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大河健康報記者張保富
撥筋療法是依托髒腑、經絡學說,通過内病外治的手法,松解筋結、通其經絡、調其氣血、補虛瀉實,使陰陽歸于平衡。
《黃帝内經》強調,依據“皮肉筋脈骨”層次論治疾病,落實到實踐當中,就是根據病變的部位來應用不同的調理方法,包括正骨、理筋、疏皮(捏脊)等。
撥筋歸槽調陰陽 俗話說,“筋長一寸,壽長十年”“運動強筋骨,吐納肺腑良”。中國民間很早就把筋與人的健康、壽命緊密聯系起來,認為久坐導緻筋縮,進而産生各類疾病。
資料顯示,撥筋療法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在《黃帝内經》《金匾要略》《備急千金要方》《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均有明确的關于手法調理筋傷的文字記載。
來自開封佰益堂的郜志平從1996年開始學習撥筋療法,經常與各地的推拿名師互相交流技能,遵循骨正筋柔、陰陽平衡的理念,多年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正筋手法,鄭州市民趙先生就是郜志平撥筋手法的受益者。
趙先生5年前因腰椎間盤突出壓迫坐骨神經,腰部酸脹疼痛不已,一度不能行走,夜裡甚至會疼醒數次,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後經朋友介紹,來到郜志平處進行按摩調理,疼痛症狀得到緩解,可獨立行走數百米。
來源于民間,服務于大衆 “約有四分之三的頸肩腰腿痛患者并不是骨頭出現了問題,而是附着在關節周圍的筋出了問題,也就是軟組織損傷,肌肉、肌腱、韌帶這些軟組織損傷是導緻四大關節周圍疼痛的主要原因。”郜志平介紹,有時候很小的一個肌腱或者很薄的一個韌帶損傷,都會導緻關節周圍劇烈疼痛,這種情況可以試試撥筋歸槽。
“撥筋屬于推拿的範疇。筋傷大體上分為兩種,一種是筋骨傷,它因外來力量造成的,需要縫合;第二種類似于軟組織損傷,這就要靠手法為患者活血化瘀,達到恢複之目的。”郜志平表示,其客戶來自全國各地,以鄭州、開封兩地最多,目前其妻子、兒子、兒媳均從事撥筋理療行業,力圖弘揚這項傳統推拿手法。“撥筋療法最早來源于民間,理應為廣大人民群衆服務。”郜志平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