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航運
清朝時期,四川街區的“擔擔生意”是主流。小商小販們弄個挑子,守着集中的商業區做買賣,賣着方便快捷的“打尖兒”品。所謂“打尖兒”,就是在休閑消遣的時間裡,難免嘴饞肚餓,想要吃點東西的意思。擔擔面,就是這個“打尖兒”的産物。小小的一碗面,不影響吃正餐的胃口,又能暫時填個肚子,因此又叫做“三口面”。一碗面,三筷子就夾完吃光。
擔擔面中最有名的要數陳包包的擔擔面了。它是1841年由自貢一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始創,随後傳入成都,因最初是挑着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走街串巷的擔擔面,用一口銅鍋隔兩格,一格煮面,一格炖蹄膀。現在成都、自貢等四川地區的擔擔面,多數已改為店鋪經營,但依舊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擔擔面特色最濃。
擔擔面的由來說法不一,但川菜派系中的老師傅普遍認為應該起源于川東。原因很簡單,川菜三大派系,上河幫(川西地區)、小河幫(鹽幫菜)、下河幫(川東地區)各自用辣椒的方法不一樣,而擔擔面中的辣椒用法是下河幫的用法。
擔擔面的靈魂是面臊,也就是面鹵或是澆頭。擔擔面的面臊也叫做“脆臊”,取豬腿肉剁成肉末,甜面醬用少許油調制。随後鍋置火上,放少許油燒熱。緊接着下肉末炒散,加料酒炒幹水分,加鹽、胡椒粉、味精調味。最後放入适量的甜面醬炒香,當肉末呈現誘人的茶色,微微吐油就可以起鍋放在一邊了。
再來說說調味。擔擔面的定碗調料非常的多:鹽、味精、醬油、醋、辣椒油、香油、白糖、碎米芽菜、蔥花和少許的鮮湯,甚至還有人會放點花生碎和芝麻粉增香。看起來似乎非常麻煩,但是這正是四川廚師的高妙之處。高在用味來刺激你的味蕾,用味來吸引你的食欲,叫人吃了就忘不掉;妙在可以把很多的調味原料組合在一起,讓其和諧的統一,一味襯托另一味,一味更比一味好。
“文壇美食家”汪曾祺先生雖是江蘇人,卻對擔擔面頗有研究。他曾說:“擔擔面講究面細無湯,麻辣味鮮,因此花椒面絕不可免。四川的花椒面是用生花椒微火焙幹後碾成的,最佳者為當地所産之大紅袍,稍加一點,擔擔面的滋味立即凸顯。可惜,許多仿效者對此常常忽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