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有些食物看着吃着都挺好,偏偏被名字耽誤了
比如,山西特色面食——貓耳朵。
沒見過的人肯定要說,貓貓這麼可愛,為什麼要吃它的耳朵!
其實它是用手撚成的,形如貓耳的小巧面片,與菜肉燴成熱乎的一鍋,那滋味可撩炸咧!
又比如,台南名小吃——棺材闆。
乍一聽好瘆人呀,但好奇心又瘋狂作祟。
原來就是挖空吐司往裡填菜,外酥脆裡鮮甜,還能讨個“升官發财”的口彩。
還有,廣東梅州特色——老鼠粄。
光聽這名字,估計又要被說,你們廣東人什麼都敢吃。
冤枉呀,人家隻是長得有幾分像老鼠尾巴的大米粉條!
既然都鋪墊到這裡了,不再來一道類似的美食,就說不過去了——蘇耗子
蘇耗子,是一道東北特色糕點。
跟粘豆包、粘火燒類似,都是糯叽叽又帶餡兒的滿族傳統食物。
圓滾滾胖乎乎的小團子,外面裹一片蘇子葉,形似撅起屁股的小耗子,才得此接地氣的名字。
從食材和制作上來看,蘇耗子可以理解為裹了紫蘇葉的粘豆包。
所以蘇耗子也叫蘇葉饽饽、蘇葉糕、蘇葉幹糧。
從前滿人野外捕獵、征戰,特愛攜帶這種粘食作幹糧,耐存儲,吃着省事又扛餓,怪硬核的。
後來逐漸成為普通人家的居家主食、逢年過節必備糕點。
蘇子葉瘋長的夏秋時節要吃,滿族族慶日頒金節要吃,臨近過年“蒸冬”更要吃!
外皮由粘高粱米面或糯米面搓成,裡頭包着香甜不膩的紅豆餡兒。
吃到嘴裡,軟糯又帶些許勁道,而後陷入溫柔的甜蜜裡,很是治愈~
最特别的當屬底下墊着的新鮮蘇子葉,既防粘,又平添一份沁人心脾的植物清香。
紅豆餡兒最好有入口即化的綿密,又帶點顆粒感,還不能過甜而掩蓋豆子的清香。
我用了高壓鍋來煮,用時短、易出沙、水分少,方便炒成團。
推薦用黃油炒豆餡,吃起來會有一股淡淡的奶香,比豬油炒要清淡,又比豆油炒要醇厚。
面皮以東北江米面揉成,比水磨糯米粉吸水性更強,蒸熟後不會軟趴趴,口感更有韌勁兒。
用半燙面的手法來和面更好,柔軟而不失筋性。
擔心大家把控不好,今天的方子用的是40-50度溫水燙面,也能很好成型。
經典莫過于紅豆餡,但也不妨拓展一個秋日限定南瓜餡,咬一口還會爆漿!
蒸好的南瓜碾碎,再加煉乳、砂糖炒幹即可。
一次多做些,封存在冰箱冷凍層,接下來兩周的早餐、下午茶都有着落啦~
我這個顔控,還用果蔬粉調了個香芋紫,看着更讨喜了!
- 蘇耗子 -
[ 食材 ]
粒粒紅豆餡:紅豆100g 清水350g 細砂糖30-50g 食用油/無鹽黃油10g
糯米皮:江米面300g 溫水(40-50度)210g 細砂糖20g 食用油 紫蘇葉
此配方可做15-16個蘇耗子
1大勺=1 table spoon=15ml
1小勺=1 tea spoon=5ml
[ 食譜 ]
1.紅豆用溫水浸泡30分鐘,瀝幹水分,放入冰箱冷凍一夜
2.第二天,高壓鍋放入冷凍的紅豆,紅豆3.5倍清水,大火上汽後轉小火壓25分鐘,壓好的紅豆可輕松碾開,鍋裡沒過多水份
這個方子煮完的紅豆容易起沙,水份不多,容易炒成團
3.紅豆倒入鍋中,加入30-50g細砂糖、10g黃油/食用油搗碎,開小火翻炒至糖融化,紅豆成團,大約需要3-5分鐘,粒粒紅豆餡完成
4.煮好的紅豆冷藏晾涼,再分成15g小團
5.紫蘇摘下葉子,清水洗淨後晾幹水份
6.300g江米面加入20g細砂糖拌勻,再加入210g溫水(40-50℃)調成絮狀,揉成偏硬的面團,分成30g小團,加蓋濕布防止風幹
也可用水磨糯米粉替代,其吸水性差,水份減少10-20g,口感偏軟,沒江米面勁道
7.糯米皮揉圓壓扁,填入豆沙餡收口,搓成長條,用紫蘇葉包裹
8.包好的蘇耗子放入上汽的蒸鍋,蒸10分鐘,出鍋晾涼後跟紫蘇葉一起食用,晾涼密封冷凍保存,夏天2周,冬天1個月
掀開鍋蓋,伴着騰騰的熱氣,小團子擠擠挨挨,一個個出落得剔透可人,暗紅色豆沙餡若隐若現。
屋内彌漫着谷物的芬芳,迫不及待拿起一個捏在手上,一種穩穩的幸福感便自然生發。
入口軟乎乎,一咬拉得老長,哏啾啾的可勁道。
甜甜的、沙沙的紅豆餡也席卷而來,帶着微微的顆粒感,賊滿足。
除了唇齒間的甜蜜柔軟,還細細嚼出了清爽的蘇子葉,平衡了粘膩。
嘴巴吧嗒着,舌頭咂摸着,口中的豆香、奶香、蘇子清香久久不散。
秋分過後,風幹物燥,也不忘煮上一壺小吊梨湯配着吃,甭提多舒坦了!
這簡單質樸的美味,是東北人最柔軟的鄉愁。
每每入冬,東北媽媽就會蒸好一屜屜豆包,端到戶外的天然大冰箱凍硬,再倒入大缸裡頭封存起來,可以吃到開春。
估計許多人都能從這蘇耗子裡,看到自個家鄉糯食的影子。
比如四川的葉兒粑,兩廣客家人的糯米糍粑,潮汕閩南的糯米粿……皆萬變不離其宗。
正是不同的叫法,賦予了它獨屬當地的特色。
民間命名簡單粗暴,建議大家聽到名字後,先不要退避三舍,多點耐心才不會錯過美味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