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進補
冬季,很多人喜歡吃火鍋,但有人吃火鍋卻吃出了問題!有一位先生吃火鍋後吐血400毫升!另一位大爺吃火鍋後一度昏迷不醒!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冬季吃火鍋又有什麼講究呢?專家特意帶來的兩道養生藥膳又是什麼呢?
病例:
陳先生吃完火鍋半個小時後,感覺惡心,然後開始嘔吐,伴有咖啡色的血液,立即去醫院就診,在醫院的時候再次發生吐血,這次是鮮紅色的血液,大約有400毫升,那時他感覺全身無力、頭暈、怕冷,事後醫生告訴他,幸好他及時就診了,不然就有暈厥、休克的可能,甚至會危及生命。
專家提示,吃火鍋不當或者進補不當都可能引發吐血、昏迷等危險後果,這些問題都與我們人體的一個髒腑——肝密切相關,如果肝本身有病的人吃火鍋不當或者進補不當,更容易加重病情,甚至引發危及生命的問題。
陳先生原來就有肝硬化,肝硬化會導緻門脈高壓,門脈高壓之後會出現一種并發症——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如果吃一些堅硬的東西或者突然做一個增加腹壓的動作,比如打噴嚏,都可能導緻食管爆裂出血。如果門脈高壓壓力太大,即使沒有這些危險的因素,也會發生突然的破裂出血。
專家分析,陳先生就是吃火鍋時不注意細嚼慢咽,他吃了很多豆芽,但是沒有嚼碎豆芽上的豆瓣,豆瓣劃破了食道,引起消化道出血。
①吃得過多、過快、過飽、過燙也會導緻出血。
②吃東西一定要細嚼慢咽,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建議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③出血黑便、嘔血、咖啡色嘔吐物都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病例:
60歲的一位大爺前段時間吃火鍋昏迷了,目前還不能正常的和人交流,常常剛說過的話就會忘記、人也變得遲鈍了。據他的老伴回憶,他之前一共犯病過3次:第一次是3月份,吃完魚肉感覺是頭暈,第二次吃涮肥牛,連着吃了兩頓後出現了穿衣和鞋穿錯的情況;第三次吃了蛋糕之後,不僅加重的原來的情況,簡單的算數也不會了。
簡單總結就是三個症狀:計算能力的下降、行為的異常(比如找不到自己的家門、把馬桶當作臉盆、大小便異常、容易忘事,出現了和以往不一樣的行事風格)、昏迷。
病例中的這位大爺原本就有肝硬化,在中醫的表現中,他表現出的是肝郁脾虛的情況,平時情緒也十分低落,經過檢查,發現他是高蛋白飲食導緻的肝性腦病發作。這種疾病是可以危及生命的。
肝性腦病的發生主要和氨中毒有關系,我們進食高蛋白飲食以後,蛋白質可以分解成氨基酸,在氨基酸氧化酶的作用下産生氨,正常人的氨的生成和排出處于一個平衡狀态,不會出現氨中毒。而對于肝硬化患者來說,氨不能夠很快地排出體外,會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到大腦,出現肝性腦病,從而引發昏迷、行為異常等情況。
健康人群吃火鍋不當,雖然不會引發消化道大出血和昏迷,但是非常容易引起肝膽濕熱和肝郁脾虛,為此,專家特意帶來的兩道幫助調理肝髒的藥膳。
肝膽濕熱
火鍋一類的東西一般都比較油膩和熱燙,吃多了容易助濕生熱,導緻濕熱内蘊。
如果本身沒有肝病的朋友,濕熱内蘊會影響脾胃,導緻運化失常。中醫講土壅木郁,在五髒中脾胃是土,肝為木,脾胃功能不正常就會影響到肝髒,導緻肝氣郁滞,在濕熱的影響下,就會導緻肝膽濕熱。而本身有肝病的患者常表現為肝膽濕熱,吃火鍋就會使肝膽濕熱加重。
肝膽濕熱的症狀:
口幹口苦、脅肋脹滿不适、腹脹、食欲不振、大便溏稀或粘滞不爽、小便發黃、舌苔黃而厚膩。
如果出現了肝膽濕熱,一定會影響到脾胃的功能,影響到消化和吸收,那麼專家帶來的可以調理肝膽濕熱的藥膳是什麼呢?
白茅根瘦肉湯
食材:瘦豬肉250克、白茅根60克
白茅根具有清熱利尿、除濕、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瘦豬肉可以補充蛋白質。
做法:白茅根切段,瘦豬肉切塊,一起放入鍋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燒沸後文火慢炖至肉熟即可。
用法:每日一次,連續3—5天。
肝郁脾虛
除此之外,對于很多中老年人來說,吃火鍋以及吃一些熱量高的、肥甘厚味的食物還容易出現肝郁脾虛的症狀。
肝郁脾虛的症狀:
肝區疼痛不适、煩躁易怒、困倦乏力、脘腹痞滿、舌淡苔膩等。
對于肝郁脾虛的情況,專家特意帶來了三花薏米粥來疏肝解郁。
三花薏米粥
材料:玳玳花5克、玫瑰花5克、菊花5克、薏米50克
功效:疏肝養肝、健脾和胃
做法:玳玳花、玫瑰花、菊花洗淨後沸水沖泡5分鐘,把花濾出,加水适量,與薏米一同煮粥。
如果煮粥不方便,直接用玳玳花5克、玫瑰花5克、菊花5克泡水飲用也是可以的,同樣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
到了冬天,大家都愛吃肉、吃火鍋,專家提醒,有肝硬化的人吃蛋白質一定要适可而止,要從最小量開始吃起,比如牛肉一片、兩片、三片逐漸地加量,雞蛋吃1/4、1/2、3/4,逐漸地往上加量。
如果沒有肝的問題,我們可以吃火鍋,但也要适量,建議一周最多一次,還要注意食物的搭配,肥牛、羊肉可以吃,但是一定要吃蔬菜;另外吃火鍋搭配的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食用太多油脂高的佐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