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環線返程西甯,首先去的是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它位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冶州尖紮縣境内,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被國家旅遊局評為4A級景區。公園東距青海省西甯市131公裡,西鄰尖紮縣城50公裡。景區面積152平方公裡,平均海拔2500米。公園内涵蓋“丹霞”峰林地貌景觀、新生界沉積環境和沉積構造類型以及3800萬年以來的地質生态環境演化遺迹。
一路上風景都很不錯,在青海能看到這麼多樹,略顯意外。
丹霞是一個由陡峭的懸崖、紅色的山塊、密集深切的峽谷、壯觀的瀑布及碧綠的河溪構成的景觀系統。類似這樣的山峰很是有些奇特。
此地樹木如此郁郁蔥蔥。
登高望遠,風景如畫。
離開了丹霞後,我們一行人又去了李家峽水電站。它位于青海省尖紮縣與化隆縣交界處,是黃河上遊規劃的第三座大型水電站。1988年4月正式開工,電站總裝機容量為2000MW,分二期建設(400MW×4 400MW×1),年平均發電量59億千瓦時。電站大壩為三圓心雙曲拱壩,高165米,長414.39米,底寬45米;水庫正常海拔 2180米,水庫總容量為16.5億立方米。電站與西北330KV電網連網。是西北最大的水電站。
壯觀的大壩。
之後返回西甯,首先去的是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中心——塔爾寺。塔爾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地處青海省省會西甯市湟中區城區,創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衮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爾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對寺内上層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賜有“淨上津梁”匾額,乾隆帝賜“梵宗寺”稱号,并為大金瓦寺賜有“梵教法幢”匾額。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另外寺内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曆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每年舉行的佛事活動“四大法會“,更是熱鬧非凡。
門口的廣場氣勢非凡。
進入大門後,發覺這座寺廟是集合了漢藏兩式風格的建築。
大殿的金頂貼的可是貨真價實的真金,無怪乎金光璀璨。
在塔爾寺,不得不說說它的一絕,酥油花。酥油花是用酥油制作的一種特殊形式的雕塑藝術。遠遠地看起來,鮮活而靈動。
朵瑪和酥油花的最初起源據說是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創建了雍仲本教後改變了很多原始的信仰方式,包括改變了殺生祭神等等,而采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種彩線花盤的形式來代替原始本教中要殺生祭祀的動物,減少了殺戮。
酥油花是塔爾寺的“藝術三絕”之一,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種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樓閣、飛禽走獸、花卉樹木等藝術精品。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展出時,由民族管樂器為主組成的花架樂隊演奏出節奏緩穩、莊嚴肅穆的花架音樂樂曲,來烘托宗教氣氛,并随着燈光的閃動;在含蓄典雅的音樂中,展示出酥油花雕塑的群體千姿百态。塔爾寺酥油花集雕塑藝術之大成,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且規模宏大壯觀,内容豐富多彩。
這些精美絕倫的酥油花,别以為制作一次就一勞永逸了。每年夏天天氣熱的時候他們就會融化,因此又需要重新制作一番,有點類似壇城沙畫。佛教講究輪回,講究空。萬事皆如此酥油花,沒什麼東西是永久不敗的,哪怕是酥油做出來的花。猶如人生,生下來光光如也,走的時候也什麼都帶不走。唯有生命的過程需要澤澤生輝才好。
我這一番亂七八糟的解釋,令寺内的大象都聽得驚掉了下巴。
轉經筒
天上的鷹。
地上的花
令人靈魂得到安甯的塔爾寺。
西甯這座城也有不少穆斯林,所以也有頗具規模的清真寺。
最出名的應該是西甯東關清真大寺。它是西甯古城著名的建築,位于西甯東關大街路南一側。寺院占地面積1.194萬平方米,大殿本體占地面積1102平方米,南北樓各363平方米。
東關清真大寺,曆史上曾經多次遭到破壞,又不斷修建,現存的建築是1913年時重建,1946年時改建并擴建,1979年時又重修,是我國西北地區大清真寺之一,該寺建造雄奇、坐西面東,具有我國古典建築和民族風格的建築特點,雕梁彩檐、金碧輝煌,大殿内寬敞、高大、明亮,可以同時容納3000多穆斯林進行禮拜;殿内和整個大寺處處都顯得古樸雅緻,莊嚴肅穆, 富有濃郁的伊斯蘭特色,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内一瞥。
伊斯蘭教是不能有人物,動物的塑像的,神也沒有固定的形象,這些都是禁忌。
來一幅從裡面可看到的全景。
其實看到這些宗教的場所,總會誘發我對人生有一些更為深入的思考。到目前為止,任何人最終都要離開這個世界,無論是肉體的,還是精神或者意識的。那麼人在這個世界上活着的價值到底是什麼?可能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但我覺得究極的價值和願望并不會是混吃等死。價值也分對自己的内在的價值,還是對外部世界的外在的價值。從物質來說,弱水三千,隻取一瓢。物質是無窮無盡的,永遠沒有辦法得到滿足。關鍵在于即便滿足,也未必能獲得内心的安甯。而人類對外在的價值而是無窮無盡,甚至澤被千秋萬代的。
說起宗教,前面提到的壇城沙畫則不得不提。在藏語中叫做的dul-tson-kyil-khor,意思是“彩粉之曼陀羅”。繁華世界,不過一掬細沙。從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親自教導弟子制作沙壇城開始,這門精緻絕倫的宗教藝術,就曆代相承毫無間斷。
每逢大型法事活動,寺院中的喇嘛們用數百萬計的沙粒描繪出奇異的佛國世界,這個過程可能持續數日乃至數月。
但是,喇嘛們嘔心瀝血、極盡辛苦之能事創作出的美麗立體畫卷,并沒有用來向世人炫耀它的華美。用沙子描繪的世界,會被毫不猶豫地掃掉,在頃刻間化為烏有……細沙将被裝入瓶中,傾倒入河流中。
從行為的角度看,僧侶本身的創作過程也契合了圖畫的意圖。漫長的創作,成功後短暫的喜悅,然後是毫不猶豫的毀滅。當這個沙制的壇城在完成及法會過後。它将會被驅散。它是從外層的沙驅散向内層,代表一切老死後又回到它心中本初的狀況。另外它又表達世事的無常和空性。對于壇城,佛教界人士是這樣解釋的:"此舉昭示佛之事業始於一無所有,而能建立具足莊嚴之壇城,進而展開化渡之力用,終究還歸一無所得。如此完全符合宇宙間不斷經曆生、住、異、滅之遷演,而無有停滞、執取,卻能使傳揚正覺之法脈無盡地延續,以便不停地開展救渡衆生的大事業。沙壇城以手輕拂即歸空,最能呼應"無常、幻化、不執着、空性"的佛法本質。
細想起來,人生在世不過短短數十年。能夠不迷惘并體會人生真正價值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總有内心進入死胡同的時候,要麼通過哲學進行慰藉,要麼通過宗教慰藉。但哲學太難,并非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可能宗教存在的意義可能就在于,為内心困惑受到折磨的普羅大衆,點亮一絲光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