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陳曦
中國第一批有正式記錄的舊石器、中國境内首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河套人牙、目前所知國内最早記錄的四不像鹿化石……在天津外國語大學裡,一幢平面呈“工”字形的三層老洋樓裡,“藏”着20餘萬件保存了近百年的古生物、古人類、動植物、地質、民俗等多學科藏品,其中許多藏品都為世界獨有。
百年前北疆博物院俯瞰圖
這座“寶藏”洋樓是1914年由法國神甫桑志華創建的中國最早的自然博物館之一——北疆博物院(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曾被譽為20世紀三十年代世界第一流的博物院。當年瑞典國王太子、英國公主都曾慕名來參觀,各國駐華公使更是這裡的常客。
如今的北疆博物院風采依舊
幸運的是,我們在百年後的今天還能目睹它當年的風采。天津自然博物館館長張彩欣介紹,2016年北疆博物院北樓陳列室逐步向公衆開放,2018年随着南樓修繕完成,完整複原了北疆博物院百年前的風貌。
2萬件藏品,揭開神州遠古人類家園的面紗
推開北疆博物院厚重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巨大師氏劍齒象頭骨化石已靜靜在此“守候”近百年。
師氏劍齒象頭骨化石
1914至1938年,桑志華在中國北方地區進行了長達二十五年,行程五萬公裡的科學考察,足迹遍布黃河以北十幾個省,揭開了神州遠古人類家園的神秘面紗。
桑志華在北疆博物院植物園
“北疆博物院北樓的兩層,複原了當年的展出格局,展出了地質學、古生物學、古人類學、動物學與植物學藏品近兩萬件。”張彩欣館長介紹,其中包括桑志華在甘肅慶陽、内蒙古薩拉烏蘇、河北泥河灣及山西榆社四大地區發掘的古哺乳動物化石,諸如披毛犀、野驢骨架等珍貴藏品。
展櫃展品皆是當年“原版”
一件人工痕迹清楚的石英岩石核,将中華大地上的人類曆史推移至數萬年前。這是1920年6月,桑志華在甘肅慶陽考察時發現的,同年8月又發現2件石片和1件刮削器。這幾件人工石制品,被考古學界稱之為中國内地第一批有正式記錄的舊石器。
1920年6月4日在甘肅慶陽幸家溝黃土層發現的石英岩石核
一顆河套人牙,開啟了中國古人類學研究的序幕。1922年,桑志華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區的薩拉烏蘇河附近,意外發現了一顆小小的門齒化石,經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學系教授步達生鑒定,确認屬于人類,這就是聞名于世的“河套人牙”。
“河套人”牙齒模型(牙冠面)
“1925年4月-10月六個月間,桑志華三赴陽原泥河灣,發現了大量中國早更新世地層動物化石,包括劍齒虎、爪獸、水鹿、三趾馬、鬣狗以及相當數量的真馬化石。”張彩欣館長介紹,其中包括目前所知最早記錄的四不像鹿化石以及我國已知最古老的牛科——古中華野牛。
一看藏品二看建築,中國近代博物館的“活化石”
桑志華在野外考察時,每到一地都會結合已有地圖,繪制詳細的地質地貌、遺址分布等各類平面圖。在遺址發掘過程中,還會親手繪制符合學術規範的地層剖面圖,留存超過100萬字的野外工作日記以及數千張珍貴的照片和底片。
甘肅慶陽幸家溝遺址平面圖(桑志華手繪)
甘肅慶陽幸家溝地層剖面(桑志華手繪)
桑志華的偉大之處還在于,他把自己在中國北方多年科考活動的絕大部分材料、成果都留在了中國。他在1925-1926年歐洲紀行期間有過這樣一段自述文字:“我堅持的一貫原則是,所有被發現的這些世上僅有的古生物文物必須要留在發現地”。
北疆博物院科學考察曆程展
在北疆博物院南樓,以桑志華在華科考曆程為主線,設計了“北疆博物院科學考察曆程展”,同時全面複原圖書室(藏有1.4萬冊200年左右書齡的圖書)、實驗室以及古生物庫房等功能區,真實完整複原了當時的科研場景,以及展現桑志華和他團隊在科考曆程中體現的科學精神、工匠精神。
北疆博物院的工字樓
“來北疆博物院參觀,一看藏品二看建築。可以說,從藏品到建築,整個北疆博物院都堪稱國寶,是中國近代博物館發展史上的活化石。”張彩欣館長介紹說。
北疆博物院出于博物館使用的特性考慮,設計采用了一系列防火、防盜、防塵和防震等安全措施。比如把平闆花玻璃鑲嵌在鋼筋水泥窗框内,窗下設置漏水槽,利用天然光線采光的同時,兼顧密閉性和自然通風,還可以使标本免受細沙與雨水的侵襲滲透。
張彩欣館長表示:“其在博物館方面的設計理念和水平,在當時而言亦屬先進,放到今天也有很多可以借鑒的經驗。”
全年活動超300場,體驗“博物館奇妙夜”
如果說,北疆博物院更具厚重的曆史感,那麼天津自然博物館顯然更受小朋友們的歡迎,2019年全年參觀人數達315萬人,2020年線下參觀人數也超過55萬人。為保證參觀質量,天津自然博物館成為天津已開放場館中首個需要預約的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有何魅力,能吸引參觀者絡繹不絕?
天津自然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個主題單元化、全景式展示的自然探索、科學體驗、科學教育的自然史博物館。同時,天津自然博物館全年舉辦各類活動超過300場,科普講堂、愛鳥周、夏令營、冬令營,小小講解員等活動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愛。特别是夏令營,孩子們可以在自然博物館裡‘安營紮寨’,體驗一把‘博物館奇妙夜’。很多活動在網上一公布,瞬間就被搶光,因此需要秒殺。”張彩欣館長笑着說。
為了“讓文物活起來”,天津自然博物館還引入很多高科技的元素。比如AR探究鏡,隻需用探究鏡對準掃描,就能讓60多件展品立刻在鏡子裡“複活”,既有動畫又有講解。此外在疫情期間,天津自然博物館還開發了雲展覽,讓孩子們足不出戶,也可以了解自然科學知識。
“未來我們還要增加4D電影、VR眼鏡等科技設備,讓孩子們感受更有科技感的自然科學知識。”張彩欣館長介紹。
天津自然博物館展館及藏品介紹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及視頻由天津自然博物館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