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身份号碼”是針對人的号碼。以前叫“社會保障号碼”,15位。1999年修訂GB11643國家标準改稱“公民身份号碼”,由18位數字組成,其中第18位比較特殊,有些天選之人的身份号碼是X,代表數字 10。
新的身份證号碼将公民出生日期由6位數字表示改為用8位數字表示,其中4位數字表示年份;在最後新加1位數字作為數字檢驗碼;但是前6位數字一直是行政區劃代碼。行政區劃代碼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國家标準(GB/T2260-80,82,84,86,88,91,1995,1999,2002,2007共十個成文标準),2007年以後由民政部每年彙總該年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民政部通過的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變更,發布該年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不再出台成文标準。其中第1、2位表示省級行政區,第3、4位表示地級行政區,第5、6位代表縣級行政區。
台灣地區與港澳地區未展示
最開始時候,大行政區是根據軍分區規劃設置的,後來為了方便中央領導,便取消了大行政區的劃分。不過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天氣預報的播報模式還是按照華北、西南這類詞彙播報的。
公民身份号碼的編碼規則為國标:GB 11643-1999
總結起來編碼規則如下:
1~6位,身份證賦碼的時候(一般是出生)賦碼所在地的行政區劃;
7~14位,出生日期(yyyymmdd格式);
15~17位,順序碼,001~999,其中奇數分配給男,偶數給女。第一代身份證首次賦碼時,将990~999留下備用,專門賦給百歲老人,現在已經停了;
18位,校驗碼(值得注意的是,X不是英文的“X”,而是羅馬數字的1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