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平生癡絕是什麼意思

平生癡絕是什麼意思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8-20 04:12:11

  

  ▲2013年9月,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在浙江遂昌博物館摩挲史前陶豆。高蒙河 攝

  姓名:張忠培

  性别:男

  籍貫:湖南長沙

  終年:83歲

  去世時間:2017年7月5日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職業:中國著名考古學家、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研究院名譽院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3本書稿整理完畢,張忠培感覺有些疲勞,消化不暢。

  83歲了,患病以後,他就全身心整理書稿。向來能聊工作到淩晨的他,去世前5天,給年紀最小的學生段天璟打電話,最後說了句,我累了。

  7月5日早上6點多,張忠培起床上衛生間,兒子攙扶着回床時,他倒下了。

  ▲7月11日,八寶山殡儀館,考古界、文博界人士送别故宮老院長張忠培。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癡迷考古

  聊起考古忘記如廁

  張忠培一生癡迷考古。他常對學生說,幹考古的,看家本領就是會“挖”。

  上世紀50年代末,他帶着北大本科生在陝西華縣和渭南做考古調查,“挖”出了元君廟墓地,後來被視為仰韶文化的源頭。

  這段考古經曆,成為張忠培人生中“決定性瞬間”。其後出版的《元君廟仰韶墓地》一書,也是為數不多令他滿意的作品。

  更重要是,這次發掘改變了他的考古方法論。此前,考古學家是把材料往西方經典論述裡套。“讓材料牽着鼻子走。”張忠培提出,希望用材料“替死人說話”。(更多新聞,請關注新京報微信公号:bjnews_xjb)

  他忠實于一手材料,改變了以一個遺迹為單位的做法,把整個墓地作為一個研究單元,發現墓地的社會組織和性質。這被海外學者稱為打破了“硬套社會發展規律的怪圈”。

  此後,張忠培的論著中幾乎不談“奴隸制”“封建制”等概念,他信奉從考古發現中得出的認識。在蘇秉琦主持下,他和同輩考古專家嚴文明等人著成《中國遠古時代》,用史前考古成果探尋中國文化的源頭。

  他極其重視考古材料,最新的考古報告一定要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朱延平回憶,身體允許時,張忠培頻繁出現在考古現場。有時忘記帶換洗衣服,但煙總忘不了。

  每次出差,到了晚上,他常常要在賓館房間接待好幾批考古學家,侃侃而談,不問時間。聊到興起時不讓人走,淩晨2點還意猶未盡。

  前幾年他去上海出差,在複旦大學考古與博物館學系當教授的高蒙河去賓館看望,兩人一口氣聊了4個小時。話題終了,剛一起身,張忠培就沖向廁所。

  “隻要聊起考古,老師就停不下來,甚至忘記如廁。”高蒙河說,這不是第一次了。

   筆耕不辍

  年産十萬字均用手寫

  在吉林大學執教26年後,1987年,張忠培接到任務:到北京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無意于行政工作,“扛”了半年,才離開長春。

  來北京的頭一個星期,他躲在賓館裡,不願見人。生怕老友問:老張,你怎麼不做學問做官了?

  但在任故宮院長的幾年裡,他成績卓然,很多舉措影響故宮至今。“當時14個單位擠在故宮裡,先生來後,提出要保護完整的故宮,讓其他單位慢慢都搬出去了。”單霁翔院長說。

  故宮也有計劃地引進大批高校相關專業人才,建起“學術故宮”。最近幾年,張忠培還倡導成立故宮考古研究所,開始宮廷考古,幾乎每個項目都有重大發現。

  1991年,張忠培告别故宮院長職務,卻迎來20多年的學術研究“井噴期”。高蒙河感覺,老師進入“集大成”階段,把早年積累系統總結成“譜系論”“國家論”和“文化論”,尋求“中國考古學之道”。

  他每年産出10萬到20萬字,全部用圓珠筆手寫。因塗塗改改會打斷思路,他在書桌前練就一個獨門絕活:一筆成。心裡打好腹稿,一口氣寫下去,一開始一天“寫不了幾個字”,到後來一百字、兩百字……直到寫一千多字,都基本不用修改,他對此甚為得意。

  “要說老師的樂趣和長處,都在這些地方了。他一生滴酒不沾,粗茶淡飯度日,沒有什麼業餘愛好,進廚房都找不到碗的。”高蒙河欣慰地看到,恩師暮年,又在學術上找到樂土。

  前幾年患病後,張忠培自感時日無多。“我活了80來歲也夠了。”他一邊釋懷,一邊拼命在書房寫作,希望把最後三本書編出來。

  三本書分别是《走出自己的路》、《說出自己的話》、《盡到自己的心》,評述百年中國考古史,總結了他的考古學思想。“先生沒有遺憾了。”朱延平說。

  30年來,張忠培一直住在小石橋胡同這套房子裡。書房朝北,不見陽光。高蒙河說,老師就在這裡,寫出“給考古學帶來陽光”的大作。

  “張先生完整地保護了故宮,他認為故宮應該是世界最壯美的建築群,也是收藏中國文物藏品最多的博物館,不應該支離破碎。直到現在,故宮裡還保留了很多張先生留下來的痕迹,比如故宮的學術研究,底子就是張先生打的。他的逝世是故宮的巨大損失。”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

  “張先生很關心家鄉的考古事業,去年夏天還回長沙參加三國吳簡國際學術研讨會。他語重心長地勉勵我們做好研究,走好自己的路,要有自己的研究成果。今年他還想回家鄉看一次,可惜沒有等到。”

  ——長沙簡牍博物館研究員宋少華

  新京報見習記者 倪偉

  值班編輯:一鳴

  (更多新聞,請關注新京報微信公号:bjnews_xjb)

  本文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