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六個月寶寶一個禮拜的早教

六個月寶寶一個禮拜的早教

母嬰 更新时间:2024-07-07 23:08:55

近十年來,各種各樣的早教中心像雨後春筍般的大量湧現。曾有人在我所在的城市西安做過調查表明:在西安,平均每一周就有一家早教中心開張營業。

2012年,我迎來了早期教育工作生涯裡年齡最小的寶寶,6個月的慶慶。小慶慶的父母因工作原因常年待在國外,而慶慶隻得留給年邁的爺爺奶奶幫忙照顧,打算等他到2歲左右也帶去國外。而慶慶的奶奶經常在溜娃時聽到别人家的老人們說起自家孫子上早教班之後學會了很多東西,抱着攀比和對慶慶父母有所交代的心态帶着僅6個月大的慶慶來到我們機構上早教班。

為什麼現在的家長都對早教趨之若鹜?早教真的能讓孩子赢在起跑線嗎?聽聽擁有7年早期教育工作經驗的我來說說:早期教育,切勿本末倒置。

一、關于早期教育的誤區

提起“教育”一詞大多數家長都會聯想到“教授知識”和“學校”。

“教育”一詞來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意思是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而狹義上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綜合來說教育就是培養一個人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早期教育顧名思義就是針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過程。

1、早期教育不僅僅是教授知識

很多人認同教育就是教授知識這一觀點,所以順理成章的認為将知識提前教授給學齡前的孩子就是早期教育,但事實上早期教育的意義并非僅此而已。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用這句話概括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相當恰當。如果隻是因為知識的積累量是不足以看到一個人長大後的人生,真正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未來是否成為“可塑之才”的判斷标準就則生活習慣、思維模式和人生格局。

六個月寶寶一個禮拜的早教(六個月的寶寶來上學)1

得到了許多著名教育學家的贊譽和推崇、經過幾個世紀流傳的教育經典《卡爾·威特的教育》講述了一個天才的養成之道。

卡爾·威特是19世紀德國的一個天才,他8歲就精通德語、法語、意大利語、英語、拉丁語和希臘語;9歲進入哥根廷大學;14歲獲得哲學博士學位;23歲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他一生都在德國著名大學裡授學。

看到這裡你一定以為卡爾·威特一定擁有異于常人的天賦,但實際上他在出生時就被認定是些癡呆的嬰兒。他之所以取得這番驚人的成就取決于他的父親,也正是他的父親将他對卡爾·威特在14歲之前的教育寫成了《卡爾·威特的教育》。

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中有這樣一句話:“從兒子出生那天就開始教育。”老卡爾認為從出生到3歲之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這時孩子喜歡重複,在重複的過程中大量吸收信息,是“硬灌”時期。“三歲看大”也是這樣的原理。

給3歲以前的記憶時期“硬灌”什麼呢?大緻兩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反複灌輸語言、音樂、文字和圖形等所謂奠定智力的大腦活動基礎的模式;另一方面則是輸入人生的基本準則和态度。

從這段話中看出早期教育的重點除了我們通常理解的“知識”灌輸以外還包括規則和觀念的建立,也就是通常說的人生道理和“三觀”,這是奠定我們一生走多遠、爬多高的關鍵。但如果我們隻把重心放在知識的積累上而忽視規則和觀念的教育,孩子也不過成長成為了“腹有詩書”的普通人甚至“惡人”。所以早期教育如果隻看中知識的輸入而忽視了孩子行為準則和人生态度的培養就是與早教真正的目的南轅北轍。

2、早教班不是萬能的

有很多父母有這樣的觀念:孩子進入學校對家長而言仿佛就把教育的擔子移交給了老師,孩子成績好是老師教的好;孩子成績差就是老師能力不夠。這種觀念當然要不得。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遠重于學校教育。而且以孩子的成績判斷孩子和老師的好壞也太過偏激。學校教育尚且如此,那對于學齡前孩子的教育工作,父母們更是一頭霧水,所以父母更傾向于将孩子送到早教中心進行早教。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能将孩子送入早教中心說明家長對早期教育是重視的,這是人們教育觀念的進步。其次,對于那些對教育沒有明确目标和方法的家長來說,早教中心的老師确實有着更科學、更專業的理念和方法。經常與早教老師進行溝通也有助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使用正确又科學的方法。

但是,當我們了解了早期教育的内容除了知識以外還有規則和觀念後就會明白,相對于知識,觀念和規則的建立更需要父母的參與,也就是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教育和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家庭氛圍。

近年來蒙特梭利教育法十分流行,全國陸續出現“兒童之家”蒙氏幼兒園。蒙氏教育崇拜兒童的自發沖動,要求給兒童以極大的自由活動權,主張從自由經過作業到自覺秩序和服從,從而實現讓兒童自我教育的目的。

盡管蒙氏幼兒園因對老師專業的極高要求和教具的先進而收費頗高,但依然有很多家長樂此不疲的将孩子送入蒙氏幼兒園,希望孩子得到這樣高品質的教育。試想一下,孩子白天接受着蒙氏“自主探索”的教育,晚上回到家卻被父母限制着這也不許、那也不能,孩子不會混亂又矛盾嗎?

有報刊曾刊登過文章《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其中提出的家長層次論有5層,第二層就是提升自我并言傳身教。這張圖有力的說明了家庭教育才是教育之首。

六個月寶寶一個禮拜的早教(六個月的寶寶來上學)2

3、小時候教過的東西長大就忘了?

與“早教是萬能”的相反的觀點是“早教無用論”。這部分家長覺得孩子小的時候根本沒有學習能力,就算記住了長大也會忘記。

在我小時候,父親常常在晚飯後拉着我的手在院子裡一邊散步一邊教我背唐詩,聽父親講那時候他教我背過的唐詩沒有一百首至少也就九十九,然而當我慢慢長大父親卻發現曾經那些他教給我的古詩我盡然忘記了八成。

記憶中父親拉着我的手背唐詩的畫面還算深刻,但那些唐詩我确實不記得了。但這真的說明我已經忘記了嗎?不是的。從小到大我的語文成績總是高于其他科目的成績。小學時,我記憶和背誦古詩的能力經常被老師誇贊。同一首詩别的同學要10分鐘才能記下而我通常3-5分鐘就記住了。進入初中,我對記憶和理解古文十分得心應手,我學古文從不用刻意死記硬背通常都是在理解後很快就記住了。原因自然是歸功于父親那不自知的“早期教育”。

從我的體驗可以說明,很多人隻看到早期教育中教授的内容在長大後被遺忘了。但其實他們隻是轉化成另一種形式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比如記憶能力、理解力、思維能力。這才是早期教育真正的作用。

小時候家人帶我們去旅行也是如此,我們可能不記得自己去過哪兒、見過什麼樣的風景、吃過什麼好吃的,但家人陪伴的那些快樂、風土民情的體驗會永遠留在我們潛意識裡成為我們性格和見識的一部分。

二、不同年齡段的早教重心

英國德斯蒙德·莫裡斯創作的人類行為學著作《裸猿》中有這樣的解釋:人類幼年時期持續的時間很長,需要十幾年的時間才會生理成熟,不像其他生物,例如其他哺乳動物,大概一兩年便可繁育後代,昆蟲類的生物所需的時間更短。人類漫長的發育過在生物學中稱為:幼态持續機制。這種機制有利于智力的開發,幼年時期的延長,可以讓人類在父母和其他成年人身上學到更多的東西。

但大腦在不同年齡階段發展速度和位置都不同,美國國立精神健康研究所通過磁性共鳴成像技術記錄了腦部發育過程。研究顯示:人類的大腦是從額葉開始成長發育,然後逐漸過渡到後面的枕葉。腦科學家們認為,需要根據腦的發育狀态進行合适的刺激。教育是個系統工程,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都需要考慮。

1、0-1歲:建立依戀關系,加強大運動和精細動作

心理發展:對于0-1歲的寶寶最好的早教莫過于媽媽愛的表達。孩子剛剛從生理上與媽媽分離,對于這個未知的世界是惶恐、不安的,這時他需要媽媽無時無刻的照顧和陪伴。當他餓了、拉了、無聊了他都會通過哭聲來表達,這時媽媽就會來給他喂奶、換尿布、逗逗他。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寶寶就在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中得到愛的滋養,他知道自己是被媽媽無條件接納和愛着的,在媽媽的生命中他是最重要的,從而與媽媽建立了良好的依戀關系。

生理發展:在0-1歲這一年中,寶寶的大運動和精細動作是一生中發展最迅速的時期。老人常言的“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就說明了這個過程發展有多迅速。根據“一睡二擡三翻四撐五抓六坐七滾八爬九長牙十站十一扶周能走”的規律對寶寶進行早教,加強寶寶在各月齡的能力提升。

2、1-2歲:建立安全感、培養專注力是重中之重

心理發展:1歲後的寶寶大多開始走路,這時他們急切的希望去探索這個世界但卻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撐探索的願望,所以會對媽媽既依賴又想獨立。這時媽媽除了及時滿足寶寶的情感需要以外更要适時放手,鼓勵寶寶去探索發現他感興趣的東西,這是建立安全感的有效途徑。

生理發展:1歲後的寶寶語言發展明顯開始突飛猛進,有簡單的表達能力也能夠聽懂成人的日常用語,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走、跑、跳的大運動也日益靈活。這一時期的寶寶可以經常進行戶外活動,在大自然中進行視、聽、嗅、味、觸的感官刺激。另外 ,當孩子出現對某一事物保持長時間關注和興趣時請不要打擾他,讓孩子安靜地沉靜在他的樂趣中,這時是培養專注力的最佳方式。

3、2-3歲:接納與理解和能力的培養

心理發展:“可怕的兩歲”到來,寶寶會變得格外叛逆,好奇心更強,依賴心理與分離焦慮情緒也更加明顯。這時媽媽需要更多的耐心來接納和安撫寶寶的情緒,在安全的前提下輔助寶寶滿足好奇心,同時提升孩子各種能力。

生理發展:寶寶已經有了基本的語言能力,穩定的運動能力和生活能力,除此之外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比如: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創造力等等。在平時的生活中鼓勵寶寶不斷嘗試新鮮事物,在嘗試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判斷和總結。市面上也有大量的益智玩具家長也可以和孩子通過親子遊戲培養學習能力。

總結

早期教育是更高層次的教育,他不局限于教授知識更在于規則和觀念的建立。如果隻關注孩子在早教中心學到多少知識就背離了早教真正的目的。根據孩子不同時期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幫助孩子生理和心理更好、更健康的發展才是關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