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許多年前來北京工作時,私下和同事們閑聊,其中一位北京本地的同事就壞笑着問起:“喝過豆汁兒沒?”大家紛紛表示沒喝過,于是這位同事趕忙推薦大家去嘗嘗,沒喝過豆汁兒的人算不得地道的北京人!”
本來對美食十分感興趣的我,這次猶疑了一下,因為這位同事此時此刻的表情,讓我想起了在東北,哄騙第一次來遊玩南方的小夥伴的情景。當時我們都會說“冬天室外的鐵管是甜的,不妨舔一舔!”
雖然滿是疑惑,但豆汁兒卻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略帶神秘的印象,并生出了一場究竟的沖動,不過當時工作的繁忙,不多久便讓我将這件事抛到了腦後。直到後來陪來北京出差一位友人遊玩,朋友說到想吃正宗的北京小吃,讓我再次想起不妨去嘗嘗久聞其名的——豆汁兒。
便帶朋友去了位于鼓樓附近的老字号館子——姚記炒肝。點了包子,點了炒肝,自然還有豆汁兒。不一會菜就上齊了。近距離觀察了下這碗灰黑色液體,與豆漿不同,豆汁兒除了表面一層類似油脂物質,下面十分清澈,除此之外還有一股淡淡的臭味,這下我就明白當初同事為何會對大家問詢的目光,報之以壞壞的一笑。原來豆汁這味道,真是沒誰了!
但既然點了豆汁,就沒有不喝的道理,這點怪味絲毫難不倒我,于是我在友人驚詫的目光中大口喝下,起初确實在淡淡的酸臭味下難以下咽,但逐漸的裡面泛出的淡淡酸苦味就開始刺激味蕾,喝到最後竟有一種舒爽感,臉頰也出了層淡淡的細汗,似乎并不難喝。這就是我關于豆汁的記憶,酸苦後有種清爽感,這也難怪古時候老北京人,常将其作為解暑佳品。
關于豆汁的曆史關于豆汁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在追憶南宋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武林舊事》(見注釋1)中,就有類似豆汁的記錄:
杭州市肆擺賣的各種涼水有……椰子酒、豆水兒、鹿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
其中的豆水和苦水很可能就是如今豆汁的雛形,而後随着遼金興起,豆汁因其簡易的做法,和不易變質的特性,在北方遊牧民族中也開始流傳開來。這也就無怪乎,為何滿清旗人會回豆汁情有獨鐘了,因為對于他們已經有了幾百年的引用習慣。反倒是宋亡以後的中原地區,很多佳肴飲品逐漸消弭。其中也包括豆汁。直到滿清入關,才再次興起開來。
豆汁的原料是綠豆,是做綠豆粉絲的下腳料。在制作綠豆粉絲時,需要将綠豆打成漿沉澱後,下層為澱粉,上層汁液舀出再次沉澱并煮熟,便是我們喝到的豆汁了。之所以會用綠豆做粉絲,是因為在唐宋時期,諸如現在的澱粉高産作為馬鈴薯(土豆)和番薯(地瓜)尚未被引進到中國,同樣澱粉含量較高的綠豆,被用來制作粉絲等食材。
成書于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見注釋2)中記載,當時已經形成了綠豆與春谷、綠豆與葵、綠豆與蔥等糧菜作物輪作複種。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對綠豆的需求是十分巨大的。
說了這麼多,不成想小小的一碗豆汁,也有如此漫長的曆史,看似平凡的美食也有不一樣的故事。下次如果有朋友來北京,想嘗一嘗地道的小吃時,不妨帶她去老北京的早餐攤,點一塊芝麻醬燒餅,配上膠圈,加一碟蘿蔔幹,就着豆汁,的确很有老北京風味。
注釋1:《武林舊事》成書于宋末元初,是作者周密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而寫就的著作,全書共十卷,是如今研究南宋曆史的重要文獻資料之一。、
注釋2:《齊民要術》大約成書于北魏末年,是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