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入伏的第6天,很多人已開始貼“三伏貼”。
“三伏貼”又稱三伏天灸,是一種源于清朝的中醫療法,根據中醫“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理論,在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三伏天”)進行穴位貼敷治療。針對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膏藥貼在不同的腧穴上。
三伏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階段,與自然相應,人體陽氣最為充沛,經絡中氣血旺盛,并趨于體表。
通過運用“三伏貼”,在配方中使用一些辛溫發散等功效的藥物,利用藥物滲透皮膚,刺激穴位,可起到疏通經絡、調節髒腑、溫陽利氣、祛散伏痰的功效,達到平衡陰陽,祛除宿疾的目的。
○“三伏貼”主要适合哪些人群呢?一般說來,三伏貼适合體虛、陽虛的患者,此類患者每到冬天天氣寒冷時,身上的老毛病往往突然發作或加重如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鼻炎等,中醫稱之為“冬病”:即冬季好發的虛、寒、裡、陰病症,具體多為腎、肺、腸胃、鼻、關節等病症。
具體表現多為:咳喘、關節疼痛、怕冷、慢性腹瀉、易感冒、風濕性心髒病、慢性鼻炎等機體陽氣虛衰,病症深裡、寒邪侵襲、機體免疫抵抗力低下、病症反複發作、纏綿難愈的病症。
而“夏治”則是指夏天借用自然之“熱”、“溫”而溫補陽氣,散寒驅邪,活血通脈,增強機體新陳代謝能力的防治措施。這時候用穴位貼敷、針刺艾灸等方法來治療這些“冬病”,能起到事半功倍、去根治本的作用。
○沒有“冬病”可以貼“三伏貼”嗎?現代人運動量少,吃得又好,代謝較慢,造成身體内很多代謝産物排不出去,初期時就是濕,後期可以逐漸發展成為痰、瘀等更嚴重問題。而濕為陰邪,其性粘而趨下,容易流滞于腹部、下肢、關節等處,影響經脈通暢,功能活動和髒腑協調。
而抓住這個時機,用“三伏貼”刺激一些排濕的關鍵穴位,将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适合平時缺少鍛煉、有一定代謝問題的中青年人。
心俞、脾俞、腎俞、水分、氣海、陰陵泉、委中、豐隆、尺澤。根據人體各髒腑陽氣不足的偏重,選擇适當的穴位組合,在三伏裡貼伏使用。
溫馨提示
1.貼敷後不久會有微微發熱的感覺,局部發癢、發熱,一般每次貼敷3小時左右即可。如果無特别不适,可适當延長貼敷時間。
2.皮膚比較敏感的患者,需仔細觀察敷貼過程中皮膚的反應,若灼熱刺痛、發癢發熱明顯,則應及時取下藥物。
3.藥餅貼好以後最好不要進空調房間,因為遇冷會使毛孔收縮,影響藥物吸收;也不要運動,出汗會使固定藥餅的膠布脫落,最好在陰涼的地方或适當地用電扇微風吹拂。
4.藥餅取下後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穴位上的水用毛巾輕輕吸幹。
歡迎撥打電話預約~
三伏貼相關閱讀三伏貼,不同的病證,要貼不同的穴位嗎?
北京大誠中醫針灸醫院“三伏貼”預約開始啦
“三伏貼”7月12日開貼,你準備好了嗎?
感謝您的關注!您還想要了解哪方面的内容?歡迎在下方留言,或給我私信。如果本文對您有所幫助,歡迎轉發、收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