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上萬公裡的抗疫志願者之子漏鬥胸急待手術,請援助”。7月23日,一則求助信息引發關注。
發起人是李司軍夫婦,他們8歲大的兒子李晟源自幼患有漏鬥胸,胸骨向内凹陷逐漸壓迫心髒。一周前,他們前往北京兒童醫院治療時,醫生告知,“孩子已經8歲了,必須進行手術”。
做漏鬥胸手術需要植入鋼闆。李司軍說,手術費用約7萬元,術後取出鋼闆還需5萬元左右,他們沒有積蓄,和親友借了錢作為手術押金,7月22日,在朋友的勸說下進行網絡籌款。
“很抱歉以這種方式出現在朋友圈裡。”李司軍在轉發時配文說,7月初,他還是以一名抗疫志願者出現在公衆視野。疫情以來,他跟随志願者團隊先後趕往武漢、吉林、北京等地,行駛了7000多公裡,“就去支援疫情最嚴重的地方。”
李司軍回憶,今年3月支援武漢期間,妻子就曾打來電話,提及孩子難受的次數明顯增多,勸說他早日回家給攢手術費。 “隻是邁上志願的隊伍,就很難退出。在一個地方做完還有下一個地方,我隻能把家裡的事先忍一忍,就一直拖到了現在。”
7月23日,李晟源主治醫生告訴新京報記者,孩子昨日已順利完成手術,目前恢複良好。
李司軍與小兒子李晟源。受訪者供圖
父親
8歲大兒子患漏鬥胸急需手術
李晟源在1歲時被診斷為漏鬥胸,從小胸骨向内凹陷,體力也比别的孩子差。
李司軍說,這兩年孩子的病情持續加重,“要是隔幾天不吃藥,他就呼吸困難了。漏鬥胸壓迫心髒,現在心髒有點錯位了,脊柱也有些彎曲。”
此前醫生曾告訴他們,5到8歲是做漏鬥胸手術的最佳時間,因為孩子這個時期的恢複能力強。李司軍提到,他退伍後一直做電焊工,妻子沒有工作,隻能勉強維持家庭生活,孩子的手術就一直在拖着。
李晟源今年已經8歲了,難受的次數明顯增多。7月17日,母親曹麗麗獨自帶着他來到北京兒童醫院治療。她回憶說,醫生檢查後直接說了兩個字,“手術”。
今年6月,李司軍跟随志願者車隊來到北京新發地進行消殺工作,這次在醫院附近的酒店和妻子、孩子彙合。“因為疫情我一直在外做志願者,離家幾個月了,沒想到是因為了給孩子治病相聚。”
做漏鬥胸手術需要植入至少兩塊鋼闆,而一塊鋼闆要近2萬元。李司軍說,他們沒有存款,家裡還欠着幾十萬的外債,隻好和親朋好友借錢,總算在5天内籌集到5萬元的手術押金。
李司軍夫妻二人在籌款平台上發布的求助故事。截圖
求助者
籌款12萬元作為治療費用
是否要進行網絡籌款,李司軍很猶豫。他說,總覺得自己作為志願者,不應借此博取大家的愛心。直到有朋友來醫院勸說,“你遇到困難了,大家幫你,你還可以繼續做志願者回報社會。”
7月22日上午10時許,李司軍和妻子在水滴籌發起籌款,所需金額為7萬元,并發表名為“逆行上萬公裡的抗疫志願者之子漏鬥胸急待手術,請援助”的求助故事。
求助文章中提到,李司軍自今年2月份疫情暴發以來,作為志願者先後趕往武漢、綏芬河、牡丹江、吉林舒蘭、北京,曆時5個月,行程上萬公裡。在此期間,妻子在家照顧孩子,家裡無經濟收入,無法支付孩子漏鬥胸手術費。
不到兩天時間,他們已籌集到7萬餘元,有上千人伸出援手。
“我們原本的籌款目标是7萬,作為手術費用。”李司軍說,但昨天手術完成後,醫生說後續取出鋼闆,還需5萬元左右的費用,所以他們又把籌款目标改為12萬元。
7月23日,李晟源的主治醫生告訴新京報記者,孩子昨天下午順利完成了漏鬥胸手術,恢複狀況不錯。“漏鬥胸會導緻胸壁畸形,如果不及時做手術,會對外觀産生影響,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嚴重的漏鬥胸甚至會影響患者的心肺功能。”
李司軍提到,早在今年3月左右,他在武漢做志願者期間,妻子就在電話裡告訴他,兒子難受的次數明顯增多,勸說他早日回家給孩子攢手術費。
他一邊為孩子的病情擔憂,一邊又放不下自己的志願者工作。李司軍說,“一邁上志願的隊伍之後,很難退出,因為你在一個地方做完志願者還有下一個地方,我隻能把家裡的事先忍一忍,就一直拖到了現在”。
李司軍在牡丹江紅旗醫院做志願者。受訪者供圖
志願者
“就去疫情最嚴重的地方”
李司軍是黑龍江人。今年2月,疫情來襲時,他本在自家小區門口做站崗的志願者,負責在門口為居民測溫、查出入證。站崗兩天,他又從網絡上看到武漢虎哥車隊的志願者招募信息,決定報名支援, “在家做志願者還不如去一個能幹更多實事的地方”。
2月25日,李司軍帶着四處借來的1萬塊錢,瞞着家裡所有人,租了個車,獨自開車前往武漢。
車已經駛出五、六百公裡後,李司軍才把提前給妻子編輯好的短信發送,“我當時跟她說如果我回不來了,一定要照顧好兩個孩子,給小兒子治好病”。2月27日晚上,李司軍行駛了2600多公裡後,終于抵達武漢,第二天便加入到車隊的志願者工作中。
李司軍說,車隊隊員負責接收那些運輸到武漢的防護服、口罩等物資,再把物資配送給22個醫療隊。有時,車隊還會負責幫社區居民采購一些生活必需品。
那段時間十分忙碌。他們都是随時待命,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 “吃飯有時候都趕不上,更别說睡覺了”。 李司軍提到,但每次居民隔着圍欄對他說“辛苦了,謝謝幫助”的時候,他就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武漢疫情有所好轉後,李司軍跟随車隊繼續去疫情嚴重的地區做志願者。他開車先後前往綏芬河方艙醫院和牡丹江紅旗醫院,負責病房内的消殺工作。綏芬河離李司軍家隻有27公裡,但他仍然不能回家,“我是從武漢回去的,回去就要隔離,也怕傳染給家人”。
6月18日,李司軍跟随車隊來到北京,在新發地負責消殺。一個月後,他在北京兒童醫院和家人彙合,李司軍說,時隔六個月見到妻兒的那一刻,他激動地沖上前把兩個孩子都抱了起來。
作為一名退伍軍人,李司軍說,救助社會曾經是他的使命,現在是他的本能。“等孩子的病治好了,我還會繼續做志願者,回報大家。”
新京報記者 劉瑞明 實習生 高欣然
編輯 左燕燕
校對 薛京甯
來源:新京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