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自己會說話148(存)
“存”字的解讀基本上是一緻的,較少歧義。但當代人對“存”字的理解往往并不是其本義。
看看“存”字的起源與演變:
《說文解字》對“存”字的解讀是“恤問也”。
“存”目前還沒有找到其甲骨文,但其他形式的古文可以作為參考:
從這些“存”字的組成上看,都有一個“子”字,旁邊要麼是“手”,要麼是剛剛出芽的“木”或“才”。
這表明,其 “恤問、愛撫、保護”之意是不會錯的。那麼象“溫存”中的“存”就是用的其原始意義。
但如“存款”、“存根”、“存檔”之“存”就是用的其引申義。
知道了“存”之意思是“恤問、愛撫、保護”之意,我們再去解讀《易經系辭上》中的話“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就容易理解了。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其正常語序為“成存存之性,道義之門”。 “存存之性”是什麼意思?就是“存”之天性,就是人自然性情中的“恤問、愛撫、保護”的天性。
這種天性,如果主動地去“成”,就是進入“道義”的門徑。
如果相信《易經》中的道理,就主動去“成就自己心中愛護他人的天性”吧。這樣你就算找到履行道義的門徑了。
我們都知道孔子讀《易經》“韋編三絕”的故事,他老人家對《易經》肯定理解透徹了。“成性存存,道義之門”,老夫子很可能就是系辭中這句話的提出者,要麼就是這句話的信仰者。這也許就是孔夫子“癡心不改”地提倡“仁、愛”的原因吧。
存存之心,就是成就一個人道義的門徑。孔夫子還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他真正想說的就是“依存存之心行事,哪怕一天,也不遺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