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給人的感覺,老态龍鐘,“老人家”的詞語讓人想起“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難道,人近暮年,就真的不中用了嗎?未必。在唐朝,就有這麼一位八十一歲的老爺爺,幹了一件連狄仁傑一生想幹都沒幹成的大事——令武則天将武周江山還政于李唐!那這位老爺爺是誰呢?他正是武則天的宰相張柬之!
張柬之
張柬之如何一步步做到武則天的宰相?武則天,那是中國曆史上何等有能耐的一代女帝王,張柬之能做到武則天的宰相,可想而知,此人必定擁有不凡的閱曆和才華。畢竟,張柬之的起底并非出于王侯将相之家,可以說他真的是踏踏實實憑借自己的才華,以及友人的幫助一步步從基層攀上去的。
張柬之,生于武德八年,即公元625年,比大名鼎鼎的武則天僅小一歲。
張柬之年輕的時候曾攻讀于長安太學,由于其人廣涉經史,做事沉穩有謀,後經人推薦做了郇王府(郇王即李素節)的倉曹參軍,管理王府倉庫物資。後來他又經過努力考中進士,在清源縣做了縣丞,輔佐縣令的文書、倉獄之類的工作。在這個職位上,他一幹就是幾十年。而且他成績卓著、常受贊譽,被人稱為賢良。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在武則天為選拔天下賢才舉行的一次天下賢良大擂台中,張柬之獨拔頭籌,獲得第一,在應試的千餘人中脫穎而出,從此名聲大噪。而這時候,張柬之已經六十五歲了。可以說,屬于曆史上典型的大器晚成人物。
此後,武則天提拔他做了監察禦史。聖曆元年(公元698年)初,武則天再次提拔張柬之為鳳閣舍人,即中書舍人,掌管中書省皇帝的制诰,這一職位令張柬之從此接近了大唐王朝的權力中心,給将來有機會做到宰相鋪平了道路。
然而,萬幸中的不幸,張柬之由于難改直言犯谏的個性,在一次突厥可汗默啜向武則天提出和親要求,想把女人嫁給武則天的兒子時,武則天答應了。然而,張柬之對着武則天直接來了句“自古未有中國親王娶夷狄女者”,就這一句,恰恰激怒了武則天,武則天将他調任,出任合州刺史、蜀州刺史、荊州長史。
到了久視元年(公元700年),當朝宰相狄仁傑覺得自己身子骨開始不行了,是時候找個合适的人來接替自己的職位。于是,他想到了張柬之,便向武則天舉薦張柬之為相:“張柬之,其人雖老,宰相才也”。此時,盡管武則天也覺得張柬之确實有宰相之才,但是卻顧慮到張柬之之前有過忤旨行為,而且曾做過李素節府上幕僚,因此,并不放心用他。何況,張柬之真的年歲老了,隻不過比武則天小一歲而以。于是,武則天隻是将張柬之擢升為洛州司馬。
又到了長安四年,狄仁傑的門生姚崇向武則天舉薦任用張柬之為相,然而這次,武則天答應了。
張柬之
究竟姚崇對武則天說了什麼,竟能令武則天下定主意任用張柬之為相呢?姚崇向武則天道:“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這番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張柬之有宰相之才,盡管其人曾經對陛下有過忤旨行為,然而其人現在已經很老了,以他的年齡,他也不會再鬧出啥名堂了,除了以其才忠心耿耿為陛下效力外。因此,陛下盡管放心用其才,而無須再顧慮什麼。否則,這麼優秀的人才真是快要浪費掉了。于是,武則天就同意了姚崇的舉薦。十月,張柬之拜相,時年已是八十歲。八十歲的年紀拜相,真是不多見,此時,武則天也已經是八十一歲了。
由此,狄仁傑一生都沒做到的事(舉薦張柬之為相),居然被自己的門生做到了。
狄仁傑一而再再而三舉薦張柬之為相的真實意圖?這裡有個疑問,大唐人才濟濟,不乏年輕有為之士,可何狄仁傑為何一根筋到底的非要舉薦一個老頭子為相呢?這個中原因,實則和狄仁傑一生志在匡複李唐政權的人生願望有着極大關系。因為,張兼之在對待此事上和自己政見不謀而合。
宰相狄仁傑
張柬之“涉獵經史,猶精三禮”,他對武則天女主臨朝、越禮稱帝、任用酷吏的做法是極為看不慣的。另外,張兼之在任倉曹參軍時,給郇王李素節出過主意,不料事情被武則天獲悉,反而幫忙不成還害了李素節,導緻李素節再次被貶。對于此事,張柬之也是耿耿于懷的,心中一直都覺得愧對李唐。此外,再加上張柬之沉穩、智慧、堅韌的個性,确實擁有治國安邦的宰相之才。這些,都成為狄仁傑選中張柬之來接替自己完成匡複李唐政權的不二人選。
别小看80歲的老爺爺 張柬之謀劃李唐匡複計劃早有謀略前面說過,張柬之上台,隻不過是狄仁傑完成自己平生匡複李唐政權抱負的替身罷了,那對于張柬之本人,他自己又在這一事情上做過什麼呢?
張柬之
實際上,張柬之在為相之前就一直在暗自謀劃這步棋,縱然到了80歲的耄耋之年,他心中的那團熱火依然熊熊燃燒,絲毫沒有随着歲月的流逝,自己年歲一年一年老去而有所衰減。
在張柬之起起落落的仕途生涯中,他一直在為匡複李唐政權暗自找幫手。
狄仁傑死後的長安年間(公元701年—704年),張柬之與荊州長史楊元琰“泛江中流,言及則天革命,議諸武擅權之狀”。二人談得非常投機,由于是在江上舟中議事,自然很難被武則天的眼線知曉。至此,楊元琰是張柬之為匡複李唐政權而拉攏的第一個人。在張柬之升任宰相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奏引元琰為右羽林将軍”,先将一部分兵權掌握在了“自己人”手中。可以看出,張柬之此人不但才華橫溢,果然沉穩老練,比狄仁傑更精于設計。
“神龍政變”:不可小觑的81歲老爺爺張柬之時隔不久,武則天染病,稱病一個多月時間未臨朝,其間,除了張昌宗和張易之兄弟二人守候在武則天身邊外,任何人,包括太子李顯,甚至宰相張柬之,任何人都不能見到武則天。此時,張柬之感覺事情極為不妙。盡管武則天之前也考慮過立李顯、李旦為繼承人,但此事還在武則天的猶豫中。而且,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和二張兄弟走的異常近乎。再此之前,張柬之還覺得自己可以說服武則天,對武則天還政李唐抱有幻想,而此時此刻,女皇武則天的真實情況被二張兄弟嚴封死鎖,任何建議都遞不進去,後面,發生任何意想不到的事都完全是有可能的。張柬之感覺到,若此時不動手先發制人,後必被人制,于是,壯起老膽,挾太子,拉着一幹人等,一場颠覆武周政權的“神龍政變”就此拉開帷幕。
神龍政變
在“神龍政變”中,張柬之這個倔強的老頭,以宰相的聲望,随即拉攏了崔玄暐、敬晖、桓彥範、袁恕己等要害人物,并做通了玄武門守将李多祚的工作,太子李顯的女婿王同皎等人也紛紛擁護參與其中。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張柬之帶領衆人,挾持李顯,以二張兄弟謀反,鏟除亂黨為由頭,武力闖入神都,殺二張,并脅迫武則天退位。當然武則天也不糊塗,盡管周圍有禦林軍守護,但鑒于眼前形式,以及她本人之前也有經過張柬之的勸谏“自己的兒子都信不過,更不要說自己的侄子了……”,本意也有還政于李唐的打算……終于,武則天答應退位,還政李唐。
當然,也有人議論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有沒有必要,因為,還政李唐也在武則天的考慮範圍之内, 這是後話,不管怎樣,張柬之至少在這件事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決定性作用,這都是值得肯定的。
回顧曆史,讓人唏噓的不是政變,而是發生在神龍年間,改寫中國曆史走向的,竟然是一個八十一歲的老爺爺,推翻了一個比自己大一歲的八十二歲的老奶奶的政權。
武則天
盡管,神龍政變後,張柬之受到武三思排擠,于第二年忿忿而死。實則,武則天和張柬之倆人都是活了八十二歲。似乎,在中國曆史上,他們二人的出現,都是一種傳奇,都為自己的使命而來,然後又随着使命的終結而殊途同歸。
張柬之這位老爺爺的傳奇的一生,足以證明曹操說的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裡”話語的真實分量。足以告誡我們後人,不僅是曆史,生活中,不論貧賤富貴,男女老少,任何一個人,我們都沒有理由輕看。有時候,也許你往往覺得不經意的一個人,在因緣聚會時,一切都有可能。如不信,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再看姜子牙八十歲拜相輔佐周武王取得天下,開創周朝江山八百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