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内容,僅供醫療專業人士參考,請勿自行操作!
導讀:生地黃發揮“明目”功效的常用藥對搭配。
01
生地黃 防風
二藥為養肝清肝,調肝明目的配伍。
對所收集的含生地黃方劑的藥物配伍研究結果顯示,生地黃發揮明目功效時與防風的配伍頻次和頻率(26.97%)僅低于與當歸(45.78%)和甘草(39.33%)配伍,可見其為明目的常用配伍。
生地黃甘寒質潤,入肝腎補陰血,清肝熱而明目,《名醫别錄》謂生地黃能“利耳目”。
防風辛散微溫,為風藥之潤劑,其性輕揚疏散上行,善升浮走表,随所引而上,故《湯液本草》曰:“治血,防風為上使”;《神農本草經》指出防風能明目而主“目盲無所見”。
生地黃和防風配伍,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機制相互加強明目功效:
1. 目為肝之竅,目疾的發生發展與肝的功能密切相關。
生地黃補肝腎陰血,清肝涼血,使肝得血養,肝熱得清;防風辛散入肝,可調肝疏肝,複肝疏洩條達之性,二藥養肝、清肝、疏肝并進,柔肝抑陽,遂“肝體陰而用陽”的生理特性得以發揮,肝血足而疏洩正常,肝之竅得養,不被火熱熏蒸,目可複常。
2. 二藥調肝的同時,防風還能以其升浮上行之性,引藥和肝腎陰血上達頭目,使該配伍更好地發揮明目功效。
此外,防風入脾可助脾升清之力,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防風助脾升清可使水谷精微和營血上輸而養目。
《醫學正傳》曰:“目得血而能視。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睛”,防風能以其“升”而助髒腑之精氣上注于目而增強生地黃明目之功。
3. 《神農本草經讀》曰:“邪風害空竅,則目盲無所見,……防風之甘溫發散,可以統主之。”
葉桂曰:“肝開竅于目,目盲無所見,在肝經之風也”,這些論述指出了無論外風還是内風,病位不離肝,可累及并表現在目,防風可疏散肝經風邪而明目,無論外風、内風,防風均可疏散,偏于治”風”之标;生地黃可養肝之陰血,抑肝之亢陽,清肝經之熱而治“風”之本。
二藥合用,補散結合,清散結合,對肝經之風邪可标本兼顧。
如《證治準繩》轉光丸治療“肝經血虛,風邪外侵,緻患雀目,青盲”,《銀海精微》決明散治療“肝腎陰虧,風熱上擾,眼見黑花不散”,均以生地黃與防風這一配伍滋養肝腎陰血以治本,又疏散風邪以治标,标本兼顧以明目。
可見,二藥相伍,甘寒之生地黃以其補、清,與辛溫之防風的升、散相合,一補一散,一寒一溫,補散結合,寒溫并用,補中有升,标本兼顧,通過多方面配伍機制共奏養肝清肝,調肝明目之功。
可用于肝腎陰虛,或肝經有熱,或肝風擾目之諸目疾。
若用于治療肝腎不足,肝經有熱之目暗,漏睛眵淚,眼見黑花,視物不明,混晴冷淚,翳膜遮障等,可配伍熟地黃、石斛、防風、枳殼、牛膝、杏仁,如《審視瑤函》加減地黃丸;
治療風毒上攻,暴作目腫,痛澀難開,眵淚不絕,可配伍當歸、羌活、薄荷、栀子、川芎、大黃、龍膽草等,如《古今醫統大全》洗肝散。
治療肝熱肺風合邪,上攻入目,而緻冰翳内障,瞳色堅實,白亮如冰之狀,無論陰處及日中視之,皆一般無二,其晴内有白色隐隐出于外,可配伍人參、五味子、知母、細辛、黃芩、桔梗、車前子、玄參、茺蔚子等,如《醫宗金鑒》冰翳還睛丸。
02
生地黃 細辛
為養血疏風、清熱明目的結構。
生地黃甘寒入肝,能養肝清肝而明目。細辛為辛溫發散之品,芳香透達,可上達巅頂,通利九竅,能疏風利竅而明目,《神農本草經》曰:“(細辛)久服明目,利九竅”。
眼科專著《秘傳眼科龍木論》明确指出“細辛辛溫,主頭痛腦動,益肝膽,通精氣,久服明目”;陶弘景亦認為細辛“最能除痰明目”,“安五髒,益肝膽,通精氣。”
眼部疾病的發生與外邪侵襲或者七情、飲食、勞逸等引起髒腑功能失調有關。
外邪侵襲尤以風邪為主,風為陽邪,百病之長,其性開洩,易犯于上,風性主動,善行而數變,易兼諸邪。
眼居高位,易受風邪之侵害,由于其他外邪常随其侵入人體而發病,故常為外邪緻病的先導。
《素問·太陰陽明論》曰:“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傷于風者,上先受之。”若風邪客于眼部,可發為羞明流淚,痛癢并作,胞睑腫脹,黑睛起翳等。
内傷眼病累及之髒腑總不離肝,因目為肝之竅,若肝血不足、肝經有熱、肝風内動,均可表現于目,此外,心、腎與目疾關系也較為密切。
生地黃甘寒質潤,入心、肝、腎,滋養陰血,又能清心涼肝;細辛辛溫走竄,上達居于高位之目竅,疏散外風,利竅明目,其氣輕而升浮,可載藥上達頭目,并可辛散浮熱、郁熱而助生地黃清心涼肝,取“火郁發之”之義。
故《本草綱目》曰:“細辛,辛溫能散,……取其能散浮熱,亦火郁發之之義也……辛能補肝,故膽氣不足、驚痫、眼目諸病宜用之。”
細辛辛溫性燥,配伍甘寒質潤之生地黃,則無傷陰助火之憂,且能散火助生地黃清熱之力。
二藥一寒一溫,一柔一剛,一潤一燥,相反相成。
以細辛之升散,引甘寒之生地黃,直達上焦,疏散風邪而無燥烈升散之弊;生地黃得細辛升散之性,既涼血清熱而不冰伏邪火,又可直達上焦病所治療眼目疾患,共奏養血疏風,清熱明目之功。
常用于治療風邪客于眼部之目眩,羞明流淚,痛癢并作,胞睑腫脹,黑晴起翳等;或肝血不足之目癢幹澀,視物昏花,夜盲;或肝熱肺風合邪之胞輪振跳,目赤腫痛、頭目脹痛等。
治療沖風淚出外障,可配伍茺蔚子、五味子、藁本、知母、黃芩、川芎,如《秘傳眼科龍木論》暖肺湯。
治療婦人肝血虛損,風邪乘虛而襲,而患頭風,每發必掉眩,如立舟車之上,可配伍青葙子、當歸、川芎、防風、荊芥、藁本、蔓荊子、半夏、石膏、旋覆花等,如《聖濟總錄》青葙子丸。
治療肝熱肺風合邪,上攻人目,而緻冰翳内障,瞳色堅實,白亮如冰之狀,可配伍人參、五味子、防風、知母、黃芩、桔梗、車前子、玄參、茺蔚子,如《醫宗金鑒》冰翳還睛丸。
若陰血不足或精血虧虛明顯而無熱象之視物昏花等,以熟地黃易生地黃配伍細辛可增強滋陰補血明目之功。
熟地黃與細辛配伍,細辛入腎經,可“通精氣”上達頭面通竅明目,以其辛散引熟地黃滋補之力上行頭目,并制約熟地黃之膩滞,共奏滋補肝腎,通竅明目之功,亦常用治肝腎不足,目失濡養之目疾,視物昏花,目暗不明,冷淚時出,黑風内障等。
治療肝腎不足或腎陽不足之不時淚下,可配伍枸杞子、山茱萸、白芍、五味子、巴戟天、車前子等,如《張皆春眼科證治》縮泉湯。
治療肝虛目暗内障,可配伍菊花、白芍、茯苓、防風、柴胡、柏子仁等,如《秘傳眼科七十二症全書》菊花補肝散。
此外,生地黃與細辛配伍還能疏風清熱,通絡止痛,為風火頭痛、牙痛的常用配伍。
細辛氣味香竄,升散之力頗強,宣洩郁滞,上達巅頂,善治頭面諸疾,為通竅止痛之要藥,有較好的祛風止痛,通竅止痛,通絡止痛之功,《本草綱目》曰細辛可療“諸風寒、風濕、頭痛”;
幹地黃性味甘寒,善于滋陰清熱涼血止血,又可逐血痹。
二藥伍用,共奏疏風清熱,通絡止痛之效。故用于治療風火上攻所緻的頭痛、牙痛、口舌生瘡諸症,療效頗佳。
代表方如《聖濟總錄》治牙痛的地骨皮湯、《太平聖惠方》的生地黃散等。施今墨老先生治療風火頭痛牙痛習用大生地6~10g,細辛1~3g,可供參考。
細辛通絡止痛之功較強,為少陰經藥,亦可和熟地黃相伍而奏補腎強腰,祛寒止痛之功。
熟地黃味甘性微溫,補血生津,滋養肝腎。細辛味辛性溫,辛散溫通,發散風寒,祛風止痛,溫肺化飲。
細辛辛溫香竄性烈,既能發散在表之風寒,又能祛除入裡之寒邪,“具通血閉,開結氣,洩郁滞之功”。
細辛散寒邪,宣郁滞,通經脈而舒達百節,為治療風、寒、濕邪留滞肝腎,潛筋伏骨,痹着經脈,導緻筋骨、經脈、肌肉拘攣、痹痛、麻木的聖藥,《神農本草經》曰:“(細辛)主……百節拘攣;風濕痹痛。”
《本草經集注》記載了細辛能“通精氣”。
細辛輕浮上升,辛散而燥,容易傷正;熟地黃質地滋膩,易于助濕。
熟地黃以守為主,細辛以走為要。二藥配伍,一走一守,潤燥并用,補散兼施,熟地黃之甘潤可制細辛之燥散,使之散而無過;細辛之辛散能去熟地黃之呆膩,使之補而不滞,互制其短而展其長,共奏補腎強腰,祛寒止痛之妙用,适用于腎虛腰痛。
施今墨老先生喜用該配伍治療腰痛,不論腎虛腰痛,還是風濕腰痛,偏于陰虛者,均常使用,習用熟地黃6~12g,細辛1.5~3g。
03
生地黃 車前子
二藥為補益肝腎,清肝明目的常用組合。
生地黃能補養肝腎,清肝明目。車前子性寒,歸肝、腎、肺、小腸經,能清瀉肝火而明目。
《名醫别錄》謂車前子能“明目療刺痛”,《藥性論》曰:“(車前子)能祛風毒,肝中風熱,毒風沖眼目,刺痛障翳。腦痛淚出,去心煩熱。”
二藥配伍,補清相合,既能補益肝腎陰血,又能清瀉肝經火熱,涼潤肝經之血熱,使“目受血而能視”,“肝和則目能辨五色”,共奏補益肝腎,清肝明目之功效,可用于治療肝腎不足、肝火上炎之目疾。
生地黃與車前子均性寒,故清肝熱強于補肝腎,常用于肝經火熱之目赤腫痛,目眵色黃量多等,可配伍清熱涼肝明目之品合用。
如《本草述鈎元》曰:“(車前子)同生地、甘菊、玄參、密蒙花、連翹、黃連、柴胡、生甘草,治暴赤目痛。”
治療肝經實熱,黑睛生赤絲,烏氣籠罩瞳,可配伍龍膽草、木通、澤瀉、黃芩、當歸等,如《眼科闡微》瀉肝湯。
若肺盛肝虛,肺火克肝,白晴紅赤,羞明流淚,結豚青睛者,可配伍銀花、酒黃芩、赤芍、當歸、茺蔚子,如《張皆春眼科證治》清肺養肝湯。
若陰虛肝熱之内障日久,可加麥冬養陰清熱,如《太平聖惠方》治内障方。
若用于肝腎陰虛或肝血不足之雙目幹澀、目暗翳障、視物不清、視力減退等症,可以以熟地黃易生地黃來配伍車前子。
熟地黃配伍車前子,滋補肝腎之力增,且二藥一補一瀉,動靜相合,熟地黃膩滞之性得車前子之通利,滋補而無膩滞之慮。
臨證可酌情再加滋補肝腎之品,如枸杞子、麥冬、沙苑子、菟絲子等合用。
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駐景丸以熟地黃、車前子、菟絲子治療肝腎俱虛,眼常昏暗,多見黑花,或生障翳,視物不明,迎風流淚。
生地黃甘寒涼血止血,養陰生津;車前子甘寒滑利,能清利濕熱,利水通淋,為治淋要藥。
《醫學啟源》曰:”(車前子)主小便不通,導小腸中熱。”二藥合用,能涼血止血,利水通淋,且清利中能養陰生津,清利而不傷陰。
常用于治療血淋或尿血,故《得配本草》曰:“(生地黃)和車前汁,治血淋。生地黃通血脈之源”,可配伍海螵蛸、茯苓、側柏炭,如《經驗良方》神效湯。
若大病之後,小便不通,脹甚欲死者,可配伍麥冬、劉寄奴同用,如《辨證錄》廣澤湯。
治療孕婦小便淋漓澀痛,脈數,可配伍黃芩、甘草梢,如《醫略六書》車前飲。
内容來源:《至陰之品-地黃說》
主編:李衛民、鄧中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