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張家口壩上的沽源,才知道壩上人有三宗寶,那就山藥莜面大皮襖。這裡要說的莜面,壩上人念叨起來,如親人般親切,因為莜面養活了祖祖輩輩的壩上人,那種情結已經深深地鑲嵌在了骨子裡。壩上有一首歌謠是這麼唱的:“藍天白雲風光好,壩上盛産三宗寶,你要問我哪三寶,山藥莜面大皮襖。壩上莜面好味道,降脂耐餓解疲勞,壩上莜面香天下,它是壩上的寶中寶,壩上的莜面寶中寶,一年四季離不了。”足見莜面在壩上人心裡的重要地位。
莜面是由莜麥加工而成,稱“裸燕麥”,俗稱“油麥”,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種植于西北、華北和内蒙古等地,已有兩千年曆史。清政府頒布屯墾戌邊後,大部分移民遷入沽源,莜麥自此在壩上安家落戶,而莜麥又是一種喜涼的植物,非常适合壩上的高原氣候。
莜面是壩上人的當家飯。作為主要食物,被巧手的大娘、嬸子、媳婦們,做出各種花樣翻新的品種,不僅吃多,風味也各有千秋。可以加工成莜面窩窩、莜面魚魚、莜面傀儡、莜面餃子、莜面拿糕、莜面饨饨、莜面三下鍋,還可做烙餅、煮魚、炒面、糊糊、燕麥片方便面等,相同的莜面,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味道,極大的豐富和滿足了壩上人的味蕾,解了壩上人的饑餓,圓了壩上人的肚子,讓每一個壩上人念念不忘,魂牽夢萦。
植物與人類一樣,是有性格的,莜麥的性格特點就非常鮮明,且與衆不同。在壩上,流傳着關于莜面“三生三熟”的說法,莜麥從種植到端上餐桌,要經曆三次三生三熟的過程。
莜麥收割好之後,拉到場院進行脫粒,脫下來的莜麥自然是生的,不能吃,這是“一生”;炒熟的莜麥磨成了莜面,又成了生的面粉,這就是“二生”;把莜面做成窩窩或者魚魚,又成了生的,這是“三生”。莜面還是中華食品中唯一的“三熟”食品。 一曰炒熟。即在加工面粉時須先把莜麥淘洗幹淨,晾幹水分後下炒鍋煸炒,待冒過大氣後,再炒至二分熟即可出鍋,上磨加工,籮出面粉。
二曰燙熟。即在和面制作食品時将莜面置于面盆内,一邊潑入開水一邊攪拌,緊接着用手将面盆内的塊壘狀莜面加水揉揣,達到“三淨”(手淨、面淨、盆淨)程度,再根據需要制作各種所需成型食品。三曰蒸熟。即把制成的莜面食品用蒸籠蒸熟,方可食用。屋子裡彌漫着莜面特有的香氣,莜面蒸熟了才真正的可以吃了。這樣的特性,這樣的做法,是别的糧食作物望塵莫及無法比拟的,印證了一句老話,百煉才能成鋼,不經風雨,怎見彩虹。
莜面還有一個特點則是耐餓,壩上人的口頭禅:四十裡莜面,三十裡糕,二十裡荞面餓斷腰。意思就是,吃了莜面可以走四十裡的路,吃了油糕可以走三十裡的路,而吃了荞面走上二十裡就餓得直不起腰了。
如此經餓的莜面,是因為莜面耐寒,富含高蛋白低碳化合物,含有不可溶的粗纖維,所以耐餓。壩上人對初次吃莜面的客人,總是善意的提醒:莜面吃個半飽飽,喝碗水水正好好,吃的太飽,胃就會漲得難受。
莜面好吃,湯很重要。壩上人對湯的做法頗為講究。最好的蘸料非羊肉蘑菇湯莫屬,羊肉要選新鮮的,切成小丁,搭配山裡的蘑菇,然後放蔥、姜、蒜、五香粉、鹽、味精,放在一起蒸熟,喜歡吃辣椒的可以放點紅辣椒,那種鮮香,聞之撲鼻,食之夠味,那是一種地道的壩上風味,彌漫在舌尖,逗留在心間,永遠不會忘記。
喜吃莜面不僅是壩上人幾百年的飲食習慣,而且一年四季吃法不同,各有風味。初春,新鮮蔬菜不多,而家庭腌制的酸白菜相對比較充裕,将腌酸菜浸泡後,切碎同豬肉或豬油、粉條、山藥、豆腐等燴出一鍋燴酸菜,把蒸熟的莜面窩窩、莜面魚魚、莜面饸饹放進燴酸菜碗内,再放一些油炸辣椒調拌着吃,兩碗進肚,身上頭上都出汗。
#扶貧達人在行動# #内蒙古山貨節# #山貨上頭條# #我要上頭條# @字節跳動扶貧 @頭條三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