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1、髒氣虛統攝失職又叫氣不固,氣虛固攝失職無力升舉,清陽不升所表現的虛弱證候,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1、髒氣虛統攝失職。
又叫氣不固,氣虛固攝失職無力升舉,清陽不升所表現的虛弱證候。
臨床表現是在氣虛表現(氣短,精神疲憊,活動後加重,或面色淡白,舌質淡,脈虛)的基礎上出現氣不固的表現而形成的,如自汗、各種出血、便血、尿血、肌衄、齒衄、鼻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二便失禁、遺精、滑胎等。
2、氣虛不能攝血而見各種出血症狀。
氣虛不攝也指氣不攝血,是指由于氣虛不足,統攝血液的生理功能減弱,血不循經,逸出脈外,而導緻各種出血的病理狀态。
應用領域(一)髒氣虛統攝失職。
1、病因病機
本證基本病機是氣虛,失其固攝。多見于年老體弱,或先天禀賦不足之人,或久病、慢性病患者。其形成原因為久病咳喘、勞累過度,或吐瀉日久,或飲食失調,或年老腎衰,或房勞過度,耗傷肺氣、脾氣、腎精所緻。
本證常見證候類型有“衛表不固”“氣不攝血”“腎氣不固”。三者有氣虛證的一般證候表現:氣短,精神疲憊,活動後加重,或面色淡白,舌質淡,脈虛;并有各自不同的證候特征。衛表不固表現:自汗,易感外邪。氣不攝血表現:各種出血。腎氣不固表現:二便失禁,遺精,滑胎等。
氣虛肌腠不密,衛外無力,則常有自汗,易感外邪,屬肺氣虛的範疇;氣虛不能控攝血液循脈道運行,可導緻各種出血,即脾不統血證;氣虛而下元固攝失職,可緻二便失禁、遺精、滑胎等,是腎氣虧虛所緻。
2、辨證要點
以各種“不固”表現和氣虛見症為辨證要點。
3、類證鑒别
氣不固證和衛表不固證、脾不統血證、腎氣不固證的鑒别。均以不固為基本病理表現,但肺氣虛,衛表不固以自汗、易感外邪為主;脾不統血以出血症狀為主;腎氣不固以二便失禁、遺精、滑胎表現為主;氣不固包括不能固攝汗、血、二便、精、胎元等,故後三者從屬于氣不固證,或者說後三者是氣不固證的具體表現。
4、治法:益氣固澀。
5、代表方劑:四君子湯加減(人參、茯苓、白術、黃芪、五味子、赤石脂、甘草)。
6、針灸選穴:肺俞、脾俞、腎俞、膻中、足三裡、三陰交。
7、中成藥
(1)衛表不固:玉屏風散、荊防敗毒散、參蘇膠囊、當歸六黃散、複芪止汗沖劑、黃芪精。
(2)脾不統血:益氣止血沖劑、止血複脈合劑、歸脾合劑(濃縮丸)。
(3)腎氣不固:金鎖固精丸、萃仙丸、金櫻子膏、益腎液、普樂安片(膠囊)、金匮腎氣丸。
(二)氣虛不能攝血而見各種出血症狀。
1、氣不攝血的病因
由于脾主統血,所以氣不攝血的病變,主要表現為中氣不足,氣不攝血的咯血、吐血、紫斑、便血、尿血、崩漏等症,同時兼見面色不華、疲乏倦怠、脈虛無力、舌淡等氣虛的表現。因脾主四肢肌肉,脾氣主升,所以脾不統血的病機,易見肌衄及便血、尿血、崩漏等病證。
氣攝血的功能,雖以脾之統血功能為主,但亦與其他髒腑之氣的盛衰有關。比如肺氣、肝氣、腎氣以及胃氣虧虛,也可減弱氣之統攝功能而發生出血。
2、氣不攝血證
氣不攝血證,是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而見失血的證候。多由久病氣虛,或慢性失血,氣随血耗,轉而氣虛不能攝血所緻。
臨床表現: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氣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無華,舌淡,脈細弱等。
證候分析:氣不攝血證,以出血和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血液能循行脈内而不溢于脈外,全賴氣的統攝作用,如氣虛統攝無權,血即離經而外溢,溢于胃腸,便為吐血、便血;溢于肌膚,則見皮下瘀斑;脾虛統攝無權,沖任不固,漸成月經過多或崩漏;氣虛則氣短,倦怠乏力,血虛則面白無華;舌淡,脈細弱,皆為氣血不足之征。
治療原則:補氣攝血。
方藥:歸脾湯加減。
參考文獻1、李經緯.《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
2、餘甘霖.《中醫内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
3、鄧鐵濤.《中醫診斷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4、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年
5、陸小左,陳蘭亭,王樹祥.《内科百證精解》: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