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思想的束縛
——孔融讓梨新論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教育來看,孔融讓梨,确實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講究尊老愛幼,是社會的正能量。但,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分析,會産生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孔融讓梨”也是如此,我們需要辯證地多角度看問題,全面分析問題,才不至于跌入片面的桎梏。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在傳統的認知裡,無疑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道德模範事例,教育小朋友遵循公序良俗。在孔融存在的那個時代,古人十分重視道德禮教,對小孩子的一言一行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視。幼時的孔融,自發的作出讓梨的行為自然受到高度的評價:懂得謙讓、為他人着想。
但從另一角度:孔融将大的梨子留給哥哥,可能是:一、他對梨子并不十分喜愛,以至于不想吃那麼多,從而挑選了小的;二、源于對兄長力量的懼怕導緻的服從,他害怕哥哥的訓斥而主動将大的梨子留給哥哥。
當家長刻意的問一對兄弟,你們想要大的水果還是小的水果時,仿佛下了一個“圈套”。第一次也許有用,但後來這些孩子便懂得了“套路”。因為他們知道“選擇小的”會受到表揚或獎勵。進而使這一行為變成虛僞的作秀。如此長大的孩子很有可能會圓滑世故。故事的本來意義就變了味兒,教育的目的也成了南轅北轍。
“孔融讓梨”的教育價值有多少,暫且不論,因為在千百年的社會認知裡,孔融就是一個榜樣。“孔融讓梨”的故事本身是沒有錯的,錯的是我們沒有結合當時當下的社會環境和忽視了主動與被動的區别。因此,應該從心靈上培養孩子懂得謙讓、懂得為他人着想的個人意識。形成了正确的意識,才擁有了美德,繼而自發作出正确的行為。這樣,家長再給予肯定!而不是僅僅局限于那一行為。隻有如此,才是正面的道德教育,而不是培養虛僞作秀、圓滑世故的“美德”。
有人看問題,隻看到看到了行為的表面現象,就馬上去歌頌和贊美它。在迫不及待的贊揚聲中,我們是否應該停頓一下,去思考。思考這一行為現象背後的本質是什麼?隻有了解了這個本質,我們才做到了全面看待問題。
本題考查材料作文。首先要認真審題,認真閱讀材料内容,對給出的材料細心研究,分析觀點,在材料中尋找寫作思路,明确作文主題。本作文要先确定你要寫的作文的中心論點、主題,再理清思路,簡單拟寫提綱,落筆。
分析材料,材料中講的是關于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有人覺得這是謙讓、是美德。有人從另外的角度去分析這個故事,提出孔融為什麼不給其他的兄弟表現謙讓機會。還有人認為孔融讓梨可能隻是他自己喜歡吃小的。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面對同一個問題我們應從多方面去思考,解開思想束縛,才能看到問題的本質。定下觀點後,分層來論述即可。注意圍繞中心主題展開論述,表達清晰,語言流暢,結尾總結升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