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地大物博,加上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氣候、環境和生産條件。所以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在不同的節日裡體現的尤為明顯。在農事生産上立秋有着特别的意義,在東北這塊有着黑土地優秀種植條件的地方,他們那天都有什麼習俗呢?
大概生活在鄉村裡的人們都知道:在東北農村,立秋搭火炕的習俗由來已久。那麼,這個習俗是怎樣形成的呢?這不單是由北方的氣候所決定的,也源于曆代北方農村的農事活動——麥收。民諺有:“麥子不受三伏氣”的說法。意思是說:在一般的情況下,麥子都在頭伏和二伏之間收割。因為,這個時期是麥粒成熟最佳期,過了這個時期,麥子很容易倒伏和炸粒。
因此,當節氣到了暑伏,即将進入三伏天的時候,北方農村麥收活動也早已接近尾聲。麥收結束了,農民便選擇幹燥、無雨的天氣曬麥、打麥,而後用打下來的麥餘子(麥穗外面的包皮),摻在幹淨的黃土裡,加上水攪拌均勻成泥狀,抹在泥草房屋外圍的牆壁上,既防風吹又耐雨淋。
然而最時興的還是農村的火炕。每逢立秋時節,氣候涼爽,空氣流通好,又沒有了酷暑的燥熱,雨水也漸漸稀少,正适宜農村搭火炕。此時,村民中那些手巧的泥瓦功夫匠,手藝便派上了用場。人們便就地取材,将麥餘子摻進純淨的黃土裡,兌上水和勻後用坯模子托成一塊塊長度為40厘米、寬度為20厘米的長方形土坯,曬幹後摞起來用雨布苫好,以備搭炕時選用。
此時正值地裡的玉米也已打苞、繡穗兒,籽粒成熟的時節,完全可以食用了。婦女們便在竈膛裡架上幾塊木頭,打發男人們到自家地裡掰上一抱嫩苞米回來,剝去皮後摘幹淨玉米須(胡子),放在大鐵鍋裡烀上,上面蓋上一層鮮綠的苞米葉,以保持嫩苞米的味道更鮮美,順便再烀上幾個新土豆、鮮茄子。
開鍋後片刻,先把土豆和茄子撈出來,以免烀時間長了成糊狀,再悶上一刻鐘後,屋裡便飄出了玉米棒濃濃的香味,這時,掀開鍋撈出幾穗青苞米,再切上一盤鹹黃瓜,把土豆和茄子用蒜醬和辣椒醬一拌,就着玉米吃起來,在沒有其它飯萊的情況下,這便是農家青黃不接時最具特色的一道風味快餐了。
每當節氣一過立秋,正是城鄉居民曬幹菜的最佳時節。立秋往往在三伏天,雖然三伏裡晝夜溫差大,但白天陽光充足,晴多雨少,而且秋風送爽,空氣流通好,最适宜曬幹菜。此時,當你走進城鄉居民庭院,就會看到這樣一番場景:幾乎家家戶戶的晾衣繩上都會挂滿茄子、辣椒、黃瓜、豆角各色各樣的幹菜,應有盡有,琳琅滿目。
雖然幹菜的營養價值不如新鮮蔬菜,也不能同山珍海味、雞魚肉蛋相媲美,但幹菜的獨特風味卻是任何一種新鮮蔬菜都無法比拟的。農家曬幹萊原料多出自自家的菜園,常在吃不了的情況下曬成千菜,因而價格低廉又經濟實惠,是人們冬季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用幹菜烹調出來的菜肴,不僅幹香濃郁,而且口感好。
雖說現在冬季也能吃到新鮮的蔬菜,但冬春兩季往往有時候蔬菜供應不及時,而且價格昂貴。對于普通百姓來說,能省則省,以吃飽飯為主,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因此,曬幹菜即成了鄉村裡一種傳統的風俗習慣,點點滴滴無不展現出家庭主婦們勤儉持家的淳樸民俗、民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