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負盛名的“藥山”
"太白山上無閑草,滿山遍野都是寶。認得作藥用,不識任枯凋"。太白山中草藥久負盛名,被譽為“藥山”。初步統計太白山中草藥約600多種,屬國家管理的二類藥材有24種,如黨參、生地、黃蓍、貝母、茯苓、天麻、麝香等,占國管藥材總數的80%:屬全國名貴藥材16種,如麝香、鹿茸、天麻、熊膽等,占全國名貴藥材種類的47%。太白山區年産中藥材約100多萬公斤,産值達百萬以上。特别是以72個“七藥”為主的“太白山草藥”,在民間廣泛應用,享有很高的信譽。
“七藥” 的由來
太白山"七藥"多具有活血止痛、抗癌消腫、祛瘀除痹等功效,是秦嶺太白山藥用植物奇特而典型的代表。關于"七藥"的名稱衆說紛纭,明朝李時珍對"七藥"的理解是:"青其葉左三右四,故名三七"。太白山"七藥"被賦予了許多形象生動的名字,諸如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植物"大葉堇菜"、"金線重樓"、"大血藤"、"流蘇蝦脊蘭",分别叫做"寸節七"、"螺絲七"、"五花七"、"馬牙七";具有化痰,止咳,平喘作用的植物"水葫蘆七";能健脾化濕的植物"盤龍七";有消導功能的植物鸢尾又叫"青蛙七";具有滲濕利水功能的植物杓蘭,又叫"蜈蚣七"等等。
“七藥”曆史
早在1953年,美國就将太白"七藥"的桃兒七提純制成藥品用于抗癌,并載入美國《藥典》。現我國《藥典》收入太白"七藥"6種。太白"七藥"應用廣泛,功能奇特,已引起廣泛關注。經國醫腫瘤研究所數年多次研究論證,認為"七藥"是太白山藥用植物奇特而典型的代表。"七藥"最早載于1590年《本草綱目》草部第12卷之"三七",但其後的三百餘年發展極為緩慢,志著很少或無收載。本世紀60年代,太白山地區的草醫藥農将太白"七藥"編輯成草藥性賦和歌訣,在群衆中廣為流傳,才使"七藥"得以迅速發展。近20多年來,收載于書著中的太白"七藥"已達百餘種。
種類及分布
太白山“七藥”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據初步統計,太白山共有"七藥"149種(133植物種、16變種),隸屬于102屬、45科,涉及地衣、苔藓、蕨類及種子植物四大門類,但較集中于Liliaceae, Ranunculaceae, Polygonaceae, Umbelliferae等草本科,它們分布于闊葉林帶、針葉林帶和亞高山灌叢草甸三大植被譜帶,生長于各種生态環境下,在太白山地區分布很廣,蘊量頗豐,是一個巨大的中草藥天然寶庫。
根用藥
桃兒七:小檗科鬼臼,為名貴草藥,生于海拔2500~3300米的林下陰濕處,主産太白山、鳌山。
鐵牛七:毛茛科太白老虎草(别名鐵棒錘),為名貴草藥,生于高山頂、山坡草地、灌木林間,主産太白山、鳌山。
長春七:傘形科石黃風(别名長蟲七),生于山谷、山坡石隙,主産太白山、鳌山。
金牛七:毛茛科太白烏頭,生于高山荒坡陰濕地,主産太白山、鳌山。
朱砂七:蓼科毛脈蓼,生于山坡、溝地、灘地、亂石堆,主産太白山、鳌山。
紅毛七:小檗科類葉牡丹,生于海拔1600~2000米林下、陰坡草叢,太白縣各鄉鎮有分布。
荞麥七:蓼科翼蓼,生于海拔1800米左右山坡、溝岸、灌叢、太白縣各鄉鎮有分布。
人頭七:蘭科角盤蘭,生于海拔1600~2200米山坡,主産太白山。
太白三七:傘形科紅花芹,生于高山草地、林緣濕潤肥沃處,主産太白山、鳌山。
天王七:忍冬科蓮子藤,生于海拔2000米林下陰濕地,主産太白山、鳌山。
雲霧七:毛茛科秦嶺翠雀花,寄生于海拔1900~3000米山林樹梢,主産太白山。
拐棗七:毛茛科大葉升麻,生于山林半陰處,主産太白山。
麻布七:毛茛科穿心蓮烏頭,生于海拔1500~3300米山谷溪旁、山坡林下,主産太白山。
牌樓七:蘭科毛杓蘭,生于海拔1500~2800米林下、山坡。主産太白山。
算盤七:百合科算盤草,生于海拔2000~3000米山坡林下,主産太白山。
膀胱七:蘭科小花火燒蘭,生于海拔2500米左右山坡,主産太白山。
水葫蘆七:菊科圓葉草,生于海拔1400~2800米山坡灌叢、林下陰濕處,主産太白山。
九牛七:毛茛科黑兒波,生于高山密林,主産太白山、鳌山。
葫蘆七:菊科腎葉橐吾,生于海拔1800~2000米山坡草地潮濕處,主産太白山、鳌山。
根莖用藥
紐子七:五加科大葉三七,生于海拔1200~2800米林下、灌叢陰濕處,太白縣各鄉鎮有分布。
屍兒七:百合科延齡草,生于山坡、林下,主産太白山、鳌山。
盤龍七:虎耳草科秦嶺岩白菜,生于海拔2500~2800米峭壁石崖縫隙中,主産太白山。
窩兒七:小檗科山荷葉,生于高山陰濕處、雜木林下,主産太白山、鳌山。
青娃七:鸢尾科鸢尾,生于山坡、林緣,太白縣各鄉鎮有分布。
偏頭七:百合科鹿藥,生于林下、山坡陰處,主産太白山、鳌山。
蠍子七:蓼科珠芽蓼,生于海拔1500~3000米山坡溝畔、林下濕地,主産太白山、鳌山。
蜈蚣七:蓼科中華抱莖蓼,生于海拔1300~3000米山坡溝畔、林下濕地,主産太白山、鳌山。
朱砂七:蓼科血三七,生于中山草坡、林緣,太白縣各鄉鎮均有分布。
紅三七:蓼科支柱蓼,生于海拔1200~2500米陰濕山溝、溪邊草叢,主産太白山、鳌山。
竹根七:百合科開口箭,生于海拔1700米左右山地林下、山澗溪溝濕地,主産太白山、鳌山。
螺絲七:百合科金線重樓,生于海拔2000米左右林下陰濕處,主産太白山、鳌山。
扇子七:蘭科扇脈杓蘭,生于海拔1000~2000米山坡、林下陰濕處,主産太白縣黃柏塬鄉。
獅子七:景天科狹葉紅景天,生于高山坡,主産太白山。
金毛七:虎耳草科多花落新婦,生于山坡林下,太白縣各鄉鎮有分布。
全草用藥
鳳尾七:景天科香景天,生于海拔2300~3700米山坡、山梁石隙,主産太白山。
麥穗七:酢漿草科山酢漿草,生于林下較陰濕地,太白縣各鄉鎮有分布。
豬鬃七:鐵線蕨科鐵線蕨,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溪邊岩石上,太白縣各鄉鎮有分布。
蜂子七:水龍骨科氈毛石韋,生于海拔1200~2560米岩石上、樹杆上,各鄉鎮有分布。
雞血七:蓼科金線蓼,生于陰濕路旁、山谷、林下,主産太白山。
羊耳蒜:蘭科羊耳蒜,生于林下、荒灘,太白縣各鄉鎮有分布。
馬牙七:蘭科流蘇蝦脊蘭,生于高山林下,太白縣各鄉鎮有分布。
羊膻七:傘形科鵝腳闆,生于山坡陰濕處,太白縣各鄉鎮有分布。
景天三七:景天科景天三七,生于海拔1500~2600米山坡,太白縣各鄉鎮有分布。
白三七:景天科白三七,生于海拔1200~2800米林下岩石上、石隙,各鄉鎮有分布。
追風七:薔薇科水楊梅,生于海拔1300~2600米山坡、路旁、陰濕溝旁,各鄉鎮有分布。
寸節七:堇菜科大葉堇菜,生于山坡林下,太白縣各鄉鎮有分布。
小人血七:罂粟科白屈菜,生于海拔1200~2000米左右山坡凹地、路旁、水溝邊、石隙,太白縣各鄉鎮有分布。
太白山七十二種"七藥"
太白山七十二種"七藥"是秦嶺太白山中草藥的精華。每味"七藥"既可單味治病,也可複方組合,療效非常獨特,如鐵牛七、燈台七、桃兒七、屍兒七、頭發七、紅毛七、硃砂七、荞麥七、葫蘆七、鈕子七等。很多藥材名稱也具有特色,如依顔色命名的有"紅三七、黑三七、黃三七、白三七";以金屬命名的有"金刷巴,銀柴胡、銅棒錘、鐵牛七";以四季命名的"春白皮、夏枯草、秋菊花、冬青";以數字命名的有"一支箭、二色補血草、三角楓、四大天王、五股牛、六月霜、七葉一支花、八角蓮、九斤錘、十大功勞、百步還陽丹、千裡光、萬年青"等;以太白山起名的有"太白花、太白茶、太白樹、太白三七、太白貝母、太白米、太白鹿角、太白艾、太白紫苑、太白紅杉、太白杜鵑、太白麗參、太白洋參、太白人參、太白鳥頭、太白黃芪、太白韭菜、太白蔥、太白黃蓮、太白蓼"等;以動物起名的有"龍葵、虎杖、羊膻七、牛毛七、象樹枝、蛇倒退、雞尿藤、青蛙七、狗骨頭、魚腥草、鴨礎草、馬牙七、豬苓、蠍子七、獅子七、兔兒傘、螞蝗七";以形态起名的有"窩兒七、紅毛七、盤龍七、石豇豆、鐵絲七、四塊瓦、竹根七、偏頭七、雲霧七、石霜、天蓬草、金絲帶、獨葉草、紅石耳、黑石耳、爬山虎、四季青、卷柏、上天梯、葉上珠、空洞參、老龍皮、還陽草"等;以具有特殊療效起名的有"接骨丹、潤喉丹、止血丹、補血草、追風七、伸筋草、管衆、防風、偏頭七、尿溜溜、活血丹、見腫消";具有神話傳奇的有"劉寄奴、百步接骨丹、白馬桑、捆仙繩、大救駕"等。秦嶺太白山無論是高山、河道、山體,還是石崖、樹木上到處都是草藥的海洋,天然的藥庫。
太白山“七藥”功效
太白藥功用頗多,效果卓然,主要表現為:
(1)活血化瘀、止痛止血,用于跌打損傷、勞損、勞傷之症者如:金牛七、鐵牛七、茴香七及各種"三七"等。
(2)通淋利水、散瘀消腫,主要用于各種水腫,腹水之疾者如:麥穗七、獅子七、雞爪七。
(3)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療蟲蛇咬傷者如:黃花三七、燈台七、花腳七等。
(4)止咳化痰、平喘益氣、定神定志如:芝麻七、扁擔七等。
(5)健脾和胃、補血溫陽,主要用于胃疼、腹疼、瀉洩、痢疾者如:朱砂七、盤龍七、扣子七、疙瘩七等。
(6)滋陰補腎,活血調經,主要用于婦女月經不調,痛經之疾者如:頭發七、鐵絲七。
(7)治胃潰瘍者如朱砂七,治淋巴結核、淋巴瘤如:桃兒七、燈台七,抗菌消炎者如蠍子七、和尚七、秤杆七、五花七等。
太白草醫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形成了其獨特理論體系,其理論基礎是與中醫中藥理論一脈相承的。如草醫認為病有七因:風、寒、暑、濕、郁、損、衰;治療有七法:補、瀉、宣、通、理、散、收。也采用"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補瀉"、"陰陽五行"、"辨證論證"、"理法方藥"等學說。這些理論來源于實踐,又用于指導臨床實踐。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