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飼料因素
豬飼喂發生黴變的飼料、飼料中粗飼料水平過高、突然更換飼料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發生脫肛。另外,豬食入過多的飼料,但沒有飲入充足的飲水,也可引起脫肛。
1.2 病理因素
豬在感染某些疾病時,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炎,導緻直腸受到刺激,從而發生脫肛。據報道,豬瘟非常容易繼發引起脫肛。另外,病豬發生便秘也會導緻脫肛,此外有時咳嗽由于腹壓增大,也可能引起脫肛。
1.3 物理因素
豬群飼養密度過大,豬舍比較陰涼、溫度低,豬群往往會出現紮堆,如果此時豬發生咳嗽,則非常容易發生脫肛。另外,豬飼養在坡度較大的定位欄當中,以及母豬生産過程中,都有可能引發脫肛。
2 臨床症狀根據病豬直腸脫出程度,該病可分為兩種類型,即輕微脫肛和重度脫肛。
2.1 輕微脫肛
病豬直腸脫出大約1~3天,長度在2~4cm左右,脫出部分呈血紅色,存在較深的腸皺褶,有時脫出部分會出現輕度擦傷或者咬傷。
2.2 重度脫肛
病豬直腸已經脫出較長時間,通常超過3天,直腸明顯水腫,呈暗紅色的球狀,質地較脆,創傷邊緣發生壞死、破損,但依舊能夠還納至肛門。
3 治療措施3.1 手術治療
3.1.1 保定
手術開始前,助手對病豬進行保定。若是仔豬,可用手将兩後肢倒立提起後保定,使其腹部朝外、脊背朝内,以便術者操作;若是中型豬,可用長繩将其倒挂後保定;對于大型豬,用多人同時進行保定。
3.1.2 清洗
病豬保定後,脫出部分先用0.1%~0.2%高錳酸鉀水或者1%生理鹽水進行仔細清洗,确保将附着的雜物完全洗淨。
3.1.3 剪潰
如果已經脫出較長時間,并發生水腫或者破潰,可用經過消毒的剪刀将破潰部分小心剪去,避免不可剪深,防止肌肉層被剪破;或者用消毒針将腫脹黏膜刺破,使水腫液流出,接着在脫出部分塗抹2%明礬水或者10%的生理鹽水用于收斂,或者撒适量的青黴素粉。
3.1.4 送入
術者從肛門口用一隻手的手指肚将脫出的直腸逐漸往裡送,同時另一隻手注意保護,防止送入後再次脫出,完全送入後,要立即用手将肛門捏住,或者用手掌在肛門處輕輕揉動一段時間。
3.1.5 縫合
如果脫出部分較少或者輕微水腫時,送入後可用雙股10~12号粗縫合線在肛門中部縫一針并打結,避免再次脫出;如果脫出部分較大或者發生嚴重水腫,可對肛門采取袋狀縫合法(即荷包縫合法)縫合,注意縫合時線不可收得太緊,并留有一個孔,适宜控制在手指大小,用于排糞。病豬肛門縫合後,要注意觀察排糞情況,防止出現意外。
3.1.6 拆線
病豬術後可按體重肌内注射2萬IU/kg青黴素,每天1次,連續使用2~3天;或者在後海穴注射2~5mL地塞米松和80萬~160萬IU 青黴素,每天1次,連續使用2~3天。通常輕者1~2天即可拆線,重者4~5天即可拆線。
3.2 治療新方法
通常對病豬采取縫合肛門法來避免直腸再次脫出,按這種方法治療康複率較低,需要較長時間,且具有較大的副作用,如影響排糞、食欲減退、症狀加重等。
通過長時間養豬實踐,研究出一種快速治療豬脫肛的新方法,該法操作簡便,費用較低,治療效果非常好。取20~50g石菖蒲、50~100g枯艾葉以及冰片粉少許,充分混合後使用粗紙卷成圓柱狀,然後使用漿糊粘住,烤幹即可使用。固定病豬後軀,先用生理鹽水将脫出直腸洗淨,接着撒布适量的消炎粉,然後點燃提前制好的藥柱卷,一段時間後吹滅明火,對脫出的肛腸表面用煙炙熏,通過刺激局部神經血管,可使脫出直腸收縮,最終逐漸自動複原,同時停止努責,基本不會再次脫出。
4 預防措施4.1 加強日常管理
夏秋季節氣溫往往出現較大變化,炎熱時要加強豬舍通風,注意防暑,寒冷時要加強豬舍保暖,這樣能夠避免發生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從而預防發生脫肛。另外,保持環境安靜、清潔衛生,調控飼養密度适宜,減少豬間持續相互啃咬肛門的情況。
4.2 合理飼喂
嚴格挑選配制飼料所用的原材料,要用品質優良的過篩玉米,并加入适量的防黴劑。安排專人負責飼料的儲存、運輸和保管,控制采購量适宜,避免長時間儲存而發生黴變。供給充足的青綠飼料,禁止飼喂過于粗硬的稭稈或者不易消化的飼料。料槽内剩餘的飼料要盡快清出,特别是濕料,避免滋生黴菌。另外,最好飼喂全價料或者在自配料中加入一些脫黴劑,避免含有過多黴菌毒素而引起脫肛。供給豬足夠的清潔飲水,夏季飲水溫度要适當降低,冬季避免飲水中不存在冰碴,且确保溫度适宜。
5 小結病豬在臨床治療中,盡可能不破壞或者少破壞直腸黏膜,當直腸黏膜發生比較嚴重的水腫時,可針刺成篩以使水腫液排出,經過一段時間再對直腸脫出部分進行整複。術後,肛門可采取荷包縫合,輕者經過2天左右即可恢複,重者經過大約1周即可康複。
為避免發生脫肛,要保持豬舍溫度适宜,避免飼養密度過大,防止豬間相互擠壓。豬群表現出呼吸道症狀時,要在症狀輕微時盡快給藥,注意禁止使用對直腸有刺激性的藥物,防止直腸發生水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