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達·芬奇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家、畫家。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其傑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作品,體現了他高超的藝術造詣。然而,不知從何時起,網上流傳着名為“達芬奇睡眠法”的睡眠方法,讓這位藝術大師成了人們學習的榜樣。
相傳,達·芬奇每工作4 小時就去睡15~20 分鐘,這樣一天下來,隻需睡2 個小時左右,還能餘下大把時間從事創作,并保持充沛的精力。
而網上盛傳的達·芬奇睡眠法認為:人每隔4 個小時小睡15~20 分鐘,夜晚就可不必進行長時間睡眠。如此,每人每天隻需睡6 個“15~20 分鐘”就夠了,加起來少則1.5 小時,多不過2小時。
記者查詢發現,這種睡眠方法其實是一種多相睡眠,意思是把完整的睡眠時間分割開來。不少人都希望通過它來縮短睡眠的總體時間,同時人的精神狀态卻可以和連續睡9 個小時的單相睡眠差不多,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工作和學習。
然而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神經外科博士周倩看來,這種睡眠方法并不科學。周倩表示,我們的大腦根本無法适應“ 多次打盹”的睡眠模式。我們的生物節律是雙相而不是多相的,這決定了我們的身體總是傾向于一個整塊的睡眠時間。而試圖利用多次短暫的打盹來減少睡眠總量的做法,會讓睡眠不同階段的時間都縮減,擾亂生物節律,最終可能會造成類似睡眠剝奪和睡眠節律紊亂症的負面效果,例如身體和心理的機能減退、焦慮和緊張感增強、免疫功能降低。
在近日發布的4 月科學流言榜上,記者看到達·芬奇睡眠法也是榜上有名。文章指出,到目前為止,并沒有科學證據表明達·芬奇睡眠法就是達·芬奇提出來的。達·芬奇本人是否按照此方法進行睡眠也無從考證。
文章強調,特殊時期或者短時間内用此方法或許可行。比如戰争時期,人的确可以做到24 小時、36 小時,甚至48 小時不眠不休,但那隻是特殊情況下的應激反應,不能成為常态,不具備科學性和普遍性。而且随着時間的延長,人的認知和判斷能力都會大打折扣。當我們無法保證一次完整的6~8 小時睡眠時,稍稍打個盹的确可以緩解疲勞,但是持續地采取這樣的方法進行睡眠,并不能達到傳說中的高效休息。而且,想用打盹代替睡眠從而增加工作時間,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