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母親和小莫在家中讨論今年的“人情世故”支出,母親和小莫簡單地介紹了下農村老家中的“人情世故”規矩。小莫驚歎,原來有這麼多的“規矩”啊!
在農村,整個村莊其實都是由宗族聚集而居的一個個“厝”構成的,各個厝與厝之間通過聯姻,結成親戚血緣關系。具有相近親戚血緣關系的人與人之間有天然的親近感和信任感,能更容易互相幫助、互相認同,并形成強烈的血脈、宗族之間的認同感。親戚之間按照固定的“規矩”迎來送往,減少互相之間的矛盾。同時這些“規矩”實際上也成為農村“親戚關系”維持的紐帶,由生到死,人這一生都要遵守這些“規矩”。
親人之間的互幫互助。同宗同姓并聚集而居的才叫“自己人”。家中每逢大事者,必須通知自己人前來幫忙,“忙”不僅是“自己人”的義務,而且還是權利,如果主人漏請了某位“自己人”,被遺漏的那位會覺得主人家對自己有意見。
對母族的尊敬。天大地大,娘舅最大。在紅白喜事的場合“舅舅”的地位最高的,必須安排好到酒席的主位,父母雙方其他親戚也按輩大小分安排座位。在婚宴上還要單獨設立一桌來請“親家舅”。新娘的兄弟坐着主位,“自己人”負責熱情招待。婚禮嚴格按照流程進行,親友們配合喜娘進行“喝彩”為新人送上祝福。為感謝“自己人”的祝福和付出,喜宴的最後需專門安排酒席宴請“自己人”,稱為“請年工”。
對生命的祝福。新生命誕生後,主人家必須在孩子滿月前根據生男生女的區别,親手将不同的“喜禮”送到同宗族人家中。這些喜禮一般就是豆子、鴨蛋、雞蛋、線面之類。而宗親必須開心地收下,并送上對新生命的美好祝福。直系族親在收到喜禮後,必須對新生命“送安”,送出的都是富有吉祥寓意的小物件。
對健康成長的期望。有些孩子自小體弱多病,為護佑長大,一般都會在親近的同宗之間找一對子女雙全的“有福”夫妻認為契父母,每年孩子生日時契父母就會為他準備一份簡單的飯菜送到孩子家中,名曰吃“百家飯”。
對長輩的孝敬。人到中年,39歲開始,男實九、女過十,關系親近的血親(姨舅叔姑姑一家親)晚輩就都要提上豬蹄、雞蛋、線面等禮物到長輩家中給你“補生日”,送上長壽健康的慰問、祝福。年到花甲,家中的晚輩需在不同年歲操持不同的壽宴,稱為“做壽”。每年的拗九節,已出嫁的女兒,需提上拗九粥回家孝敬父母及最親近并願意繼續來往的長輩。
對逝者的送别。長輩去世,家中晚輩必須第一時間向有來往的親友發喪。“自己人”成立“治喪委員會”,并對喪事的所有事宜進行操持。兒孫後輩跪迎往生者的母族奔喪人員,并嚴格按照儀式流程跪拜送别親人。為了減輕生者的痛苦,一般都喪事喜辦,道士吹拉彈唱中唱着經文,樂隊對往生者的送别、祝願,親友的安慰,無不慰藉着失去至親的痛苦。
對于這些涉及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規矩”細節,小編也是知之不詳,有清楚的朋友們可以互相留言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