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肌肉和筋膜分類系統
在肌肉-筋膜分類系統中,骨骼肌如何分類主要取決于它的解剖學特性。根據該原則,所有骨骼肌先被籠統地分為兩大類:局部和整體。整體肌又被分為單關節肌和多關節肌。

與骨和骨連結緊密相連的是位于身體深層的局部肌。局部肌的肌束通常比較短小且靠近關節,其走向往往與關節的瞬時運動軸平行或斜交,産生的肌力矩較小,因此它們更适合用來保持關節的精确吻合和穩定。
詳細地說,局部肌傾斜的、貼近關節的肌纖維就像關節的彈簧,通過使關節面盡可能地精準吻合和吸收機械壓力來支持關節囊、韌帶和椎間盤發揮各自的生理功能。局部肌的特點決定了它們适合穩定關節。而長長的、位于身體淺層的整體肌肌束走向大多垂直于關節的瞬時運動軸,擁有相對較長的力臂,可以産生較大的肌力矩和明顯的運動。
肌肉 - 筋膜分類系統的革新之處就是在于,它的傳統的骨骼肌分類方法(根據肌肉的功能、運動和力量分類)的基礎上,還考慮了肌肉的走行路徑。它看起來似乎有點兒教條,而且無法将所有的骨骼肌都明确地納入其中。另外,骨骼肌的功能存在相互重疊的問題,軀幹肌(軀幹部分的骨骼肌)的功能劃分更是異常複雜:除運動功能外,它們還兼具呼吸功能和對髒器的支撐功能,并且參與腹髒的維持與調節。原則上,每一塊骨骼肌都既能實現運動功能,又能實現控制功能。但總的來說,肌肉 - 筋膜分類系統在這種分層式的分類系統能夠直觀地展現每一塊骨骼肌在不同運動過程中的神經肌肉效能。

(人體中骨、關節和骨骼肌的相互作用符合杠杆原理,合稱為骨杠杆。其中,關節運動中心點是支點,它到肌拉力線的垂直距離是力臂,肌力與力臂的乘積就是肌力矩。這個詞能描述肌力對骨杠杆所産生的轉動作用的大小。與之相對的是阻力矩)

2. 産生的運動
導緻運動産生的骨骼肌的收縮大多是向心、快速且短暫的,即肌肉向着目标方向發生短暫而強烈的收縮。長長的、淺層的過關節肌很适合進行這種收縮。骨骼肌收縮産生的肌力矩的大小取決于肌肉在生物力學和生理學方面的多個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肌肉生理橫斷面的大小、肌力臂的長短以及肌束的長度和排列方式。這些因素都會對骨骼肌的運動效能産生影響。
骨骼肌能夠興奮、收縮和産生力量,進而通過自身的主動收縮以及他們在骨骼上直接或間接的附着點産生肌力矩和運動,骨骼肌因此得以使不同身體部位之間發生相對位置的變化或使整個身體在空間中發生位移。根據其形态學上的特點,一塊骨骼肌可能有一個或多個運動方向,還會産生大小不同的肌力矩和運動效能。
骨骼肌的肌束行走路徑、肌拉力線到關節運動中心點的垂直距離(即力臂的長短)、肌肉的大小和收縮前的長度,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肌力矩以及運動的産生和控制。一塊骨骼肌無論伸長還是縮短20%都可能使肌肉力量減少,造成肌力不足。因此,骨骼肌在處于中立位時或肌肉長度為功能性長度時,才能以最理想和最經濟的方式發力。這時,肱二頭肌的功能性長度出現在屈肘約90°時。所以說,在以治療為目的的力量訓練和增肌訓練中,身體姿勢以及關節和肌肉的初始位置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長長的、淺層的過關節肌特别容易出現肌力不足現象。而局部肌,比如節段間深層的多裂肌和腹橫肌,即使在軀幹進行最大幅度的前屈和後伸時其長度也幾乎沒有變化,即不會伸長也不會縮短。因此,局部肌的肌力不足與身體姿勢以及關節和肌肉的初始位置無關。
骨骼肌體積越大,它能夠發出的力量就越大。除此以外,還有其他一些非固有因素,比如肌肉的粘彈性(由肌肉中脂肪等結締組織的含量決定)和肌腱的長度,都會影響肌肉力量的産生和傳遞。一些生理學和神經學方面的因素也會影響肌力矩和運動的産生。例如,不同類肌纖維的分布能夠影響一塊骨骼肌的力量特點。
骨骼肌本身的力量大小和肌力矩的産生還取決于針對某一運動模式的運動單位的動員情況。在運動單位的動員過程中,神經肌肉因素(比如神經支配能力)扮演了重要角色。神經支配不良的肌肉隻能動員較少的運動單位,産生的力量就相應較小。感覺障礙也會影響運動的協調性和經濟性。
心理因素同樣影響力量的發揮。運動者的内在動力和對運動的恐懼感都會對肌力測試結果有巨大的影響。對運動内容的熟悉程度也會影響肌肉的運動效能。

①.一塊骨骼肌所有肌纖維的橫斷面之和叫生理橫斷面,它是決定骨骼肌力量大小的最重要的解剖學因素
②.骨骼肌收縮時,每條肌纖維都會對肌肉的起點和止點産生拉力,這些拉力的合力作用線稱為肌拉力線
③.運動單位是骨骼肌的基本機能單位,一個運動神經元加上它所支配的肌纖維構成一個運動單位。運動單位動員也稱運動單位募集,指肌肉收縮時參與活動的運動單位的數目以及神經元傳到肌纖維的沖動頻率的結合。

3. 保持平衡
每一次導緻運動産生的肌肉收縮不僅會對整個身體姿勢産生力學效應,也會對與肌肉相鄰的關節産生力學效應,也就是說會有不同的力(有壓力也有剪切力)作用在關節面上。要想确保運動穩定地進行,這些力對身體的作用必須是可控的。運動過程與整個身體的姿勢控制、身體各部位間相對位置的控制和關節的控制之間存在明顯的相互影響。
例如,站立時肩關節前屈(上臂從身體前方向上舉起)會使身體重心前移,同時引起軀幹微微前屈、肩胛骨微微向前翻轉。為抵消這個動作對身體平衡産生的負面影響,軀幹和肩胛骨部位的肌肉必須産生完全相反的肌力矩,這就是人體的自我平衡機制。因此,平衡就是至身體和/或身體部位在外部和/或内部力量的作用下保持靜止的能力,此時所有肌力矩的總和為零。要使身體達到平衡狀态,骨骼肌就要承擔起制動和支持的任務,這就是身體能夠保持一定的方向、位置和姿勢的前提。反向肌力矩的産生方式與産生運動的正向肌力矩的産生方式是一樣的,其力學原理、生理學原理和神經學原理都是相同的。因此,淺層的整體肌不僅能夠産生運動,還能夠制動。運動的産生通常需要短促的向心收縮,而對運動的控制則需要持續的靜力收縮或離心收縮。

4. 維持環節穩定性
“環節穩定性”這個概念涉及對關節運動的控制。關節内部發生的運動以及存在的壓力和剪切力既可能是由肌肉收縮産生運動導緻的,也可能是因外力作用于關節導緻的。作為身體“框架”的骨和骨連結系統幾乎不能為關節及其周圍那些易發生疼痛的組織和結構提供足夠的、有針對性的保護,因此,關節的保護必須借助肌肉的作用。在環節穩定性的維持上,肌力矩的作用小于由肌肉固有或非固有因素造成的肌肉的緊張性收縮的作用。保護環節穩定性的目标是使關節面盡可能地精準吻合、避免關節内部發生我們不希望發生的相對滑動。可以說,局部肌對環節或者關節的穩定作用主要是通過自身彈性系數的改變實現的,而很少是通過肌力矩的産生實現的。又因為肌肉彈性的改變不會使肌肉活性的改變幅度超過其最大值的25%,所以單獨一塊骨骼肌收縮的強度遠遠小于多塊骨骼肌協同收縮的強度。
局部肌的協同收縮可以用廁紙盒滾軸兩端的彈簧來比喻。當紙卷滑向左右兩端時,彈性十足的彈簧就會把紙卷推回滾軸中段,并且吸收掉紙卷産生的反作用力。局部肌也以這樣的方式使關節盡可能地保持精确吻合,并吸收掉機械壓力,同時還不妨礙整體肌執行使身體運動的任務。局部肌要完成自身的任務,并不需要太大的力量,但“彈簧”必須盡可能地靠近“滾軸”兩端。由于大多數關節都比廁紙盒擁有更多的運動軸,這就需要關節周圍有多組肌肉進行協同收縮。另外當身體負荷改變時,局部肌也會表現出這種持續的、協同的緊張性收縮。
在站立狀态下進行肩關節(或者上臂)的屈伸運動時,局部肌(如腹橫肌)進行了力量小于最大力量但持續的協同收縮,也就是緊張性收縮。而典型的軀幹整體肌(如髂腰肌)則不斷地根據運動方向和運動節奏的變化改變自身的收縮強度,這叫相性收縮。整體肌通過這種方式發揮它的平衡作用
圖2
關節處于精确吻合狀态對于保護局部的關節結構(如軟骨和椎間盤)有重要意義。其中關節面的精準吻合可确保負荷盡可能均勻地分散在盡可能大的關節面上。如果負荷集中于一小塊地方,那就如同高跟鞋的細跟踩在實地的木地闆,關節就會面臨極大的受傷風險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說,使關節保持穩定的生物力學,解剖學和生理學條件與産生身體運動所需的相關條件幾乎完全相反。因此,局部肌能夠起到維持緩解穩定性的作用,但幾乎不能産生有效的肌力矩而産生運動,也不能抵消肌力矩而起平衡作用。同樣,整體肌即使在發出最大力量時,也無法起維持環節穩定性的作用。
此外,局部肌維持關節穩定性的力學效能大小即不取決于關節和肌肉的初始位置,也不取決于身體姿勢。局部肌能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發揮持續和穩定的保護作用,最大限度地實現運動的經濟性。局部肌含有很高比例的I型肌纖維和很高密度的肌梭,這意味着這類肌肉的耐力更持久、動覺更敏感。回旋肌等局部肌肉因此常被試做感覺器官。
肌肉 - 筋膜分類系統對骨骼肌進行的分類有力地證明了骨骼肌承擔着兩大相互矛盾的生理學職責 --- 運動和穩定,即整體肌負責産生運動和保持身體平衡,局部肌則負責維持環節穩定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