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農村聽到過這樣一句俗語,叫做:
三喜來,家聚财
是宅子裡若來了三喜這個人,家中便會聚富發财嗎?
當然不是。
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究竟是哪“三喜”?分别又有什麼寓意呢?
且聽我細細道來。
常言道:喜鵲喳喳叫,好運要來到
小時候隻要喜鵲一大早栖息在門口的大棗樹上叫個不停,奶奶便會眉開眼笑地對我們說:
“瞅着吧,今天準有喜事,指不定能發一筆小财!”
我想這也是喜鵲之所以能成為“一喜”的原因吧,那麼,這喜鵲為何能成為“喜”鵲,它的叫聲怎麼就會跟好運,發财聯系到一塊的呢?
這還得從一個民間故事說起。
相傳,唐朝貞觀年間德州蒙城縣有一個叫黎景宏的縣令,閑來無事就喜歡給家門口大樹上一隻鵲巢内的鵲兒喂食,長期以往,這人鳥之間便有了感情,經常嬉戲玩鬧,不亦樂乎。
常言道:月有陰晴陽缺,人有旦夕禍福
黎景宏是個清官,因長期站在老百姓這邊,為民辦實事,結果“損害”了某些勳貴的利益,這些勳貴平時占便宜占慣了,又豈肯吃這啞巴虧,于是便聯名将黎景宏給告到了德州刺史關崇山那裡。
這關崇山本來就是個膽小怕事的昏官,面對勳貴們的威逼利誘,早就被吓破了膽,不問青紅皂白就将黎景宏給關進了大牢,并按照勳貴們的要求寫了一封奏折上報朝廷,列舉出了黎景宏七大罪狀,請求皇帝嚴懲黎景宏。
卻說,黎景宏被關在大牢中的第十五天,妻子來探監,一邊垂淚,一邊哽咽道:
“嗚嗚嗚......夫君,按照時日計算,皇上的旨意就要下來了......這,這可如何是好啊!”
黎景宏聞言後,隻能搖頭苦歎,他當然知道妻子所言何意:如果皇上同意關崇山與勳貴們的誣告,那麼這些日子處置他的谕旨也該下來了,雖然他心憤難平,可又能如何?
他黎景宏隻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縣令,又豈能與那些為國家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功臣”們相提并論,皇帝自然是會向着勳貴們的。
然而就在此時,牢房那隻有正常窗戶一半大小的牢窗處,卻傳來了一陣熟悉的鳥叫聲......正是他的鳥友——鵲兒。
喳喳喳喳——
隻見那鵲兒蹲在窗台上鳴叫不止,一邊叫還一邊撲騰着翅膀,那意思好像在向黎景宏傳達着什麼情況似的......
妻子以為鵲兒是來讨吃的,沒好氣地斥責道:
“你個沒良心的東西,老爺都這樣了,你竟還有臉飛到大牢來套吃的......還不快滾......”
說完拾起地上的一塊小石子便欲朝窗台處擲去,想盡快趕走這隻不識好歹的家夥。
“慢着——”
然而,黎景宏一隻手卻快如閃電地自牢籠木柱間的空隙處伸出,一把抓住了妻子的手臂,阻止道。
妻子有些不解地看着他,那意思再明顯不過:
‘你這是什麼意思?’
黎景宏笑着解釋道:
“鵲兒喳喳叫,喜事要來到......我這鳥兄弟是在向我報喜呢......”
妻子聞言,如墜雲霧:
“你是不是坐牢做傻了......眼看着聖谕即将到來,你就要大難臨頭了,卻還有心情在這信口開河,胡說八道......”
然而黎景宏聞言後,卻依舊笑容不改:
“呵呵......你就等着看吧......”
......
三天之後,奇迹果然發生了......
一大早,大牢中還沒有睡醒的黎景宏便就被欽差響亮的宣旨聲給吵醒了:
奉天承運,皇帝诏曰:
經查黎景宏克以奉公,鞠躬集萃......毫無私心,無罪釋放,官複原職,并賞賜黃金千兩。
欽此!
“臣接旨!”
黎景宏連忙磕頭謝恩......
“鵲兄果真所言非虛......”
接旨後的黎景宏暗暗自言着,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原來,那鵲兒不是凡物,而是不小心打破了夜光珠被玉帝貶到人間受罰的喜悅仙童所化,為了救黎景宏脫險,喜悅仙童沒有半刻猶豫,毅然拼着損耗畢生神元的代價化成了人形,去向李世民伸冤,李皇帝最終被仙童的真情感化,在酌情審查後發現黎景宏确實是被冤枉的,故才特意下诏豁免了黎景宏的所有罪狀,并官複原職,賞黃金千兩。
而為搭救黎景宏,喜悅仙童仙力盡消,再也不能回到天庭後的他最終隻能成為了一隻普通的鳥鵲,除了會經常停留在黎家門前大樹上“喳喳”叫以外,便再也沒有了以前的靈氣。
出獄并官複原職,并得到豐厚獎賞的黎景宏,被土地公公托夢告知原委後,悲痛萬分,不能自已,為了報恩,黎景宏自此便将鵲兒以及他的後代定位成了心目中的“吉祥鳥”,并給他們重新起名為:喜鵲!
後來黎景宏逢人就說自己與鵲兒的故事,就這樣,喜悅仙童舍己報恩的故事被越傳越廣,而人們也紛紛效仿黎景宏将喜鵲定位成了吉祥鳥......
正是有了這則民間故事的印證,喜鵲兆喜才被廣為流傳,而喜鵲也理所當然地成了三喜中的一喜。
隻是我認為吧,喜鵲之所以能夠兆喜,其實應該是這三條原因:
1,喜鵲自身羽毛的主色調非黑即白,這很符合中國人的價值觀:黑白分明,大道為公。
2,喜鵲屬于益鳥,能夠幫助果樹除蟲,是百姓的好幫手。
3,喜鵲的窩......喜鵲的窩是所有常見的鳥類中最大氣,最完美的,這一點很符合中國人“家天下”的理念。
第二喜:狗狗之所以能成為三喜中的一喜,應該得益于那句“貓來窮,狗來富”的老話吧,說白了即:貓來了會窮,而狗來則會大富大貴。
那麼,古人為何會認為“狗來富”呢?
我總結一下,應該是這四種原因:
1,叫聲“讨喜”
高中同學詹皓晴曾問我:
“寵物有那麼多種,你知道為何人們普遍喜愛養狗嗎?”
我脫口而出道:
“聽話,讨喜,長得好看呗!”
詹皓晴搖搖頭,笑着解釋道:
“長得好,不如生得好,而生的好則比不上‘叫’得好,你聽那狗叫聲多喜慶:汪汪......汪汪汪......想不旺都不成!”
我聞言後,捧腹大笑。
雖然這隻是一個笑話,但我覺得狗狗這種很“讨喜”的叫聲,的确能為它加不少分,想想看,若把“汪汪汪”的狗叫聲換成是“敗敗敗”,請問還會有人相信“狗來富”嗎?
2,“身份”高貴
要知道,古時候那個靠天收的年代,若加上繁重賦稅,兵荒馬亂什麼的,食不果腹那是常有的事,大多數百姓自己都吃不飽,哪有閑食來養狗?
因此,養狗這種奢侈事一般都是富人們幹的,也就是說,在古代,隻有富人,有錢人才有那個條件養狗,而普通人是不可能養狗的。
換句話說:有狗的地方“非富即貴”。
3,跟“職業”有關
想想看,狗是幹什麼的?
看門守财的呀......守着門不讓财丢,能不富嗎?
4,跟“忠心”有關
狗是所有家畜中最忠心的,這一點非常符合根植在每個華夏兒女靈魂深處的儒學“忠孝”觀,隻有忠心耿耿,忠心不二,才能保家衛國,才能發家緻富。
燕子之所以能成為三喜中的一喜,應該歸功于那一句叫做“燕子不進苦寒門”的俗語吧,說白了就是:燕子築巢是非常挑剔的,選中的必是富貴戶,絕不會是苦寒門。
那麼,燕子為何“不進苦寒門”,它們又是怎麼區分窮與富的呢?
答案令人心酸而又無奈,因為:過去寒門,也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屋子多以土坯房,茅草屋為主,這種房屋通常都非常簡陋,牆體很容易倒塌,屋頂經常會被破壞,掀翻,就像杜甫的著名的古體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所描述的那樣:
八月秋高風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大緻意思就是說:每當到了八月(陰曆)裡的深秋季節,隻要刮大風,便能将我屋頂的茅草卷走好多層......
堂堂詩聖的住所尚且如此,更何況尋常百姓家呢?
而相對于普通老百姓,富商們的房子就要考究多了: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
逛走廊都能迷路,更不要說那些如靈霄寶殿般的豪華建築了......
所以,為了下一代,燕子自然是要将窩築在更大更闊,更安全的富商豪戶家,而放棄不但不能遮風擋雨,且随時都會倒塌的寒門戶的......從科學角度去分析“燕子不進苦寒門”,其實就是生物一種本能的趨利避害。
這“三喜來,家聚财”,并不是真有其事,其實,就是百姓的一種美好願望而已,心裡的一種自我安慰,說白了就是自己給自己打氣,希望将來會更好......雖然不真實,但我們卻不能說不對......您說,是不是?
謝謝觀賞!
關注我,每天都會給您帶來不一樣的精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