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大家子圍在一起做“炒米餅”、“糖環”、“油角”等美食的時間越來越少,更多是想吃了直接到市場上面去買,沒有了一起那種在自家做的味道那麼好,沒有以前那種溫馨的感覺了。
食物有時候不僅僅是食物,有時候更是聯系我們和親人的一個重要紐帶,品嘗過山珍海味也來不及家人一起吃一頓親手做的粗茶淡飯;世界各地美食終究絢麗多彩,卻不及傳統美食那種簡單卻回味無窮。梳理了一下,小時候在鄉下曾經嘗過的美食,真的讓人懷念,現在有時候也會吃,但不是自己做更多是去市場買的了。
圓仔糍


圓仔糍又名鵝湯丸、水圓糍,是用糯米粉制成,捏成小小粒,放入煮沸的鵝湯内,熟後再放芹菜、香菜等,既有鵝香又夠溜滑。
刀切糍


濃濃的鵝汁湯底散發着香蔥、香菜獨有的香氣,軟糯香滑的刀切糍讓人回味無窮。刀切糍是小編曾經的最愛,現在也是。真的是太喜歡吃了~~~
灰水糍

小時候不知道灰水是啥意思,一直以為是“石灰水”,哈哈哈!每次吃完都擔心會不會死掉。灰水其實就是堿水,而清遠人做糍用的堿水一般都是植物堿。将灰水和糯米粉搓成面團,将揉好的面團放入沸水中煮熟,冷卻切成片就可以了,可以蘸上糖水、白糖或者蘸醬油來吃。
蘿蔔糕

小小的蘿蔔糕裡放入蝦米、臘腸、臘肉,香菇等,餡料豐富,香煎蘿蔔糕的誘惑,沒有人能忍住,總是吃到肚子撐。好吧,可能蘿蔔糕就是我肥胖的誘因……
白糖糕

白糖糕雪白晶瑩帶點剔透感,表面光滑平整,夾起來會看得到它在輕輕顫動,咬開一塊便看到裡面的氣孔分布均勻,入口清甜彈牙爽口帶點韌性。
連山白糍

連山的白糍是壯家人過年時的美食,可以即煮即食,甜食蘸以蜜糖、或黃糖漿,鹹食可蘸以豉汁辣椒,浸貯之後可煎、可炙、可煮。
連山湯糍

這是連山人民過節的必備食品,用現磨(碾)的糯米粉,包入鹹餡或甜餡,水滾入鍋,煮至湯糍浮起,滑而不粘,皮薄餡香。
英德黃糍

英德的黃糍如雞蛋般大小,裡面還包着筍衣,香菇、瘦肉等餡兒,吃起來味道層次豐厚,黃糍無論是油煎、隔水蒸,總能讓人百吃不厭。
英德角仔糍

英德角仔糍是用蘿蔔絲、瘦肉、沙葛等作為餡料,用米漿煮成糍,包制而成,味道爽口香滑,是新年期間用來招待親朋戚友的美食!
炸油角

因為油角的外觀像“荷包”(即錢包)油角,被賦予了“家肥屋潤”的好意頭“開油镬”炸油角,是年前家家戶戶的,一件大事,這不僅是為了舌尖上的酥香,更是蘊含了合家歡樂與親友之情。
炸糖環

糖環大概是最為美觀吸引眼球的,它形狀别緻,外似一個圓環,寓意環環相扣,生生不息之意。
煎堆

用糯米粉搓合,再黏米粉擀薄作皮,芝麻與炸花生仁加糖漿拌勻,捏成拳頭大小的球狀,将薄皮包餡捏緊,表面撒滿芝麻,入油炸至金黃色即成。煎堆是實心,呈圓球形,最能體現“煎堆辘辘,金銀滿屋”的美好願望。
蛋散

蛋散,是以面粉、筋粉、雞蛋和豬油,搓成塊狀然後下油镬炸,炸至淺黃色時便撈起蘸,麥芽糖便可,從蛋散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它的口感酥脆、入口即化。
炸油糍

油糍是清遠過年的傳統美食,将做好的面團放入油鍋,油糍開始,最先膨脹成球狀其色澤金黃,皮圓發亮。可有餡,可空心,酥嫩香甜,别有風味。吃太多會上火,小時候總是偷偷吃的,不給家人知道。
牛耳餅

牛耳餅口感香脆可口,使用奶油和南乳調味,牛耳餅有點鹹中帶甜,薄薄的,酥脆味,讓人回味無窮,一片接一片的吃不停手。
笑口棗

笑口棗外形像圓球形,實心,外粘芝麻,表面有一裂口,經油炸後上端裂開而得名,笑口棗香甜暄酥,十分可口。
炒米餅

炒米餅是以大米為原料,餡料有花生仁、芝麻等媽媽揉粉團的時候你偷吃過嗎?一般還沒成形就直接拿起偷吃了!還記得那首“團團轉 團團轉,菊花圓,炒米餅,糯米團……”的兒歌嗎?說的就是這個炒米餅。
雖然現在經濟水平提高了,以前那些油炸類的傳統美食也漸漸被我們抛棄,名之曰“垃圾食品”,但是不可否認他們曾經帶給我們多少歡樂,見證了我們的成長。現在偶爾現在這些美食,還是很懷念,也許我們下一代在博物館看到這些食品,我們是否可以準确告訴他們是什麼味道呢?或許我們不能,那些曾經觸碰過我們舌尖上是的美味是需要親自去品嘗的。
傳統麼美食也反映了我們清遠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與傳統手藝,如果沒有人繼承這些口口相傳的手藝,我們後代或許真的永遠沒有機會吃到這些傳統美食了。
來源:清遠陣地 侵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