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如何防治馬鈴薯幹腐病?
答:馬鈴薯幹腐病又名“枯萎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病菌侵染可發生在塊莖膨大期、收獲、運輸及種薯切塊過程中。初期薯塊表皮局部顔色發暗、變褐色,以後發病部略微凹陷,逐漸形成褶疊,呈同心環紋狀皺縮;後期薯塊内部變褐色,常呈空心,空腔内長滿菌絲;最後薯肉變為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縮、幹腐、變輕、變硬。剖開病薯可見空心,空腔内長滿菌絲,薯内則變為深褐色或灰褐色,最後整個塊莖僵縮或幹腐,不能食用。
(1)生物防治
哈茨木黴T22菌株能夠抑制作物的立枯菌核菌、腐黴等一些真菌的生長,用其處理種子,灌溉溫室土壤或進行溝施,能夠在作物根系的所有部位定植,且能維持很長時間,在溫室及田間具有明顯的防效。
(2)農業防治
加強田間管理,清除田間病株及枯枝落葉,減少土壤菌落。
(3)化學防治
① 種薯處理。用25% 适樂時種衣劑(咯菌腈)切種後包衣,每100千克種薯需100~200毫升的種衣劑,陰幹後播種;或好立克(43% 的懸浮劑,有效成分為戊唑醇)溝施,劑量為推薦濃度。
② 藥劑溝施。播種時溝施25%阿米西達懸浮液,每畝施用80~100 毫升,240 克/升噻呋酰胺懸浮液每畝施用130毫升。
③ 貯藏庫施藥。入庫前剔除病、傷薯,用224毫升好力克處理1噸種薯能防治貯窖期間的幹腐病。
馬鈴薯幹腐病為害症狀
塊莖病部橫剖面
來源: 光明網-科普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