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南北,中國人的早餐,包子(饅頭)一定占據一席之地。
它身型白白胖胖,内裡包裹着花樣百出的餡料,吃起來方便,買起來容易。尤其對于早晨起來匆匆忙忙的打工人來說,幾個包子,一杯豆漿或牛奶,就是一頓最常見的早點。
但在蘇州,卻沒有包子!
别急,不是真的沒有包子這種食物,而是蘇州話裡,沒有“包子”這個詞。
蘇州沒有“包子“,隻有”饅頭“
蘇州人把包子叫做“饅頭”。
北方人對包子和饅頭的分類取決于有餡、沒餡,而在蘇州不管有沒有餡,一律稱之為“饅頭”。
有餡的,就在饅頭前面加上餡料名稱以區分,例如:“菜饅頭”、“肉饅頭”、“豆沙饅頭”。
還有根據烹饪方式或制作特點命名,例如:“生煎饅頭”、“緊酵饅頭”。
沒餡的稱之為“實心饅頭”、“刀切饅頭”,或者幹脆就叫“白饅頭”。
個頭比較大的叫“大饅頭”,個頭小叫“小饅頭”,所以有“大肉饅頭”、“小籠饅頭”。
總之,大家都叫“饅頭”。
唯二例外的,大概隻有花卷和湯包。
為什麼蘇州話裡沒有“包子”這個詞?
蘇州話屬于吳語語系,有研究分析,吳語比較接近中古雅言,而在古代典籍裡,“饅頭”這個詞比“包子”這個詞出現的時間要早得多,所以吳語裡有“饅頭”而無“包子”。
不僅是蘇州,附近的無錫、上海等地,在本地方言體系裡,都把“包子”叫做“饅頭”。
蘇州特色:面館裡面賣“饅頭”
蘇州的“饅頭“還有一個傳統本地特色:面館裡有賣。
很多老蘇州人記憶裡,家裡經常吃的饅頭都來自于面館。例如觀振興的油氽緊酵饅頭,朱鴻興的淨素菜饅頭,還有玫瑰、薄荷、細沙、麻酥、荠菜等餡制成的五色小籠,深受蘇州人喜愛。
現在的蘇州老字号面館,有部分依然供應饅頭,但大街小巷更多的還是一些連鎖包子店。
也有一些深受蘇州人認可的本地老品牌,例如義昌福、雅都大肉包。
不同于連鎖品牌統一配送加熱,這裡的饅頭一般都是現做現賣,個頭大,餡料紮實,還有一些隻有本地才有的特色饅頭。
例如甜蜜蜜的玫瑰饅頭,裡面是玫瑰醬的餡料,香甜可口。
還有蘇州人從小吃到的大肉饅頭,貨真價實,裡面的肉餡飽滿紮實,一個頂飽!
香菇青菜蘿蔔絲鮮肉,誰是你的菜?
有句戲言:東北的包子包裹一切。
内餡之豐富程度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什麼白菜豬肉、韭菜雞蛋,甚至紅燒排骨、龍蝦帝王蟹,都能往包子裡包。
而蘇州的饅頭則要“單純”許多。
“蒸”出來的饅頭餡料一般為純素或素、肉混合,再複雜不過三丁包、五丁包。從口味上來說,分為純甜口和鹹口,當然這鹹裡,也稍微帶一絲絲甜。
純甜的常見餡料有:豆沙、玫瑰、芝麻,鹹口的常見餡料有:香菇青菜、蘿蔔絲肉、梅幹菜肉、荠菜鮮肉、粉絲肉末……
而生煎饅頭、緊酵饅頭、小籠饅頭這些,餡料更簡單統一:都是鮮肉餡。
别看就是純肉餡,但這肉餡裡的講究也不少。
“一咬一包鹵”
在蘇州人眼裡,生煎饅頭好不好吃的标準隻有一個:“一咬一包鹵”。
這個“鹵”就是汁水。
吃生煎饅頭,心急是不成的,得一步步來。
首先在生煎的頂部輕輕咬開一個小洞,仔細吹一吹,把裡面的湯汁吹得稍涼,再小心地将又鮮又甜的湯汁吸進嘴裡。先喝湯汁,再品嘗脆脆的外皮和鮮美的肉餡,才是正确的吃法。
心急隻有一個下場:燙嘴!熱乎乎的湯汁飛濺出來,吃不着不說,還容易燙傷自己。
生煎饅頭裡的湯汁,其實就是“皮凍”。原料是肉皮,制作起來異常複雜,它在氣溫低的時候呈現固定狀态,但一加熱就會化成黏黏的湯汁,就是蘇州人說的“鹵”。
生煎饅頭是蘇州早餐界的“霸主”,随處可見,鑫振源、大阿二、老大坊、啞巴生煎……至于哪一家好吃,隻能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冬令美食:緊酵饅頭
蘇州人吃食上講究讨個好口彩,例如“緊酵饅頭”就有個吉利的稱呼:“興隆饅頭”。
緊酵饅頭的面皮,發酵不充分,外表看起來皺皺巴巴的,不及一般饅頭松軟。蘇州人的做法是“油氽緊酵”。
放入熱油鍋中一氽,饅頭在高溫下膨脹起來,表面還會起一些小氣泡,給人的感覺是饅頭“發起來了”,寓意興旺發達。
緊酵饅頭一般在秋冬季上市,過去走親訪友,緊酵饅頭是蘇州人互相饋贈的禮品。蘇州話裡,緊酵饅頭也有高高興興的的寓意,尤為适合過年過節的氛圍。
簡單的饅頭裡,也能吃出地地道道的蘇州風味。
越日常,越是人間煙火,這大概就是饅頭這種平凡美食的魅力吧。
“飯餘解帶摩便腹,自取風爐煮晚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