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鄭達 通訊員 姜鑫
近日,中大五院心血管病二科王歡主任團隊聯合手術麻醉醫學部王英副主任團隊成功為一名尿毒症性心肌病,頻發室性早搏的患者完成皮下植入式心律轉複除顫器。
41歲的蔡某被診斷為“尿毒症性心肌病,頻發室性早搏,慢性腎髒病CKD5期”,需要進行腎移植手術,但在等待腎源的過程中,他發生了心髒功能衰竭,心髒超聲提示患者的左心室内徑達到80mm(正常人應小于50mm),左室射血分數隻有不到正常值的一半(22%)。
王歡介紹,患者病情較為複雜危重,是心源性猝死的極高危人群,如果不進行手術,随時可能猝死,但他長期依賴腎髒透析維持生命,左上肢已接受血濾造瘘,無法通過靜脈植入除顫器。
研究表明,腎衰竭患者常伴發心衰和惡性心律失常,近半數腎衰竭患者最終死于心源性猝死。而受限于血液透析、血管條件等因素,以往此類患者往往沒有機會植入經靜脈除顫器。為此,王歡主任手術團隊選用了目前全球唯一可兼容核磁全身掃描檢查的皮下植入式除顫器(S-ICD)。
手術麻醉醫學部副主任王英介紹,S-ICD的手術需在全身麻醉下進行,但此患者心腎功能極差,常規插管全麻的風險極高,單純非插管全麻很可能滿足不了手術的需求。
經全面評估後,麻醉團隊決定為患者采用神經阻滞 非插管全麻的方案。該方案的優勢在于,神經阻滞起效快,鎮痛作用可持續6-12小時,不僅能盡量減少術中靜脈麻醉藥物的用量,減少靜脈藥物對呼吸循環以及心腎功能的影響,也可以輔助術後鎮痛,增加患者術後的舒适感。
術前,麻醉團隊為患者進行了超聲引導下動脈穿刺置管、直接動脈測壓和血氣分析,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和内環境情況。在輕度鎮痛鎮靜下為患者進行超聲引導下胸橫肌和前鋸肌平面的神經阻滞後,開始靜脈誘導麻醉;患者意識消失後,王歡主任手術團隊開始進行植入手術,約30分鐘就将皮下除顫器和導線放置完成,術中,患者自主呼吸穩定,血壓心率平穩,無需血管活性藥物幹預,術後即刻完全清醒,并轉回普通病房,現已出院。
和傳統的經靜脈植入心律轉複除顫器(ICD)相比,S-ICD的整個系統隻植入于皮下,不直接接觸心髒和血管,最大程度地杜絕可能發生的血管損傷,減少潛在的系統感染風險,避免經靜脈導線植入或拔除的相關并發症,且患者術後的日常肢體活動不受限,更美觀。
心源性猝死是我國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見的直接原因。王歡主任提醒市民,室顫時心髒無排血,心音和脈搏消失,導緻心、腦等器官和周圍組織血液灌注停止,常表現為意識喪失、驚厥發作、腦缺氧以及猝死等危險情況,因此,早期及時識别并有效除顫是預防心源性猝死的關鍵。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黃鐵安
校對 | 潘麗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