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江山談“儒釋道”第二期)
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意譯“覺有情”、“道衆生”,是佛教中地位僅次于佛的角色。這一名号經曆了世俗化過程。初期,釋迦牟尼在尚未成佛前就被稱作過菩薩,後來,人們便把有佛心,并且有普渡衆生宏願的都稱作菩薩,再後來,這一名稱也指稱那些德高望重的高僧和居士。據佛經記載,菩薩一般是善男子出身,所以在我國的佛教造像中,一開始他們都是有小胡子的,北宋以後才漸漸消失。佛崇高異常,具有最抽象的高級德行,凡俗之人很難與之接近。菩薩就不像佛讓人那麼有距離感,又能滿足教徒們一些世俗性的需求,所以中國的教派中,似乎菩薩比佛更受歡迎一些,他們中的許多被引渡過來,還有了自己的道場。這些菩薩不僅數量衆多,體現在畫像上也是千差萬别、千姿百态。
在諸多菩薩像中,最多的一類是觀音像。這些像有一部分可以歸入密宗,面相莊嚴、姿勢單調。還有的可以歸入顯宗,都是多頭多手、長相奇異的類型。剩下的一些觀音像都是作畫之人很據人們的意願所做的原創作品,如水月觀音、白衣觀音、滴水觀音、魚籃觀音等。雖然這類觀音像在莫高窟中沒有前兩種多,但在民間流傳甚廣,因此有三十三觀音的說法。
唐代時,陝西有一位美女待嫁,許多人慕名前來提親。這位美女提出了一個要求說,娶她的人必須能在一夜之間背會《普門品》。結果,有二十位求婚者完成了這個要求。美女又說,娶她的人要能在一夜之間背會《金剛經》。這時候,符合要求的新郎隻有十幾位了。最後,美女說,我隻嫁給能背出《法華經》的人。三天後,隻有一位公子完成了這個要求。于是美女便和這位公子約定成婚,婚期已定,但是未等婚禮舉行美女就去世了,而且屍體迅速腐爛。在她被下葬後,一位老和尚用錫杖挖開她的墳墓,發現她屍骨無存,僅有一塊化成黃金的鎖骨還留在那裡。老和尚長歎一聲:這是聖人在點化愚蒙啊!說完便飛走了。這位死去的婦人便被渲染成觀音,稱馬郎婦觀音。
除了三十三觀音外,近代還流行一種“送子觀音”。這種觀音是中國化了的菩薩,常以慈母形象現身,手裡還抱着一個小男孩,專門給生不出孩子的婦女帶來子運。由于受到封建孝道思想的禁锢,這種觀音在婦女們中間非常受歡迎。
俗話說内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一般人看佛像并不深究其中的額故事,而且多受影響巨大的《西遊記》的影響。因此,渡海觀音這組群像十分流行。在其座下參拜的有紅孩兒、黑熊精等,連取經的師徒四人都被塑入其中,可以說是照抄了小說,完全迎合了外行的需求。
文|江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