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書籍上看到過一句話:
“人最初的情感通常産生于原生家庭。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的溫暖和愛,将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日後的親密關系模式。”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發現有些女孩,成年以後往往很難跟異性親近起來,她們渴望被愛,卻又無法正常跟異性相處,内心過度敏感自卑,防線過重,感覺無法輕易交付出真心。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實際上,你們的表現,多與原生家庭有關,特别是和父親的關系,影響着你們在感情上面的表達。
父親的态度,影響女兒的未來教育學家斯賓塞說過:“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
你們的态度,往往影響着孩子的未來。對于女孩來說,父親更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與女孩而言,父親是她們接觸的第一位異性,通過與父親的相處,将會學習到日後如何正确地與異性相處,與對方建立親密的連接。
特别是在女孩3~6歲左右,她們将會經曆一個重要的時期,女孩的性别意識開始得到提升,她們渴求獲得異性的肯定和認同,格外黏着爸爸,開始有意無意地“排擠”媽媽。
這一信号,多半意味着父親已經作為一個“性别符号”,承載着女兒對來自異性的愛的需求,如果你們能與孩子之間培養健康的親密度,往往有助于女兒日後更加從容地與異性接觸,有愛人和被愛的權利。
心理學研究也有發現,一個人嬰兒時期需求的滿足,會對她們成年的情感類型息息相關。她們在童年時候獲得的關注和愛,則是日後與她們建立親密關系的養料。
警惕兩種“病态”的父女關系,可能毀掉女孩
3歲以前:父女關系過于疏離
很多中國的父親,他們愛孩子的方式可能相對内斂,尤其是面對女孩,父女關系往往處于高度回避的狀态——父親拒絕向女孩表達愛意,很少跟女兒親親、抱抱,與女兒關系疏離。
例如,隻要跟女兒處在同一個空間,父親便覺得渾身不自在,不知道跟女兒說什麼,也會阻止女兒的靠近,讓她們有事去找媽媽。
長期被遭到拒絕的女孩,多會出現以下幾種結局:
1、出現低自尊或者讨好型人格
0~3歲的女孩,正是渴望異性認同的時候,她們希望得到第一個異性,也就是父親的關注和贊美,以此來獲得滿滿的安全感和個人價值。
如果父親總是無視或者回避孩子,可能就會導緻其自尊心受挫。使其變得不自信,内心自卑敏感,過分在意異性的情緒,在異性面前不夠自信,日後總想着讨好對方。
2、導緻女兒難以進入親密關系中
父親的過度回避,也容易導緻女孩對表達親密有羞恥感,過度自我保護。
不敢跟異性接觸,當對方做出稍微親密一點的行為時,女孩就會忍不住後退,對此感到恐懼,又過分羞澀,覺得這些都是不好的行為。然而實際上,孩子們對于異性的愛又是異常渴望的,心理上的割裂感常常折磨着女孩。
6歲以後:父女關系過于親密
有句老話叫“女大當避父”,心理學上認為,培養界限感的黃金時期是在孩子六歲左右。
進入到這個年齡段後,孩子的性别意識比較強烈,開始區分男女相處的界限,父母就要學會給孩子灌輸自我保護的概念,學會跟異性保持科學的距離,即使是父親,也不能逾越底線。
如果父親還經常與女兒過分親近,絲毫沒有保持界限,往往可能會導緻孩子出現性别錯誤認知,混淆男女交往原則,以後不把異性的傷害當成一回事,即使對方逾矩也沒察覺出危險。
另一方面,父親的過分親密,其實也容易導緻女孩的心理産生負罪感,她們認為自己已經是個大孩子,有些事情是不可以的,又無力反抗,這種罪惡感,日後也會成為她們抵觸與異性親近的元兇之一。
例如,之前就看到一個綜藝節目中,一位高中生表示自己的父親要親親抱抱,有時候還當着同學的面做出親密的舉動,覺得“我的孩子就是我的身體”,所以沒必要保持距離,這讓女孩心裡痛苦又害怕。
在這裡也告誡各位父親:即使你們平日裡再疼愛女兒,但在孩子六歲前,也要注意兩件事:
一是避免忽視孩子,二是當孩子長大的時候,也要學會避嫌,保持适當的距離,讓孩子能健全的長大。
延伸閱讀:做女兒的良師,陪伴她們成長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撼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父女最好的相處模式,就是父親成為女兒的良師,與孩子保持緊密的聯系,做好她們的榜樣,引導她們做一個積極向上,有理想有抱負之人。
但又要保持适度的距離,在必要的時候學會放手,放任孩子自由翺翔,日後成長為一個更加獨立堅強的女孩,不懼外面的風風雨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