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特色小吃,美食佳肴,是魯西風味的代表,是聊城曆代廚師苦心鑽研,根據本地風俗口味研創出來的,又受南北飲食文化的影響加以改造發展。聊城小吃種類繁多,比如燒麥,黃米切糕,托闆豆腐等等。小吃文化大全,帶你吃在聊城。
聊城五更爐熏雞
明洪武年間災荒連連、人煙稀少,為安民生,官府從山西移民遷往山東,有張姓兄弟在遷徙之列。官府規定同姓不得遷往同一地方,于是弟弟改姓劉,哥倆遷到山東陽谷。次年仲秋,弟弟五更起床煮雞,看望十裡外的兄長,見廚房有梨木,便用梨木做柴将雞熏熟,到兄長處一吃,别有一番風味。這一做法流傳下來,逐漸變成聊城名吃。聊城各飯店有售,20元左右。
臨清燒麥
臨清傳統名吃。為介于包子和餃子兩者之間,經特殊方法蒸制而成的包餡面食。臨清燒麥以王家燒麥為最佳,已有100多年的曆史。為臨清面食行業的四大名吃(窦家蒸包、徐家煎包、王家燒麥、武德魁肉餅)之一。其制作方法:燙面,軋成荷葉面皮,然後包蒸而成。形如石榴,皮薄柔軟,隔皮見餡,餡香鮮嫩,不腥、不膻、不膩。
陽谷布袋雞
陽谷傳統名吃。陽谷城内北街張家世代相傳。做法獨特,整雞脫骨,将五髒抽去,腹内裝入海參、鱿魚、海米、竹筍、香菇、火腿,脖頸裝入水氽丸子,雞蛋煮熟剝皮放于腹後,加料物蒸煮,清蒸後湯白如奶,稱奶湯布袋雞;過油蒸湯呈紅色,稱紅扒布袋雞。成品菜“折翅彎脖如打戀(如雞打戀窩),無骨完整背豐滿,吃時用筷輕一按,當衆即可下雞蛋”,故又名“鸾鳳下蛋”。被聊城市消費者協會定為“魯西名吃”。
聊城呱嗒
聊城傳統名吃。創制于清代,迄今已有200多年曆史,已被收入《中國名吃譜》一書。是—種煎烙的餡類小食品,尤以沙鎮呱嗒最為有名。餡料有肉類餡、雞蛋餡、肉蛋混合餡(又名“風攪雪”)等多種。在制作時,先用燙面和呆面,随季節變化按不同比例調制,卷以配好的餡料,兩端捏實,軋成矩形,後放入油鍋煎制而成。食之香酥,味道适口,加之有餡有面,備受群衆歡迎。在城鎮鬧市、鄉間集日,常年有設攤者供應。
托闆豆腐
臨清傳統名吃,因賣主總是切好放在一塊特制的長方形木闆上出售,故稱“托闆豆腐”。在臨清每天從早到晚都能看到手推車、自行車或是肩挑的小擔上,放着一大塊用白布包着的顫悠悠、水汪汪、熱乎乎的水豆腐,男女老少争相購買。其特點是白嫩、細膩、香甜,營養豐富,便于人體消化吸收,是方便可口的快餐。
黃米切糕
黃米切糕用黃米、紅棗、紅小豆制成。黃米每天都是用石碾、石磨現碾現磨,特别新鮮。切糕吃法也特别,用秫稭棍叉開拿着吃,别提多麼可口。老輩人都知道,臨清切糕王,曾在北京專賣切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