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雀鳝、草地貪夜蛾、紅火蟻……随着更加頻繁和密集的人類活動,外來物種造成入侵危害的現象也越來越多,看得見的生物、看不見的微生物,給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物多樣性等均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二十大報告明确指出“加強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來物種侵害。”近兩年,我國先後通過實施了《生物安全法》《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等,以應對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侵害。農業農村部牽頭于今年啟動了全國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以期摸清底數,研判風險,促進防控。在未來,如何更進一步加強外來入侵物種侵害的防控?新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劉萬學。
防控外來物種入侵,是生物安全的一部分
新京報:近年來,外來物種入侵的現象,屢屢引發普遍關注,物種入侵會造成哪些嚴重的危害?
劉萬學:外來入侵物種防控是國家生物安全工作的一部分,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損失包括很多方面,如導緻農林牧漁等産業減産減收。像2019年入侵的草地貪夜蛾,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遷飛性重大農業害蟲,原産于美洲地區,2016年在非洲尼日利亞等國暴發并對玉米造成嚴重危害,2018年入侵印度等亞洲國家,2019年1月入侵我國雲南地區;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草地貪夜蛾随後已擴散至我國27個省份,對我國玉米産業造成嚴重威脅。外來物種入侵還可能給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的威脅,如前一段時間關注度很高的鳄雀鳝,因為在我國自然界沒有天敵,可能給自然水域生态系統、漁業生産造成嚴重的威脅。此外,物種入侵還可能影響到國際貿易、生态環境等多方面的問題,比如防治外來入侵物種,往往要用到化學防治的方法,會增加農藥的使用量,對生态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此外,通過貿易傳入的檢疫性有害生物,也可能影響到農産品進出口。
廣州番禺區老漁友自珠江釣起後養了15年的鳄雀鳝。資料圖
新京報:外來物種入侵是否也可能給人類本身造成威脅?
劉萬學:一些外來入侵物種,确實可以威脅人類健康,如豚草,一旦發生,不僅會侵占其它本地植物和作物的生存空間,它的花粉還可能造成人類花粉過敏,且難以治愈。再如長刺蒺藜草,它生命力非常強,繁殖擴散速度快,不僅與其它植物和草地牧草争奪光、水、肥,抑制其它植物的生長;它的果實有刺,對畜牧都會造成危害。再比如紅火蟻,被全球公認為百種最具危險入侵物種之一,取食農林作物種子、果實及根系,築巢會引起電線短路或設施故障,叮蜇人畜會造成灼傷疼痛甚至休克和死亡,在城市公園綠地、農田、林地、江河堤壩以及城鄉垃圾場、撂荒地都有分布危害。
物種入侵是全球現象,有些可造成巨大危害
新京報:外來物種入侵現象似乎越來越頻繁,是否如此?
劉萬學:随着人類活動的日漸頻繁和密集,物種在地域間、國家間的交流和傳播也變得更快、更頻繁。外來入侵物種在全球範圍的擴散還呈現繼續上升趨勢,遠遠未達到飽和。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外來物種都會造成入侵現象,判斷外來入侵物種有兩個基本的标準,一個是外部境外傳入,一個是造成危害。同時,入侵往往具有地域特征,同一物種,在不同的地方,可能出現完全不同的發生發展趨勢。在有些地方無法生存,在另外一些地方,就可能快速擴散蔓延,造成嚴重危害。根據統計,全球目前造成入侵的物種,大約有三萬多種。而随着人類活動日漸頻繁和密集,物種在不同地區之間的傳播、入侵趨勢也在不斷加快,在未來,可能會變得更頻繁,這是必然的現象。國際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外來入侵物種在全球範圍的擴散還呈現繼續上升趨勢,遠遠未達到飽和。
新京報:從目前看,物種入侵給我們造成了哪些嚴重的危害?
劉萬學:外來物種入侵農業、林業、自然保護區等生态系統,每年造成的損失逾2000億元。具體來說,以草地貪夜蛾為例,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主要危害玉米、高粱、甘蔗、谷子、小麥等19種作物以及5種雜草。而來自雲南的實驗數據顯示,在百株玉米上有173頭幼蟲時,可造成玉米53%的産量損失,幼蟲密度高的時候,有可能造成絕收。還有紅火蟻,已在我國12省(自治區、直轄市)大規模擴張。再如馬鈴薯甲蟲,是一種毀滅性檢疫害蟲,也是威脅糧食安全的外來入侵物種,它的危害極其嚴重,從幼蟲到成蟲都會取食馬鈴薯的莖葉,造成減産甚至絕産。自1991年馬鈴薯甲蟲入侵我國新疆地區以來,過去三十年中,一直被控制在新疆地區。但近幾年,曾在黑龍江與俄羅斯交界附近區域發現該蟲。
草地貪夜蛾。顔曉蕊 攝
入侵物種種類複雜多樣,有多種傳入擴散途徑
新京報:當前,我國面臨怎樣的物種入侵危險?
劉萬學:目前,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2013年,農業農村部(原農業部)就發布了第一個國家性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名單,叫做《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第一批),共有52種入侵物種,包括紫莖澤蘭、少花蒺藜草、水葫蘆等入侵植物,也包括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牛蛙等入侵動物,還包括美國白蛾、桔小實蠅等有害昆蟲,以及大豆疫黴病菌、番茄細菌性潰瘍病菌等有害病原物。生态環境部(原國家環保總局)與中國科學院也先後聯合發布《中國自然生态系統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有71種。2022年,由農業農村部牽頭,自然資源、海關、環保、住建及林草總局等部門協同參與下,我國啟動了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包括踏查、面上調查和重點調查等。近年來發現的草地貪夜蛾、鳄雀鳝等入侵物種,都在普查範圍内。
非洲大蝸牛。廖祖興 攝
新京報:外來入侵物種,都從哪些途徑傳入我國?
劉萬學:外來物種入侵的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種是自然傳播。比如一些入侵雜草和病原菌通過水流、風等傳播,再如昆蟲的遷飛,如草地貪夜蛾就是遷飛到我國的。第二種是人為傳播。有些是以前人們作為有益生物而人為引種的,引種原本是為了利用它們的某種價值,沒想到有的物種會變成入侵物種。如水葫蘆,最早是作為豬飼料引進的,但後來慢慢不用了,這種植物在野外大量繁殖,排斥其他植物,破壞水域生态環境。再如加拿大一枝黃花,最早是作為觀賞花卉引進的,也造成了入侵現象。第三種是通過貨物貿易或人員流動等方式無意傳播擴散。一般都是在貿易的商品、貨物、貨物包裝、運輸工具中發現的病原物、昆蟲、草種等。
多種防控措施并行,早發現早預防是重點
新京報:在我國,對入侵物種有哪些防控措施?
劉萬學:多年以來,我國已經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預警監測、檢測識别、阻截防控的鍊式防控體系。如對一些潛在入侵物種,提前預警、判斷風險,做出是否有進入我國的風險,進入後可能造成怎樣的危害研判。同時還會對跨境跨區域的入侵物種,研發快速檢測技術,建立區域監測網絡,建立阻截帶,一旦發現,便通過各種方式應急防控。對已經傳入且大面積發生的入侵物種,通過各種防控措施,控制降低發生與危害,阻截擴散。再如對檢疫性有害生物,通過嚴格的檢疫措施,最大可能地降低進入我國的可能。總體來說,在入侵前進行監測、預判,對已入侵的防止擴散,對定居的強化治理。2021年1月20日,農業農村部聯合自然資源部、生态環境部、海關總署、國家林草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方案的通知》,必将進一步有利于推動外來入侵物種防控。
新京報:在未來,你認為還有哪些需要加強的工作?
劉萬學:防治外來物種入侵和危害,監測預警、擴散阻截、應急處置、綜合治理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加強。其中,尤其需要突出風險防範、關口前移、源頭治理,突出“治早、治小、治了、治好”的防控策略,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治理”,因為外來入侵物種一旦真正入侵并擴散蔓延,治理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從這個角度看,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風險預判預警機制,如建立入侵物種風險預警的大數據庫,掌握入侵物種實時動态,哪些物種有可能入侵,它們從哪些地方進來?通過什麼樣的方式進來?都要有預判。另一方面也要預判的是,這些物種入侵後會在哪裡定居生存、可能往哪些地方擴散,會對哪些作物、環境造成危害,危害有多大等。有了這樣的預警機制,我們才能更好地判斷物種入侵的風險,并最大可能的做好阻截、治理的準備。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唐峥 校對 王心
劉萬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農業農村部外來入侵生物防控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創新中心主任,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常務副主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