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藍鲸,生于海洋也葬于海洋。在死去之後,屍體會沉入海底,形成一個以鲸魚屍體為基礎的循環系統,為那裡生存的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在這種情況下,鲸落被稱為是深海當中的“綠洲”。
一座鲸的屍體可供養循環系統長達百年
實際上,不止有鲸魚,自然界中的動物死後都會以各種方式重歸自然。似乎隻有人類是個例外,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選擇了火化。
那麼,火化真的是嚴重的浪費嗎?人類為何要打破自然規律?
火葬是目前主流的殡葬方式之一
動物回歸自然大家都知道,自然界中有着物質循環系統,世間萬物生于自然也亡于自然。誕生和生長的過程當中會消耗許多自然奉獻的東西,所以在死了以後會将自己的身體回饋給自然。
比如說咱們在上文中提到的鲸魚,它的屍體回歸自然後就能養活海底的萬千的分解者。
有非常多的分解者會被鲸魚屍體所喂養
其實從食物鍊的情況就能看出,有的生物是生産者,有的生物是消費者,消費者的等級雖然不同,但總歸是會讓“能量”在循環中流動的。所以即使是最頂尖的食肉動物,在死後依舊是“塵歸塵,土歸土”,所留下的屍體和骨骼會重回自然當中,被分解者蠶食,帶着物質再度進入循環。
這也是為什麼,食物鍊當中哪一個種群出問題都不行的原因。因為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表面上看食肉動物隻是在不斷地對下層的食物鍊消費者進行掠奪,實際上它也是會為生态做出貢獻的。
屍體的循環系統示意圖
自然界中幾乎所有的生物都默認了死後重歸自然的事情,唯獨人類有些特殊,因為我們熱衷于使用火葬的方式處理遺骸,并且還要将骨灰留存下來。
這樣來看的話,人在死後并不會參與物質循環,沒有向自然回饋任何的東西。那麼,人類緣何要選擇“火化”呢?
我國火化遺體的數量變化示意圖
人類緣何選擇“火化”提到處理遺骸是選擇火化還是土葬,許多人肯定會說隻有我國才這樣。但事實上,火化在其他國家也很常見,比如英國,在十九世紀後期火葬就在這裡興起并且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回顧英國的火葬興起,就會發現當時是由醫生們先提出的。不過由于那時候缺乏足夠的技術和原料支撐,完成火葬并不容易。因此,早在十七世紀就被提出的火葬,直到十九世紀才成功落地發展。
1658年,諾維奇地區的外科醫生湯姆斯·布朗出版專著《水文之光:骨灰甕葬禮》( Hydrotaphia: Urn Burial),從衛生學、精神升華的角度倡導火葬。
英國醫師湯姆斯·布朗
總的來說,人們選擇火葬是因為醫療科學的發展使大家意識到土葬會讓人屍體當中的許多病菌擴散,從而威脅到生活在附近的人們的生存。
這是因為人生活的地方和動物所處的自然還是有一定區别的,如果将人的屍體放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那麼确實可以像其他動物一樣,慢慢被蠶食從而參與到生态循環當中。
土葬的循環系統示意圖
但是在正常情況下,沒有人願意這樣做,畢竟“人的尊嚴”是很難被放下的。再者,哪怕是選擇土葬,屍體也不是直接埋入土中等待分解,而是要裝在棺材當中,甚至還會使用上等的木材幫助其保存。
在這種情況下,用火化的方式處理屍體,第一節約了土地資源,第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病菌二次傳染,當然有時候火化也被當成破除封建迷信的象征。
節約土地還科學衛生的火葬方式
不過,仍有人指出,火化其實是一種嚴重的浪費,甚至說打破了自然規律。在這種情況下,選擇火化似乎成為了隻知索取,不懂回報的罪人。
“火化”真的是浪費嗎?首先不得不承認的是,如果拿人類和動物相比,選擇用火化的方式處理遺骸,确實是一種浪費現象。但是由于人類在漫長的演化當中發展出了文明,所以我們看待是否浪費這一問題的時候就要注意角度了。
站在以人為中心的角度下來看,火化的方式為人類社會帶來了許多的好處,不管是從節約土地來說,還是為了活着的人的生命安全着想,這一方式都沒什麼問題。甚至說,算得上是最優方案了。
“擁擠”的墓園
但是如果我們将層次拉高一些,将人看成和動物們毫無差别的存在,就會發現人的屍體當中還是有大量有機物的。這些有機物在進入自然界之後,勢必會對物質循環做出貢獻。
并且從這些年的情況來看,火化也算不上是遺體處理的最優選擇,因為在火化的過程當中會産生大量的有害氣體。比如印度恒河邊上的露天火葬場,每天産生的有害氣體就嚴重污染了環境。
火化屍體時會産生汞等元素
除此之外,如果以我國的情況來看,火葬的方式雖然花銷較少,但是後續對火化骨灰的保存卻違背了霍華德初衷。如今骨灰盒、墓地購置費等等,價格都高得驚人。
難怪很多人都感歎,如今這個年代根本“死不起”,畢竟墓地的價格就讓人望而卻步了。但是這種“火化”從本質上除了解決了病菌不會二次傳染的問題以外,其他的都未解決,還帶來了各種鋪張浪費和環境污染。
北京墓地均價示意圖
在這種情況下,新一輪殡葬改革的契機出現了,更多符合現代需求的綠色殡葬方式被提了出來。這些環保的殡葬方式,不僅減少了對自然環境的污染,還讓人死後像動物一樣真正回歸了自然。
綠色殡葬的盛行其實從綠色殡葬的字面意思就能看出,它講究的市環保局,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殡葬模式”。雖然大部分綠色殡葬的前提依舊是将屍體火化,但是不同之處在于如何對骨灰進行處理。
咱們在前文中說了,現代的火化完成之後,人們也會将骨灰裡三層、外三層地包裹起來,埋入地下。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占用了土地,骨灰也難以被自然消解。此外,就在處理骨灰的這一過程中,大家都會默認地講排場,什麼都要用最好的,這又是無形中的浪費。
可放置骨灰盒的骨灰牆
因此,綠色殡葬的核心就是在完成火化之後,對人的骨灰以環保的方式進行處理。比如在新加坡,不少人在将親人的遺體火化之後,就會進行海葬。簡言之就是将人的骨灰撒入大海,讓其回歸自然,在自然當中被消解。
如果有人覺得這種方式讓自己的屍骨無處可尋,不少國家還推出了用逝者的骨灰制成礁石球,然後挑海底礁石角度的部分,将其沉入海中。這樣的話,過一段時間,由骨灰做成的礁石球就可能會與礁石連在一起,實現徹底重返自然、回饋自然的目的。
海葬沖破了“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
當然,還有樹葬、花葬等,這些方式都是意在用人的骨灰回饋自然。使用可降解的材料制成骨灰盒,然後将骨灰埋在樹下,這樣在時間的流逝當中,骨灰就會在土壤中慢慢被分解,還能為樹木提供養分,這也算是參與物質循環了。
此外,如果大家此前看過電影《人生大事》,就會發現還能将骨灰制成煙花,這一點國外的不少人都已經嘗試過了。不過,對于思想觀念比較傳統的中國人來說,恐怕還是難以接受。
潇灑體面的煙花葬
總的來說,在綠色殡葬方式當中,可能樹葬比較符合人們的預期。
但是也有人擔心樹葬的樹木會被砍伐,導緻自己的親人無處可以祭拜。所以,在這一問題被解決之前,綠色殡葬的推廣依舊有難度,重要的是如何改變大家的觀念。
在自然中延續生命
說到這兒,就想借用《尋夢環遊記》當中的一句台詞,“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隻要我們永遠記得那些逝去的人,哪怕無處祭拜,他們也不會真正“消失”,而是會永遠活在我們心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