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快地哄寶寶睡覺,對于天下所有爹媽來說,都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最近,上海有一位爸爸在哄寶寶睡覺時,無意中發現,每次隻要播放三遍林志炫的《離人》,寶寶就睡着了。
這一寶貴經驗,很快便得到了許多家長的實驗。大家普遍反映,這首歌對0—2歲的寶寶很有效。
當然,用音樂催眠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從古至今,在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有五花八門的搖籃曲。可以說,搖籃曲就是最早的睡眠音樂。
到了最近幾十年,随着神經科學和腦科學的發展,睡眠音樂開始被賦予科學的内涵,各種相關研究和專門的催眠音樂也開始興盛起來。
不過,無論是早期的搖籃曲,還是後來的催眠音樂,幾乎都是以純音樂形式為主(盡管一些搖籃曲也會配上歌詞)。用當代華語流行歌曲來哄寶寶睡覺的,的确十分少見。
那麼,為什麼大家在談到睡眠音樂時,都傾向于用純音樂?道理其實很簡單,無論是器樂,還是電子合成器,都能夠形成一種相對平和的音調和音色,從而避免擾動大腦的思維活動。
相比之下,有歌詞的人聲演唱,通常具有太過強勢的音效特征,而且包含了大量信息内容,而歌詞裡包含的信息,會不斷刺激大腦,使其處于興奮狀态。
人們之所以會失眠,主要原因是大腦一直處于活躍狀态,也就是止不住地“想事情”,而人聲音樂,反而會進一步刺激大腦的活躍度。
正因為如此,現如今最流行的睡眠音樂,大都具有旋律悠長、節奏舒緩、配器簡單的基本特征。并且,和真實樂器相比,作曲家們更傾向于以電子音效作為基底,以真實樂器适度點綴的創作方式。
比如現在非常流行的δ腦波音樂(阿爾法腦波音樂),就采用了典型的新世紀音樂風格(New Age),在和諧舒緩的律動中,營造出一種冥想式的、沉浸的、超然物外的聽覺感受。讓聽者達到絕對放松的狀态,自然也就能夠入睡了。
當然,上述音樂形态主要是針對成年人而言。但對嬰兒的大腦特性來說,也許就不一定适用了。類似林志炫的《離人》這樣的流行歌曲,幾乎不可能被當成成年人的睡眠音樂,但卻可以對嬰兒産生明顯效果。
嬰兒的大腦中尚未儲存複雜的信息,因此,嬰兒對音樂的感知方式,和成年人會有本質區别。對于成年人來說,擾亂大腦的歌詞,對嬰兒就隻是一些音調而已。
而《離人》的旋律和節奏,就有一種獨特的搖曳抒情之美。
不論如何,音樂,的确是幫助睡眠的一種重要手段。即便許多人不了解神經科學裡那些高深莫測的理論,也親身嘗試過用音樂來幫助自己更快地入睡。
不過,我們應該将催眠看成是音樂的一種附帶功能,而不是它的主要目的。在更大的範圍内,這類音樂通常被稱為減壓音樂,也就是舒緩情緒和身心,讓人們在日常忙碌中享受片刻安甯。而目前大行其道的各種BGM,其實也有類似的功能。
随着時代的變遷,人們對音樂的需求也在發生明顯變化。像過去那樣正襟危坐、凝神專注地聽音樂,已經不再适合今天的生活方式。但即便如此,音樂的最終目的,依舊是引導人們進入審美的狀态。在美的氛圍裡享受生活,乃至追尋精神的愉悅,而不隻是作為神經或心理治療的手段。
——END——
關注後來之聲,聽全球音樂,讀幹貨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