去,白浪滔滔,這一江水,是誰的喟歎,誰的苦吟。
大壩之下,站在岸邊,俯望江流,劇烈的碰撞,無限的沉重,排山倒海的壓來,我聽見了楚歌,無孔不入的悲涼楚歌,我看見那個人舉劍,一抹,一腔血,磅礴的噴射而出,染紅了天,染紅了江流,我的心為之一震,下意識的摸了摸頭。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我似乎聽見了萬馬嘶鳴的聲音。
這烏江不是霸王别姬的烏江,在這條烏江邊,一群叫紅軍的人,排除萬難,突破烏江,以星星之火在烏江兩岸,在大地神州,燎原了,點點春色。
紅渡,梯田,綠的彎曲黃的流暢層層疊疊,春與秋的韻律山水之上,任夕陽與彎月梳妝,晚煙白霧煙雨中濛濛的說唱。山如詩,水若畫,一撇一捺,一皴一抹,都美妙絕倫,你說這樣的江山,是不是,清揚的女人。
途中閑聊,劉老師還和我們說了老林河的三疊水、明鏡山。說穿洞的那彎山月,象水汪汪的眸,深意的凝視遠方,那幽那清那雄那奇,真的妙不可言。
說的我們都想去看看了,可惜時間有限,老林河的神秘,便隻能由我們無限遺憾的遐想了。
“願得一江水,閑看一江月,船上聽秋聲,風浪一江白”。
江上,船上,把自己交給水,把自己交給風;山色,水色,于晨昏的晴光逐漸的迷漫,于煙雨的朦胧逐漸的柔軟。
一岩,一樹,一鹭,一魚,鳥鳴林間,風嘯蒼谷,翠染山青,玉融碧浪,飄飄一舟淩空虛渡,光悅鳥性,水空人心,仙乎!神乎!
自然而然間,你分得清哪是山那是水,哪是天哪是雲。
烏江上放舟的那種感覺,至今想起來,還叫人,如醉如癡。
“萬兩黃金徒自有,不如山頭一局棋”。險甲天下的石家洞,有永曆年間楚子荥陽弘林的石刻。
世事如此,人生,何嘗又不是如此!
白泥天韻
餘慶縣縣城白泥鎮,四五萬人口,幹淨,安靜,牛場河靜靜的繞城半圈,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空氣濕潤,氣候宜人,是個你一經踏入就不想離開的高原小城。
去餘慶,玉芴山森林公園和都市第三生态園,都是必去的地方,不去,就枉來餘慶了。
玉笏山森林公園在餘慶城北,占地10平方公裡,最高峰—玉笏山海拔880餘米。
玉笏青峰玉立,石洋湖、魁龍水、方竹湖三水若鏡,寺鐘鳴遠,長風帶雲,林上霧若紗,山間石鳴泉。西北遠眺,萬山延綿,東南俯瞰,一城錦繡。
和尚墳、玉佛寺、居士林、禅居室、靜心茶軒、觀景塔……
紅豆杉、三尖杉、馬尾松、銀杏、柏香、樟樹、慈竹、斑竹、水竹……
鹞子、老鷹、金雞、錦雞、八哥、鴉雀……
古木成蔭,曲徑通幽,蟬噪林靜,鳥鳴山空,一徑的綠,一望的青。
道心,禅意。
你想不想伸手拂雲,行草半山鳥鳴,遙寄青青子衿;想不想山寺烹茶,彈箏撫琴,以輕攏慢撚抹複挑,遙對一汪月明;想不想會當淩絕頂,俯瞰牛場河如帶,白泥小鎮若寐,看霞光在如紗的淺霧上塗一抹羞紅;想不想聽泉水叮咚,叮咚的泉水叮咚一溝清涼,伴林蛙,輕輕淺唱……
崇山峻嶺,峰巒疊障,在玉笏山,在幽林間,你想與不想,随處,都是詩與畫的悠然。
都市第三地生态園在白泥萬畝大壩,緊挨縣城。
銀杏、櫻花、八月桂、紫荊、榆樹、紅楓、丁香,橫行縱列;小木屋、咖啡吧、酒吧、茶藝館,相映成趣。
2000畝的觀賞花木,1000平方米觀光廣場,10公觀光通道,牛場河穿園而過。
穿梭林間,漫步花圃,水塘,草坪,古樹,修竹,不規則的石頭随意懶卧草坪。氣逸花香,風帶蜜意,晴光,絲雨,鳥啁啾以語,蝶翩跹以舞,漫步,小立,二三好友,或茶或酒,朝迎晨輝,暮送晚光,夜有一彎清月相伴,有園如此,試問還有什麼不能忘懷。
入夜,一堤噴泉,滿河波光,茫茫夜色之上,光在迷離的鋪陳,泉在柔曼的抑揚,音樂,泉,水煙,水幕,紅橙黃綠,姹紫嫣紅,踏浪,輕歌,停與走,都有别緻的風味,絕倫的光彩。
宜居、宜遊、宜業的白泥,古老的白泥,有山有水的白泥,你說是不是,詩韻天成。
幾天時間一晃而過,臨别,劉老師說:“瘋子(圈内人都這樣叫我),耍了幾天,不會沒詩吧,沒詩,今天你就不喝酒了”。
“好!為了酒,整幾句”。沉思片刻,我便瘋開了。
“敖溪水,土司樓,青青石闆韻悠悠,河岸随風走,欲攬垂絲柳,柳絲青不斷,一樹碧無愁,妾情與郞意,恰似雲難收,更問敖溪水,清清欲何流。”
“自然山水自然心,餘慶此行不虛行,大美山水天然在,素面朝天美絕倫”。
“巍巍青山清清水,彩舟雲上踏浪行,清風一懷摟不住,詩畫精妙本天成”。
“好!好!好!喝酒!”。大家連聲稱贊,我也有些飄飄然,端起酒杯一仰而盡。
離開的時候,真的好舍不得,可還是得走啊,我們依依不舍的作别了那山,作别了,那水。
餘慶是詩,餘慶是畫,是水與墨豪放的潑染,那山那水,永恒的,蒼莽在我的心間,磅礴在祖國的西南!
作者簡介:錢明,男,漢族,1965年3月生,遵義市播州區人,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播州區作家協會副主席,現供職于遵義市播州區氣象局。好詩文,喜信手塗鴉,時有文章見諸報端刊尾,輯詩文一集《昔我往矣》(大衆文藝出版社出版)。好飲酒,常求自醉,讀書跟着感覺走,不求甚解。常山水之間飲酒喝茶,談經說道,地道的瘋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