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中,徽柔公主和小皇子在草地上玩耍後,先後都長出了大包,還發起了高燒,盡管太醫和苗娘子拼盡全力,最終也沒有保住小皇子的性命,這一悲劇的罪魁禍首就是——蜱蟲。
蜱蟲,也稱為草爬子、狗豆子,每年4~10月是其活躍期。這家夥可不是個省心的主兒,喜歡叮咬人類皮膚較薄又容易被忽視的部位(比如頭皮、耳後、腋下、腹股溝、腳趾間等)。
它們攜帶着幾十種病毒和細菌,經蜱蟲傳染的疾病有萊姆病、斑疹熱、Q熱、森林腦炎、出血熱等。
大多數情況下,蜱蟲叮咬不會有什麼嚴重後果,輕者可能會出現潰瘍、皮炎等,但是如果沒有那麼幸運,重者可能遭遇萊姆病、森林腦炎等,甚至死亡。
醫生提醒:
一旦發現蜱蟲,無論是在皮膚表面,還是在衣物上,不要用手直接接觸,更不要去捏碎;
如果被蜱蟲叮咬,千萬别生拉硬拽,否則很容易将其頭部留在皮膚内,也會刺激蜱蟲分泌更多的攜帶病原體的毒液,增加感染風險;建議及時就醫,由專業醫生進行處理、消毒、抗炎等治療;
取出蟲體後,若出現發熱、頭痛、皮疹等症狀,也一定要及時就診。
除了蜱蟲,夏季帶娃出門還要警惕這些“煩人精”:
1.隐翅蟲隐翅蟲,又被稱為影子蟲、青腰蟲,一般6~9月常見,尤其是在濕熱的南方。
對人類有威脅的,是隐翅蟲中很小的一部分,被稱為“毒隐翅蟲”。毒隐翅蟲外型與大螞蟻相似,身體由黑黃兩色相間構成,前胸腹基有橘色或者橘黃色。
毒隐翅蟲會引發皮炎,一不小心中招,就可能出現紅斑、水腫、水泡和潰爛現象,嚴重者會惡心、嘔吐、發熱等。
如果發現隐翅蟲停留在了寶寶皮膚上,一定要注意“手下留情”,千萬不要直接拍死,建議輕輕抖落或吹走,并注意檢查一遍寶寶的唇周、頸部、前臂内側等部位。
隐翅蟲飛走後,可以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接觸過隐翅蟲的皮膚;如果不小心拍死了隐翅蟲,也建議及時用大量清水、肥皂水或生理鹽水等清洗皮膚。
若寶寶皮膚受損嚴重,出現了條狀水腫型紅斑,起了密集的水泡等,一定要及時就醫!
蜂類也是惹不起的,們的尾部有一根“刺”連接着内髒——“毒液腺”。蜇人時,常将其毒刺遺棄于傷處,通過毒刺将“毒液”注入人體。
毒液的成分主要是蟻酸、神經毒素、組織胺(蜜蜂科);或是磷脂酶、透明質酸酶(黃蜂科)等。
被蜂蜇傷,有的人僅出現紅斑、刺痛感等輕症;有的皮膚會有水疱、瘙癢感,甚至發熱、頭痛、惡心等;如果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還可能出現休克、昏厥,若未得到及時、妥善的處理,有可能死亡。
如果被蜂蟄了,通常先要将殘留毒刺“挑”出來,若是蜜蜂蜇傷,毒液為酸性,可以用肥皂水清洗,黃蜂的毒液呈堿性,一般可以用食醋沖洗。
如果出現頭疼、頭昏、惡心、嘔吐、煩躁、發燒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
3.蚊子蚊子帶來的煩惱相信每個人都深有體會。
有寶寶的家庭,可以選擇含有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驅蚊酯(IR3535,伊默甯)成分的驅蚊産品。
驅蚊劑中避蚊胺的濃度要控制在30%以下;
含有派卡瑞丁成分的驅蚊劑,美國兒科學會(AAP)推薦的使用濃度為5%~10%;
驅蚊酯的建議使用濃度控制在20%以下。
孕婦、嬰兒、易過敏者仍要注意可能出現的過敏、刺激等問題,首次使用時可以少量塗抹,認真閱讀說明書。
出于安全考慮,不建議媽媽給 2 個月以下的寶寶塗各種驅蚊産品。對于2個月以下的寶寶,最好是采用物理防蚊方式(如蚊帳、卧室安裝紗簾、出門穿防蚊褲等)。
袋鼠麻麻有話說:
做好防護工作,就能大大降低蚊蟲的“侵襲”。
建議夏季不要在草地、林間久坐;去野外玩,最好穿淺色的長褲和長袖衣,并把褲腿塞進襪口,并适當使用驅蚊産品;
從外面回來,注意檢查寶寶的衣服和身體各部位(尤其是腋窩、腹股溝、頭發、耳後等),如果蚊蟲叮咬出現不适,一定要及時就醫咨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