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與神要内守,讓精固,讓心安,如此則身心和諧。若精與神不能内守,就會導緻健康受損。
《皇帝内經》代表着養生的最高層次。其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夫上古聖人之教也,下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内守,病安從來!”
何為精神内守?
“精”與“神”
《皇帝内經》所談的“精”和“神”二字,分别有其各自的含義。
“精”,是指精氣、腎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二者相互相生,相互為用。
精足則生命力強,能适應外在環境的變化而不易受病,反之,精虛則生命力弱,适應能力和抵抗能力均減退,就容易受病。
“神”,其含義較為廣泛,
其一,指五髒所藏的神、魂、魄、意、志的神(“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實際皆由心所主);
其二,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精神,亦即情緒、心理活動;
其三,也指人體氣血的活動功能。
前二者屬于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範疇,後者屬于人體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神在人體中居于首要地位,神氣充旺則身強,神氣渙散則身弱,甚至死亡,正如《内經》所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精與神,實際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五髒主藏精,五髒皆有精,精是化生神的基礎,有精則有神,積精可全神。
由此可見,精神是人體整個機能活動的概括,它既指出了物質與功能的關系,又可理解為維持生命活動和抗禦外邪的正氣。所以說:“精神内守,病安從來”,這與“正氣存内,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同一個道理。
為什麼“精神内守”可以不生病?
我們知道,精神意志是心的功能活動,而心則是精神意志活動的器官。
心是掌管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人的精神意志與心密切相關,精神與心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精神健旺,心就能更好地調節支配髒腑、經絡、氣血的活動和運行,使真氣和順,以抗禦病邪的侵襲;相反,如果人的神志活動失常,首先影響心的功能,然後分别影響其它髒腑,引起種種病變。
《黃帝内經》明言:“心者,五髒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
情志順暢,氣機條達,髒腑之間和諧相安,機體的正常功能就不會受到幹擾,如果情緒不好,情志失常,則易罹患身心疾病。正所謂“喜怒無常,過之為害”,七情太過則會損傷五髒。
過喜傷心,突然過度的狂喜,會導緻心氣渙散、血運無力而瘀滞,出現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疾病。
過怒傷肝,輕者肝氣郁滞,食欲減退,重者面色蒼白、四肢發抖,甚至昏厥、死亡。
悲憂傷肺,輕者愁眉苦臉,悶悶不樂,意志消沉,重者難以入眠、精神委頓或緊張、煩躁,引發心肺郁結,出現咳喘、呃逆、嘔吐、納呆、失眠、便秘、陽痿、癫痫等病症,甚至誘發癌症或其他疑難重症。
過思傷脾,思慮過度,導緻脾胃運化失職,出現食欲不振、飲食不化等消化道疾病。
驚恐傷腎,長期的心跳加速、恐懼不安、精神緊張,或是突如其來的強烈恐懼體驗,會嚴重消耗腎氣,導緻精氣下陷、升降失調,出現大小便失禁、遺精、滑洩等症狀,嚴重者還會發生精神錯亂、癫病或昏厥。
如何才能做到“精神内守”呢?
一則,節制房事以養精
五髒皆有精,精為五髒之本,精不可妄洩。“夫精者,身之本也。”明代大醫張景嶽有雲:“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
尤其是腎精,更不可妄洩。《黃帝内經》明言:“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房事過度傷腎精。
精是腎所藏,腎既藏先天之精,也藏後天之精。且腎精又與五髒六腑之精相連通,也就是說,腎精與五髒之精的關系是:盛則俱盛,衰則俱衰。
二則,勿過思慮以養神
人要工作,孰能無思;人要實現人生價值,孰能無理想抱負。這些都屬于正常的思慮,無損于健康。但若思慮太過,或“不時禦神”,或“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或欲望似海,終日妄想無窮……,這些皆能使心蕩而神浮,相火妄動,精宮搖動,元氣耗散,傷身折壽。
我們應該如何養神呢?
其一,靜心,清心,減少欲望。此即《黃帝内經》所謂的“恬淡虛無”;
其二,安閑,不貪,少慮。如此則心神安定而無慮,即所謂:“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俱”;
其三,心胸坦蕩,襟懷潇灑。此即“無恚嗔之心”、“無思想之患”;
其四,笃于純樸,心無邪念,行為端正。目不妄視,心不妄想,即所謂:“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其五,知足知趣,安分守己。不羨慕人家的地位和财富,即所謂:“高下不相慕”。
這些都是養神的方法,而且并不難做到。不論是愚笨的,聰明的,賢能的,不肖的,隻要能無憂無慮,心常泰然,不患得患失,也無所畏懼,那麼,就能合乎養生之道。
三則,用神有度以養心
《黃帝内經》強調,我們要“不時禦神”。禦,即駕禦、控制的意思。時,善也。不時禦神,即是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精神。
如何養心呢?心主神,養神即所以養心。養神之法,在于平時遇事的态度。
總之,心要安和。安者,對諸事的刺激順其然而适應;和者,對諸事的反應要順之而去。平時心安心和,遇事更要心安心和,千萬不要為各種瑣事傷透了腦筋、費盡了心機、挖空了心思,不妨“糊塗”一點。
今時不少人為了貪圖一時的快樂,違背生活規律,或縱情聲色,或肆意熬夜,或暴飲暴食,或追求安逸,這些都是精神不能内守,都有害于身心健康。
人如果能做到精不妄洩,神不妄動,則髒腑協調,氣血和平,真氣積全,内部充實,抗病力強,病何由生。
反之,“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皆能損害身心健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