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帶有彳的字大多數和什麼有關

帶有彳的字大多數和什麼有關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3 19:41:55

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540部中的“彳”部部首漢字:彳。今天文章不長,沖着标題中的問題來的同學,請耐心讀完。

部首漢字相當重要,所以要講字形,甲骨文和金文中并沒有彳字,但顯然“彳”是由“行”字分化而來,所以從“行”字的字形來說,看圖:

帶有彳的字大多數和什麼有關(說文解字第286課細說)1

(從“行”到“彳”)

在甲骨文中,“行”字“象四達之衢,人所行也。”(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中),所謂的“行”是象形字,就是人行走的道路的象形,人們描繪出來十字路口的情形,就成了“行”字(到“行”的本字時會細說),如圖:

帶有彳的字大多數和什麼有關(說文解字第286課細說)2

(十字路口)

古代跟“行”相關的字,或者省去左半寫成“亍(chù)”,或者省去右半寫成“彳”,寫成“彳”。在甲骨文、金文裡,彳旁與辵、止、走、行旁常常相通,在作義符時,放在左、放在右區别不大,後世逐漸固定到了左側。就是今天要講的“彳”部部首漢字,其詳情如下:

彳。有兩個讀音:

(一)chì。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彳,小步也。象人胫三屬相連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小步也。象人胫三屬相連也。三屬者:上為股、中為胫、下為足也。單舉胫者、舉中以該上下也。胫動而股與足随之。”單以小腿來說明,是因為小腿動,必然帶動大腿和腳的行動。

帶有彳的字大多數和什麼有關(說文解字第286課細說)3

(胫三屬相連)

問題來了,許慎認為“彳”是象形字,象形的是人的大腿、小腿、腳三部分相連接的樣子。依照上面我們對字形的分析,許慎的這個解說與“行”字的字開發展史不符合,實際上“彳”是行字的左半部分,表示與道路或行走相關的意義。

也就是說,它的确是象形字,但許慎的解釋卻并不準确。

因為它是行的一半,不過,不論是哪種象形,它的本義是小步行走或慢步行走,這個本義沒有争議。

在本義解析方面,又因為彳、亍常常連在一起解釋,明代張自烈的《正字通·行部》:“左步為彳,右步為亍,合彳亍為行。”左腳走這一步叫彳,右腳走的一步叫亍,這實際上是割裂字義的相當然,了解就可以了。

“彳”字在現代漢語裡作為部首,比人部附形部首“亻”多了一“丿”(撇),所以稱為雙立人旁或者雙人旁。“彳”部的部中漢字大多與道路或行走有關系,比如“徑、往、循、徐”等。

實際上,在典籍應用中,很少有“彳”字單用的,比如張衡的《舞賦》:“蹇兮宕往,彳兮中辄。”用以形容跳舞者的動作乍往乍還,舞姿曼妙。

帶有彳的字大多數和什麼有關(說文解字第286課細說)4

(漢畫像磚中的舞姿)

大部分情況下“彳亍”連用,組成專用詞,指慢步行走;徘徊。比如明代李贽《觀漲》詩有:“踟蹰橫渡口,彳亍上灘舟。”用彳亍形容自己在渡口前猶疑不定、徘徊許久才上船的狀态(因為天在下雨,河在漲水)。又比如潘嶽《射雉賦》:“彳亍中辍,馥焉中镝。”用的也是這個意思,描摹射雉獵人蹑手蹑腳的動作(動作不敢大)。

(二)fú。這個讀音出自《集韻》。足下齊。《集韻·燭韻》:“彳,足下齊。”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亦不常用,了解即可。

彳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帶有彳的字大多數和什麼有關(說文解字第286課細說)5

(彳字的小篆寫法)

“彳亍”在現代漢語裡經常見到,美國尼克松的《1999年:不戰而勝》(王觀聲等譯):“1972年北京大部分人彳亍而行,如今他們騎自行車,有些人還有汽車。”又比如戴望舒的《雨巷》詩:“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着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帶有彳的字大多數和什麼有關(說文解字第286課細說)6

(《雨巷》詩意)

因為這首詩的流行度很高,于是“彳亍”成了較為常見的生僻詞。讀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可以準确理解這個詞了。

(《說文解字》之286,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