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初起的症狀有哪些?太陽病根據感邪的性質、體質的強弱不同,又可分為三種不同的證型:即太陽中風證、太陽傷寒證和太陽溫病證前二者是感受風寒之邪所緻,後者則是感受溫熱之邪而發雖然《傷寒論》對外感病的辨治是詳于寒而略于溫,但對溫病的病因、主證、治療方藥及誤治變證等亦均有針對性論述,隻是還未被世人所能深刻認識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溫病初起的症狀有哪些?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太陽病根據感邪的性質、體質的強弱不同,又可分為三種不同的證型:即太陽中風證、太陽傷寒證和太陽溫病證。前二者是感受風寒之邪所緻,後者則是感受溫熱之邪而發。雖然《傷寒論》對外感病的辨治是詳于寒而略于溫,但對溫病的病因、主證、治療方藥及誤治變證等亦均有針對性論述,隻是還未被世人所能深刻認識之。
1.太陽溫病證的概念《傷寒論》第6條說:“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指出太陽溫病之症候特點。溫病,是感受溫熱之邪而發生的外感疾病。溫熱外襲體表,肺衛受邪,同樣會出現發熱、頭痛、脈浮等太陽病表證。但溫熱之邪畢竟與風寒之邪不同,它具有溫熱的特點,且易傷津液,故起病之初,即會在發熱的同時出現口渴,而不惡寒。
溫病初期,邪在衛分階段,也有惡寒,隻不過是程度輕、時間短罷了。試想,即使邪熱熾盛的陽明病,在初起階段也會表現有短暫的惡寒(183條),何況是太陽溫病的表證?故此處所說的“不惡寒”,是惡寒少的意思,并非一點不惡寒,否則就不能稱“太陽病“了。或許從113條更能證實這一說法,該條雲:“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從口渴、發熱、脈浮等症狀和用汗法治療看,本證當屬太陽溫病證,而“形作傷寒”,是指本證有類似于傷寒的惡寒、身痛等症狀,也就是說太陽溫病也會有明顯的惡寒表現。至于這裡出現“弱脈”,乃是與傷寒“緊脈’’對舉而言,意在說明感受的是溫熱之邪而非風寒之邪,所以,雖“形似傷寒”,但“脈不弦緊而弱”,同時出現“弱者必渴”、“弱者發熱”、“脈浮”等症象,使人一看便知是太陽溫病證而非其它。因此,治用辛涼發汗即可獲愈。
2. 太陽溫病證的證治太陽溫病初起,治當以辛涼解表,切忌用麻黃、桂枝等辛溫發汗之劑。然而不少學者認為,《傷寒論》隻談及溫病的概念,而未論及辛涼解表之治法或給出辛涼解表之方藥,這種認識有失偏頗。
《傷寒論》第27條之“桂枝二越婢一湯證’’即是對太陽溫病證的論治。該條雲:“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本條所述既非誤治,又非邪氣久郁,而是在太陽病一開始即見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即發熱重、惡寒輕的特點。本證叙證過簡,若以方測證,還當有心煩、口渴等症狀。太陽病,見發熱重,惡寒輕,心煩,口渴者,既非太陽傷寒證,又非太陽中風證,而是太陽溫病證,符合第6條所說“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的臨床特征。由此可知,本證當屬太陽溫病證之範疇,為太陽溫病之輕證,乃感受溫熱之邪所緻。故其治不可與風寒在表等同而純施以辛溫發散之劑,但以解除肺衛之郁熱為要,用解肌祛邪又兼有辛涼之性的桂枝二越婢一湯,最為适宜。
“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一段,應移至條文最後,此為倒裝句法。微,略微之意。脈微弱,即脈象稍微有弱勢,代表邪氣有入裡傷正之征象。此無陽之“陽”,作“表’’解,無陽,即沒有表證。正如成無己所說:“表證罷則無陽”。如果溫熱之邪已不在表而入裡,脈由浮或浮數轉為略弱,又見口渴喜飲、身熱、乏力等裡熱傷氣耗陰之症狀者,則斷不可再用發汗之法,而宜清熱益氣養陰為治。桂枝二越婢一湯為桂枝湯與越婢湯之合方,即取桂枝湯兩份、越婢湯一份相合而成,且制小其劑。方用桂枝湯解肌祛邪,用越婢湯辛涼清解,一改辛溫發汗為辛涼解表,适用于溫熱郁遏肺衛之太陽溫病初起,證見發熱重,惡寒輕,口微渴,心煩,咽喉疼痛,脈浮或浮數者。本方實為中醫辛涼解表治法之肇源,為後世溫病學派創制辛涼解表之大法奠定了基礎。劉渡舟先生指出:“桂枝二越婢一湯,即桂枝湯與越婢湯的合方,也可以說是桂枝湯加麻黃、石膏,并制小其劑而成。用桂枝湯加麻黃解表開郁,用石膏清陽郁之熱。因用量較輕,發汗解表之力較弱,故仍屬小汗方之範疇。當表寒部分化熱,證見熱多寒少,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都不宜用時,隻能選此方辛以透表、涼以清熱,因此,帶有一定的辛涼解表之意。’’(《傷寒論诠解·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此論不僅切中27條之本意,而且頗符臨床之實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