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新德裡電視台6月21日報道,柬埔寨村民日前捕獲了一條重達300公斤的黃貂魚,從視頻中可以看出,這條黃貂魚體型極其龐大,像一個大黑圓盤。
現場的研究人員經過稱量後,直接得出了結論:
“這是全球目前已知的最大淡水魚。”
這一結論讓很多網友表示很不服氣。畢竟在如今的淡水魚界中,一直存在着兩大傳說,那就是湄公河的巨型鲶魚和中國長江的中華鲟,這兩種魚類都可以達長到數米長和上百公斤重。如今再加上湄公河的黃貂魚,組成了亞洲淡水魚“三霸主”。
那麼,它們三個到底哪一個更大呢?黃貂魚被宣稱是全球最大淡水魚是否名副其實?
黃貂赤魟,“可愛”有毒黃貂魚又名赤魟,但這兩個名稱在民間都算不得熟悉,因為當地漁民常稱其為草帽魚、蒲扇魚甚至是蝙蝠魚。
這主要是因為黃貂魚的體型呈現出圓狀,這與居民家中的草帽和蒲扇極其相似,由此而得名。
而黃貂魚在水中遊動時,其造型很像蝙蝠在空中揮翅的樣子,所以有不少人也将它稱為蝙蝠魚,算是對這一遊動動作的體現。
黃貂魚和鲨魚是“遠房親戚”,這主要是因為它們二者都同屬軟骨魚類,兩者存在的時間已經可以追溯到上億年前,是真正意義上的“活化石”。
不過,黃貂魚雖和鲨魚是親戚,但樣子卻沒有那麼兇狠,相反,若是隻看黃貂魚的口底,一根細長的“尾巴”左右晃動,甚至還會覺得它們有幾分可愛。
但黃貂魚的這根俏皮的尾巴卻不是什麼善茬,因為它的尾巴上有倒刺,而且刺中含毒,隻要傷口被割破,人體就會感染“黃貂毒”。
值得一提的是,黃貂魚的毒性還不低,2006年時,有着“鳄魚獵手”之稱的澳大利亞人史斯夫·艾爾文,就是在大堡礁拍攝紀錄片時被一隻黃貂魚劃傷,最終不治身亡的,由此可見在它們可愛的外表下,還有一顆狠毒的心。
而本次柬埔寨漁民捕獲的黃貂魚,嚴格意義來說應該被稱為“巨型黃貂魚”,這是源于美國生物學家紮布·霍根的一項“大魚”研究。
他一直緻力于尋找全球的大型淡水魚,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盯上了東南亞古河------湄公河。在當地英國籍捕魚公司老闆的協助下,紮布·霍根在湄公河已經捕捉了數十條黃貂魚,其目的便是為了研究這種特殊的“巨型黃貂魚”。
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巨型黃貂魚”作為淡水第一大魚的事實開始出現了一些充滿質疑的聲音。
最大淡水魚,至今仍有争議原來,黃貂魚作為一種“活化石”魚類,具有一種超強的能力,那就是既能夠生活在淡水湖泊中,也可以生存在海水中生存。
這一點并非奇談,黃貂魚的地區分布就可以佐證這一點,根據生物學家的考證,黃貂魚分布于中國南海和東海,在長江口的淡水河湖和海域中都有分布。
于是很多人就此提出了一個問題:“黃貂魚真的能算純正的‘淡水魚’嗎?”
因為目前生物界中對“淡水魚”的界定還很模糊,究竟是“生活在淡水中的魚”,還是“隻能生活在淡水中的魚”,生物學家們還沒有定論。
也正是這兩字之差的定義,使得“巨型黃貂魚”陷入了鹹淡之分的紛争,從而難以界定它到底是不是最大的淡水魚。
除去黃貂魚自身的因素外,一些外部因素也對全球最大淡水魚的地位提出了挑戰。也就是它們理論上的競争對手,比如先前的霸主長江白鲟、中華鲟和湄公河巨型鲶魚。
長江白鲟
在我國古代曾有這樣一句俗語:
“千斤臘子萬斤象”
這句話中的“千斤臘”指的是長江中華鲟,而“萬斤象”則是長江白鲟,這說明長江白鲟的體型是鲟中最大的。
這句俗語也并非“空穴來風”,我國生物學家秉志先生就曾在上世紀記錄了一條體長7m、體重907kg的白鲟“魚王”。
而按照我國先前的科考記載,長江白鲟正常生長便能達到300公斤的體重,正常體型則是2-3米,這意味着7米長的白鲟必定早已超過如今的巨型黃貂魚。隻不過因為對于千斤大魚的記載并不權威,而如今的我們又沒親眼見過這麼大的魚,缺乏有力的證據,因此還沒有被公開承認。
最遺憾的是,目前長江白鲟已經基本滅絕了。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産研究所對白鲟滅絕的研究報告,甚至已經發表到國際自然環境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
這使得長江白鲟很難再與如今的巨型黃貂魚實地比較,但我國對長江開展的“十年禁漁”成果顯著,不禁讓人憧憬:
“長江白鲟會因此重現世間嗎?”
這一點确實很難說清,畢竟長江很多物種通過十年禁漁後,确實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複蘇,長江白鲟“死而複生”确實存在一點可能性。
按照理論來說,若是長江白鲟真的能夠長到傳說中的上千斤,那麼如果它真的“重返人間”,隻需正常生長便能輕松“奪”去巨型黃貂魚的“第一大淡水魚”的桂冠。
而除去長江白鲟外,中華鲟據說也能達到千斤重,而且它們現在還活躍在長江裡,但是根據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中華鲟标本來看,它們的體型最大也就是4米長。以此推測,其體重應該也就是在300公斤左右,所謂的上千斤重并沒有真實可靠的報道,很難令人信服。
巨型鲶魚和達氏鳇
另外,巨型黃貂魚還有另一個尚存的強勢對手------湄公河的巨型鲶魚。
在這條300公斤的巨型黃貂魚出世前的2005年,就有人在泰國的湄公河段捕獲過一條293公斤的巨型鲶魚,毫無争議地奪得了當年的第一大淡水魚的寶座,畢竟巨型鲶魚可是土生土長的淡水魚,并不像黃貂魚的身世這麼複雜。
當然,除去巨型鲶魚和長江鲟外,不少人也提出了一位強勢的淡水選手,那就是生活在黑龍江的達氏鳇。
這也是一種鲟科魚類,頭尖、尾歪、體長,顔色黃褐,身上無鱗,根據原先記載,這種魚可以長至5米之長,體重更是可以突破一千公斤,和傳說中的中華鲟相當。
可眼下人工飼養的達氏鳇并沒有達到這麼大的,所以這種巨型達氏鳇也成為了傳說中的巨無霸,難以與今日的巨型黃貂魚一較高下。
巨無霸如何長成?不過,這一條巨型黃貂魚的出世卻使得科學家們對湄公河的大型魚類有了信心,不少生物學家甚至表示,未來肯定還會出現比這條300公斤更大的淡水魚類。
這主要是由巨型黃貂魚的生存環境決定的,黃貂魚是一種适應性極強的魚類,可随着體型的變大,巨型黃貂魚的生存也是極具挑戰性的。
首先是吃的食物,小型的黃貂魚可以通過進食小魚和浮遊生物來果腹,可體型長大後,這些小型食物就難以滿足它們的胃口了,巨型黃貂魚需要大量的中型食物來支撐自己。
而這些大量的中型魚類,就必須依靠湄公河良好的生态環境才能長成,這樣才能保證巨型黃貂魚能夠擁有源源不斷的食物供給。
可如此充足的食物供應鍊并不隻是供給巨型黃貂魚,這意味着其他巨型魚類也會因此受益,所以這就會使得巨型魚類層出不窮。
但值得一提的是,巨型黃貂魚之所以能夠長得那麼大,并非僅僅靠着充足的食物,這還與他得天獨厚的生存技巧有關。
巨型黃貂魚的總壽命高達25年,可黃貂魚的前期長成有些緩慢,這使得幼年黃貂魚極容易成為别的巨型魚類的食物。
可黃貂魚卻學會了一身隐藏的好本事,年幼的黃貂魚依托自身體型扁平的優勢,會将自己埋入河沙中,這讓它們躲過了不少食肉魚類的捕獵。
而等到黃貂魚成年後,它們尾部帶毒的倒刺便讓它們有了強大的自保能力,所以巨型黃貂魚較其他巨型魚類更容易“長大”,至少期間不容易被捕食。
綜上所述,巨型黃貂魚的出現對于環境而言是一件好事,而捕獲他的漁民和生物學家也對它進行了放生,并在它身上放置了電子定位器,這讓生物學家們能更方便地了解到湄公河的具體生态環境。
同時,經由這隻巨型黃貂魚的“帶路”,說不定還能發現其他更為大型的淡水魚類,這對于生物科研又将會是一種突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