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馬汀
圖片來自網絡
身處齊國故地,頗受齊文化的熏陶,倍感由衷的親切與驕傲。且不說那“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的正史篇章,隻就一些妙趣橫生、流傳千古的典故逸趣,就令人感喟不已。
人們常說的歇後語或成語:“太公釣魚——願者上鈎”,就是從齊國的締造者和創始人——姜尚說起的。
姜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飛熊,東海許州(今河南許昌)人。其祖先曾受封于呂(今河南南陽西),故以封地為姓,人稱呂尚,又稱呂望,或姜太公。“太公八十遇文王”,被拜為軍師,稱之為“尚父”,亦稱“太公望”。後用為典故,表示有才能的人,時來運轉,得被重用。文王死後,太公繼續輔佐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為齊侯,成為齊國的第一代國君。《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于齊,齊為大國。”這就是齊國始祖姜太公。
不過,“太公釣魚”,是發生在封齊侯之前的事。元人《武王伐纣平話》記述:姜尚“直鈎釣渭水(今陝西寶雞附近)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鈎來。’”文王見他超俗不凡,奉為“尚父”,或“師尚父”。因此,就有了“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的說法。後來或作為歇後語,或作為成語分開來說,都比喻完全自願,毫不勉強的意思。明代葉良表《分金記·強徒奪節》:“自古道:‘太公釣魚,願者上鈎。’不願,怎強得他?”
關于姜太公的身世和經曆,《史記 齊太公世家》記載:“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gan遇合)周西伯(文王)。”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梁甫吟》有一段形象的概述:“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甯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可見,姜太公就是一個少時家貧,大半輩子在窮困中度過的“尋常人”。據說他五十歲在棘津(今河南延津縣)賣過飯,七十歲在殷商都城朝歌(今河南汲縣)屠過牛,八十歲到渭水直鈎垂釣,又十年“廣張三千六百釣”,才輔佐周文王。真是“大賢虎變愚不測”啊!
不過,姜太公大半生窮困潦倒,命運多舛。他的妻子馬氏受不了生活的煎熬,就離他而去了。待到姜太公被封為齊侯,前呼後擁地趕赴齊國時,路遇一個婦女跪在馬前啼哭。太公一看,正是他的前妻馬氏。馬氏叩頭請求恢複夫妻關系。太公讓人端來一盆水潑在地上,讓馬氏收起來。這怎麼可能呢?太公說:“像你那樣離去,還能恢複關系,那麼潑出去的水也能收回了。”這就是“覆水難收”的典故。
後來還有類似的傳說,有一出戲叫《馬前潑水》,戲的情節類似,不過,是講的漢代人家貧好學而後成名的朱買臣休妻的故事。
“覆水難收”,也叫“覆水不收”或“反水不收”。《後漢書·光武帝紀》:“反水不收,後悔無及。”唐李白《白頭吟》詩雲:“覆水再收豈滿懷,棄妾一去難重回。”又有《妾薄命》詩雲:“雨落不上天,水覆難再收。”這大概都出自姜太公的故事吧。
作者簡介:馬汀,生于1933年10月,淄博市張店區人。畢業于山東師範學院(今山師大)中文系。從1960年起先後在淄博六中、十一中任語文教師。淄博市首批獲得中學高級教師職稱的教師。先後發表教學論文、散文、詩歌等200餘篇,個人先後出版散文集《雜記與漫談》《打磨子轶事》《農民楊玉寬》《晚霞集》《牽手集》《冬天裡的收獲》等。
壹點号山東創作中心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